以開啟中國進一步改革開放的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召開在即,上海自由貿易區已于不久前震撼啟動,一個不爭的事實是,進一步擴大開放,全方位融入全球體系,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正在成為中國應對全球挑戰的不二之選。
全球一體化時代,影響中國在全球戰略格局中的最重要因素,就是大型城市融入到全球城市體系的程度和在全球經濟格局中扮演的角色。因此,“首都新區”作為首都經濟圈的核心引擎,其目的就是要實現京津冀區域一體化,引領建設世界城市,帶動環渤海區域成為世界第六大都市圈。建設世界城市,打造世界級都市圈,不僅是一個城市和區域的戰略目標,更是國家戰略意志的體現。
“首都新區”這一概念的提出,凝聚了投資北京發展研究院兩年的心血,他們認為這既需要全球化的高度,又需要本土化的深度,還要有市場化的廣度。正是基于此,他們提煉出“首都新區”的五大戰略優勢、四大戰略機遇和三大重要挑戰。
發揮五大優勢
由于“首都新區”地處京津冀核心地帶的特殊地理位置和毗鄰國家政治中心、北方經濟中心的特殊城市功能,使之具有重要的地緣戰略地位,呈現出無可比擬的五大戰略優勢——
一是中國參與全球交往的核心門戶區。航空大都市作為“首都新區”的鮮明特征,是世界認識和了解中華文明、展示中國形象的重要窗口,是全球文化交流的國際大都會。
隨著中國在世界舞臺上的地位不斷攀升,全球經濟格局中的作用逐漸增大,國際人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技術流持續增加,從而帶來大型國際會展會議、國際文化交流和高端休閑度假消費需求的爆發式增長。
二是中國科技、教育資源和高智力人群的富集區。北京和天津是中國科技人才密集度最高、科技創新能力最強的城市。僅北京海淀區中關村一帶,就有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68所高等院校;有中國科學院研究院在內的219家科研機構,擁有的兩院院士人數占全國院士總數的36%,每年產生輻射全國高水平科研成果數千項;擁有高新技術企業1萬多家,從業人員近30萬;擁有包括微軟、Intel、AMD、甲骨文、寶潔等國外研發機構近百家。顯著的科技資源優勢對于提升整個國家的競爭力,占據全球知識經濟時代的制高點將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這為“首都新區”成為全球的高科技中心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是中國最具有全國示范意義和世界城市特征的都市圈。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日益強盛,北京和天津已經成為國內跨國公司總部、外資研發中心、外國企業代表機構、外商投資企業最多的城市;成為全球金融、貿易、高科技、大規模研發和營銷中介等高端服務業的聚集區。據統計,北京現在擁有82家跨國企業總部,天津擁有62家跨國公司,河北擁有34家跨國公司的生產基地;北京設立了353家外資研發中心、天津設立了114家外資研發機構,河北設立了30多家外資研發機構;北京還擁有6441家外國企業代表機構。
國際上許多世界城市都是在國家首都基礎上而形成,如東京、倫敦和巴黎。當前,北京的產業結構已出現明顯的高端化趨勢,金融服務、信息服務、科技研發、商務服務和現代物流等高端服務業十分發達,第三產業比重達到75%,呈現出后工業城市的顯著特征,已經進入國際上世界城市建設的啟動期。今后,在京津冀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推動下,“首都新區”勢必將引領京津冀三地的產業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實現從競爭關系向競合關系的轉變,發展方向和分工進一步明晰,相互合作的內容更加突出,經濟規模大幅度增加。在未來的10-20年,“首都新區”將有可能成為在亞太地區和全球都具有影響力的世界新都心。
