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重量級人物回歸公眾視野,令人扼腕,也給人無限遐想。
上述大佬,除證券業有國資和官辦背景,其余幾位皆是發跡于草根的民間人士,其成功固然是因為有驚人的膽量和勇氣、高人一籌的眼界和財技,但不可否認,他們都趕上了一個充滿暴利的黃金年代。因為競爭不充分、信息不對稱、規則不明晰,那些有著巨大闖勁和賭性的人,將與生俱來的賭性與發家致富的機會結合,產物就是一個個膨脹壯大的商業帝國。
唐萬新締造的“德隆系”,曾一度控制資產超過1200億元的帝國,玩法最炫、概念最多、最為荒誕。在這里,有必要簡要回顧德隆的發家史。唐萬新此前涉足實業,一直不算成功。直到他看到證券市場“錢多、人傻”的特點,進入股市,初嘗勝果之后,為了找到源源不斷的資金支撐股價,德隆通過代客理財,四處吸引資金。當雪球越滾越大,所需兌付的資金越來越多,德隆每天都要為調撥資金而費心勞力。為了支撐這個搖搖欲墜的帝國,唐萬新拋出產業整合等新概念,收購金融機構,瘋狂拆借資金,末路狂奔,最終走到難以支撐的那一天。據起訴書稱,德隆通過金新信托等機構,采取承諾保底和以1.98%至22%不等的固定收益率,變相吸收公眾存款450.02億余元,其中未兌付資金余額172.18億余元。
德隆的成功,是暴利時代的產物。馮侖曾算過一筆賬,當時借100塊錢,一般利息是20%以上,本金加利息要還120塊,必須賺到280塊,其中還掉120塊,吃飯花20塊,營運費用花掉40塊,還剩下100塊做資本。老板們必須完成第一個暴利過程,才能維持初始規模。但是,在充滿暴利的瘋狂年代,很少有人會老老實實把錢還了,而是恨不得把280塊全部投進去,追逐更大的利益。他們會償還一部分,然后再借更多的錢。隨著杠桿越做越大,對暴利的迫切需求也越來越甚。這些企業沒法停下來,唯有一路狂奔,直至窒息而亡。
在一些崇尚“運作”的商人眼中,德隆絕對是楷模和范本。通過坐莊控盤和龐氏騙局,白手起家,匯聚起富甲一方的財富。不難發現,德隆幾乎全程游走在政策和法律的邊緣,企業的歷史就是對投機主義的最好詮釋。德隆為社會創造的價值,只是旗下小部分實業公司創造的。這樣的企業帝國,雖然表面上有閃光點,但在其背后是深不見底、不可告人的黑洞。
再看黃光裕創造的國美電器,因為采用連鎖經營模式,走專業化經營道路,取得了商業的成功,一定程度上也推進了零售行業的進步。然而,當黃光裕身陷囹圄之后,國美面對互聯網企業的進逼,幾乎是無動于衷,坐以待斃。或許,我們難以苛求傳統零售業能意識到電商的顛覆性力量,從而見微知著,迅速調頭。但對于國美這樣的新興巨頭,人們不免會充滿期待。遺憾的是,黃光裕并沒有為企業留下創新的基因,國美更像是簡單堆積出來的巨無霸,因而在歷史的潮流中迅速落伍。即便黃光裕在獄中垂簾聽政,目前也只是留下“拖”字秘訣。
所謂時勢造英雄。隨著法律的完善,規則的明晰,競爭的加劇,特別是互聯網的興起,這些大佬們賴以發家的黃金年代一去不復返。時勢已變,英雄也要改變。如果還帶著當年的老思路,這些大佬們可能寸步難行。其實,在這些大佬身后,還有無數的中老板、小老板,都曾靠投機或者膽量,賺到了人生第一桶金,但隨著時代變遷,他們的命運也與之相仿。
今天,我們進入了互聯網時代,這是人類有幸。一批電商開始借助科技,借助大數據,踏踏實實研究商業模式,反反復復琢磨用戶體驗,最終成為顛覆傳統行業的力量。在這個新時代,知識終于可以部分取代關系或者膽量,成為撬動巨額財富的力量。當財富掌握在有知識、懂技術、講規則的人手里,比之當年那些草莽英雄,必然是時代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