四是中國最大的“大陸經濟”、“海洋經濟”和“航空經濟”三位一體的戰略樞紐。以北京為主、天津為輔、河北為補的陸海空綜合交通運輸網絡,構建起了全球和全國最高層次的交通運輸網絡樞紐。目前,首都機場已躋身全球第二大國際機場,與未來的北京新機場、天津濱海機場、石家莊正定機場和秦皇島山海關機場等組成的機場群,還有天津港與秦皇島港、唐山港、黃驊港和曹妃甸港等組成的港口群,共同成為連接全球的綜合交通運輸網絡,更是全球重要的戰略樞紐。而連接全國的高速鐵路、高速公路和連接京津冀區域的城際鐵路等快速交通網絡的建設,正在迅速縮短全國和區域城市之間通達的時間,加速城市間的功能融合。這些完善的綜合交通網絡將促使“首都新區”成為全球最大的海陸空一體的經濟樞紐中心。
五是中國經濟基礎最雄厚與產業體系最完整的地區之一。京津冀地區在產業空間布局上正呈現出三大發展趨勢——其一,天津的產業主導地位正在加強。作為北方經濟中心,在發展先進制造業、基礎原材料、國際性航運業和物流業、倉儲業、產品設計和包裝等具有較大的前景。而依托大型國際性港口,也成就了天津作為北方國際航運中心的地位,其市場腹地范圍已涵蓋“三北”。
其二,河北經濟實力不斷提高,縮小了區域間的發展落差。改革開放以來,石家莊、唐山和廊坊3市的區域經濟發展成就突出,保定、滄州、張家口和秦皇島等中心城市實力也有顯著提高。河北經濟實力的提高,既減小了與京津兩市的相對差距,也縮小與東部沿海地區其他發達省市的相對差距。
其三,北京的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強勁,以生產性服務業為主導的經濟格局已經形成,生產性服務業也正在成為一個創新和增長能力非常強的產業群體。如此一來,北京就可以科技研發創新和高端商務服務為龍頭,在分工協作的前提下,通過高端產業的輻射來構建區域性的產業鏈,呈現以北京高端產業為核心,天津的現代制造和物流服務為輔助,河北各個城市特色產業為支撐的產業價值鏈體系。產業發展將突破傳統的小而全、大而全的發展模式,成為在全國甚至全球都富有競爭力的產業集群。
把握四大機遇
不可否認,“首都新區”是在中國經濟規模進入到世界前列,收入進入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國內區域發展和城鄉發展嚴重不平衡的時代背景下而提出,其不僅要擔負起帶動中國經濟第三極大發展的歷史重任,還要引領中國參與全球市場的競爭,擔綱起向世界展示大國形象的使命。這將給“首都新區”的發展帶來意想不到的四大超級戰略機遇。
一是中國建設世界城市的戰略機遇。國家批復北京建設世界城市,打造首都經濟圈,推進京津冀區域一體化,這標志著在國家區域發展格局中,京津冀地區的戰略地位日益凸顯,并且進入到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首都新區”正可搶抓機遇,借力借勢,乘勢而上。
這是一個中國全面開放并與全球全面對接的時代,也是中國區域經濟一體化勢在必行的時代。根據建設世界城市的戰略目標,京津冀一改長期以來背靠背的發展局面,在更大的區域共同發展戰略利益驅動下,各方主動尋求錯位發展,走向聯合與合作。首先,北京率先提出建設國家首都、歷史文化名城、世界城市和生態宜居城市的新戰略;天津錯位提出了建設北方經濟中心、國際港口城市和生態城市的新戰略;河北則主動提出打造“環首都經濟圈”對接北京。其次,京津冀區域內部交通一體化的推進加速,城際鐵路、貨運鐵路、高速鐵路、高速公路、城市內部地鐵建設加快。在區域一體化推動下的巨大城際交通網絡建成,必將加速京津冀區域內部的城市功能、產業發展和市場體系的融合,也為首都經濟圈內的每一個城市都提供了難得的發展機遇。
二是中國轉變發展方式的戰略機遇。趟過30年高速發展的工業化激流,中國經濟開始轉大彎,進入“調結構、轉方式、促民生”的戰略機遇期,實現三大轉變成為時代的主旋律——
其一,由黑變綠,以低碳生態,綠色環保為主題的新興產業,已成為引領全球經濟發展的第三次工業革命。中國作為世界頭號碳排放國,必須實現低碳發展。
其二,由重變輕,大力發展“頭腦”產業,占據產業的高端和擁有高端的產業,實現科技優先,創新引領的發展模式,變“世界工廠”為“世界辦公室”和“世界實驗室”。
其三,由硬變軟,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硬實力空前強大,但如何把經濟硬實力變成文化軟實力和外交巧實力,是今后中國發展方式的重點內容。
在此背景下,“首都新區”作為國家戰略意志的體現,理應引領中國率先實現以創新發展,包容發展,和諧發展,綠色發展和開放發展為內涵的科學發展。
三是中國實現區域協調發展的戰略機遇。從區域經濟協作來看,隨著北京原有重化工業的逐漸衰退,新興的以汽車、電子為代表的現代制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又與天津爭鋒相對,很難形成對區域的輻射和帶動,也就是說北京不可能像上海那樣通過構筑第二產業集群的“增長極”而形成對周邊省市的輻射力,必須另辟蹊徑來帶動區域經濟發展。
北京的產業優勢不在于工業制造的“硬產業”,而在于現代服務業的“軟產業”。北京的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強勁,以生產性服務業為主導的經濟格局已經形成,生產性服務業也正在成為一個創新和增長能力非常強的產業群體。未來,“首都新區”的戰略功能就是要搭平臺、引資源、做服務,為整個環渤海區域的一體化做好配套服務。
四是中國打造全球競爭力的戰略機遇。當今,全球正處于一個巨大變革的時代?!靶畔⒏锩?、“低碳風暴”、“人才戰爭”正成為全球經濟發展的三大主旋律,中國發展的挑戰在于如何將科技創新的力量和節能環保的精神以及人才培育戰略相結合,打造自己的全球核心競爭力,實現高新技術帶動人類社會的真正變革:
其一是“藍色增長”競爭力。只有搭上信息革命的快車,推動兩化融合,才能更好地實現經濟產業升級。信息時代,中國正面臨兩化融合,三網融合、電子商務、云計算、物聯網、4G技術、3D應用、AR技術、軟件外包、智慧城市等世界新型戰略性技術的蓬勃興起,只有牢牢把握住這些先進技術的發展脈搏,積極應對信息革命的挑戰,培養“藍色增長”的能力,才能贏得跨越式發展的歷史契機。
其二是“綠色增長”競爭力。只有把握低碳風暴的機遇,引領第三次工業革命,才能更快地推動發展方式的轉變。哥本哈根和坎昆會議后,全球已有50多家金融機構投入130億美元進行低碳技術的研發,以期在低碳經濟方面占領技術制高點。低碳產業將集節能生產資料市場、節能消費品市場和新能源市場于一體,共同主導未來世界的經濟走勢。中國作為世界上的頭號碳排放國,必須應對低碳風暴的挑戰,培養“綠色增長”的能力,在這一場生死攸關的大角逐中,沒有退路。
其三是“橙色增長”競爭力。必須應對人才戰爭的挑戰,學會在第三波全球化(前兩波是以商品為中心的貿易和以貨幣為中心的金融)的浪潮中淘金,謀求百年大計。產業結構的升級、知識經濟的發展、高新技術的研發,無論是引入高端產業還是占據產業的高端,要成為全球腦力戰場的主要玩家,最需要的不是土地與能源,而是大量的人才。這是一場從未停止過的不見硝煙的戰爭,越來越多的國家意識到:所有的戰爭都沒有人才戰爭更為根本與關鍵。
這也進一步表明,在全球經濟大變革,中國經濟轉大彎的歷史背景下,“首都新區”的發展戰略、發展模式和發展策略必須著眼全球戰略,勇于承擔國家使命,打造代表國家的全球競爭力,率先實現以“綠色增長”、“藍色增長”和“橙色增長”為核心的包容性增長。
應對三大挑戰
按照打造世界級都市圈核心引擎的標準和要求,“首都新區”還存在繞不過去的三大戰略挑戰——
其一,從全球競爭的高度審視,首都經濟圈的經濟總量與世界級都市圈還有不少差距,只相當于紐約都市圈的1/6 ,東京都市圈的 1/5、倫敦都市圈的1/4 。拉開骨架,強“心”健“體”,做大塊頭,擴大現代服務業的規模,加快經濟發展乃是“首都新區”的當務之急。
中國在不能靠貨幣霸權來主導全球資源和資本流動的情況下,擺在“首都新區”構建面前的最大挑戰是,如何整合首都經濟圈豐富的創新資源,從技術、制度、方式、功能等方面全面創新,引領中國走出一條獨特的崛起之路?
其二,從區域協調的廣度審視,北京帶動區域發展的作用不明顯。北京擁有在全國和全球都具有較高影響力的科技創新優勢,但是這些科技創新優勢在京津冀區域內的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的比例并不高,對區域經濟發展的輻射帶動作用非常有限,明顯不如上海、深圳和廣州。因此,亟需一個區域產業協作的戰略平臺,“首都新區”的出現可謂恰逢其時。
而且,產業懸崖制約著京津冀區域的發展。因此,如何破解京津冀之間的“產業懸崖”,變“虹吸”效應為“外溢”效應,實現京津冀的產業融合,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也成為“首都新區”建設過程中必須要跨越的門檻。研究資料顯示,京津冀區域經濟發展嚴重不平衡,從北京和天津兩市中心邊緣向外100公里的距離之后,經濟發展明顯下降,2小時半徑圈內更分布著24個國家級貧困縣。
此外,京津冀的工業競爭力明顯不足。即使最具代表性的高新技術產業的電子、通信設備產業,汽車與汽車零部件產業,在全國的競爭力也處于劣勢。汽車和零部件產業落后于長春、武漢和上海;電子產業落后于珠三角和長三角。因此,謀劃“首都新區”的產業布局必須要揚長避短,充分發揮自身優勢。
其三從發展環境的深度審視,京津冀自然資源嚴重匱乏。水資源極其缺乏,水污染十分嚴重,伴隨著人口持續增長,資源壓力將更為嚴峻。
京津冀生態環境正整體出現惡化。水、土地、土壤等污染嚴重,固體廢物、汽車尾氣、持久性有機物排放量超過環境承受能力,環境保護壓力越來越大。
而且,京津冀的文化資源利用也極為有限。盡管擁有眾多的世界文化遺產、國家級文化名城、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風景名勝區,但這些豐富的文化資源并未形成體系,甚至在多年城市大建設過程中對文化資源造成破壞,因此,在“首都新區”的構建中,必須高度重視最具文化底蘊的北京南中軸文化內涵的挖掘。
此外,京津冀城市服務設施也嚴重短缺。高端服務設施和分布不均,由此帶來商務成本不斷增加,也制約了產業的發展。
基于以上挑戰,“首都新區”的建設,必須始終貫徹生態文明的開發理念,建設一個真正能使“近者悅,遠者來”的國際宜居城市。
很顯然,“首都新區”的建設需要一個精細的規劃,一個很長的建設周期,而不僅僅是一個概念。
而要徹底改變京津冀以往“說多做少”的合作格局,還須打破區域間固化的行政壁壘。說到底,“首都新區”并非京津冀的三方關系,而是中央與京津冀四方的關系。若沒有中央參與,游戲會失去主角,結果將難以預料。
不過,令人可喜的是,多年久拖不決的京津冀區域合作,正于2013年取得突破性進展。高規格、各方合作姿態的鮮明,已成為今年以來京津冀合作區別于往年的最顯著特點。
今年3月和5月,京津冀三地簽署了區域合作框架協議。無論是協議簽署由各區域黨政一把手領銜的高姿態,還是協議從頂層設計到具體項目的全面詳實,都使這一次的京津冀區域合作看起來要動真格。
究其原因,無外乎三個方面。中央領導的明確指示,是主要的推動力量。習近平總書記5月14日至15日在天津考察工作時,對京津冀一體化發展寄予厚望,指出要積極推進京津冀區域合作,促進優勢互補、共贏發展。這向外界表明了中央推出京津冀合作的堅定決心。
新型城鎮化戰略的推進,是合作的大背景。新一屆中央領導召開的首次中央經濟工作會將新型城鎮化列為重要工作內容,而城市群、城市圈、城市帶等更被視作新型城鎮化試圖破解的核心命題。
推動京津冀合作的另一關鍵因素,是時移世易。在京津冀合作中,最關鍵的因素是北京,其次是天津,河北向來最積極但又最弱勢。隨著近年來北京高速發展所帶來的城市空間飽和、大氣污染和交通擁堵等問題日漸嚴重,北京市對是否跨出北京向外擴散資源、疏解城市壓力的分歧逐漸縮小,共識越來越多,合作態度更是主動轉變,進而逐步打開了三地合作的關鍵鏈條。
而與此同時,伴隨濱海新區的開發開放,天津的開放態勢明顯增強,加之近年來經濟高速發展所帶來的自信心增加,其對區域合作也日益開放、自信。
堅冰已經打破,航向已經指明。種種跡象表明,新一輪京津冀區域格局重塑已經開始,“首都新區”的謀劃可謂恰逢其時,借助航空大都市這一超級引擎,“首都新區”完全有可能引領首都經濟圈步入“飛升之路”。
(對于如何構建“首都新區”,本刊將持續探討與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