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年,從“一區二園”到如今“一區十八園”,一次次破冰之旅,國家和上海給予的一項項優惠政策,讓“大張江”迎來新的一輪發展契機。
未來的上海張江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將定位于開放創新先導區、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區、創新創業活躍區、科技金融結合區、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設成為帶動上海、長三角區域乃至整個東部地區創新發展的重要引擎。
20項行政審批,園內審園內結
如今的張江,已不是過去的張江。在張江高新區管委會辦公室的墻壁上,有一幅上海市區地圖,凡是納入張江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的園區,都會用紅色塊標記,如同一面面“小紅旗”。隨著金山園、奉賢園、普陀園、陸家嘴園、崇明園、臨港園“新六園”的加盟,如今的大張江坐擁十八園。輸血之下,大張江實力猛增,上海“一核三帶”創新區基本形成,與上海發展戰略性先進產業的總體布局遙相呼應。
面對470平方公里的大張江,如何統一調度成了一大難題。現實是,18個園區,涵蓋多種模式,每個園區都有自己的個性與專長。大張江這塊蛋糕該如何分到18個園區,同時又能保證各園區的持續做大做強?
首先繞不開的話題就是行政審批。曾經,項目審批快則一年,慢則三年。如何做到園內事園內結,確保18個園區的發展不被冗長的行政審批拖累,真正給企業發展加速?
7月2日,科技部公布了《上海張江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發展規劃綱要(2013-2020年)》(下稱《綱要》),明確了張江示范區的定位,希望成為代表中國參與國際高新技術產業競爭的特色品牌。就在《綱要》發布前一個月,上海市政府公布了國家和上海市向“大張江”施以政策支持:國家層面有三項重大財稅政策,上海市層面則下放包括土地出讓審批權在內的13類20項行政審批權限。
自2011年國務院批準張江高新區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以來,張江高新區在體制機制方面屢有創新。
2011年7月,經上海市政府批準的《張江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企業股權和分紅的激勵與試行辦法》下發,凡在張江高新區內從事創新創業的國有企業、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可采取股權出售、股票期權等方式以及多種分紅獎勵的形式,對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進行激勵。
此后,張江高科技園區又提出了代持股資金、雙“1000”計劃、市場化“張江人才”評選、“限價商品房”、“土地二次開發”等十項先行先試舉措,也即“張江創新十條”。
雖然動作頻頻,但是張江高科技園區在行政審批方面所受的束縛依然很多,大多數分園沒有行政審批權。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園區的運作效率。
早在幾年前,上海張江各分園下放行政審批權限試點的實施意見已經開始醞釀。今年5月25日,市政府專題會議明確,以放權為契機,以張江為先行先試平臺,推進行政管理和服務創新的一體化改革。
張江高新區副主任侯勁介紹,張江高新區管委會會同市發展改革委針對怎樣放權,誰來承接、怎樣承接,放權之后如何創新管理、優化服務、切實提高行政審批效率等一系列問題,與各方面進行了多次會商,在達成一致意見的基礎上制訂了試點實施意見。現在,實施意見已經正式下達。
此次行政審批權下放園區試點涉及13類20項,包括以下放權限為主,以賦予資格、簡化程序、延伸服務為輔的多種方式。侯勁說,權限下放后,試點分園在一定條件下,可對多個關鍵事項實現園內審批。
然而,張江高新區許多分園并沒有專門的行政管理機構,上海市發改委副主任周亞以漕河涇開發區為例,稱這個1980年代就已設立的開發區,未曾設立管委會,但園區開發和管理很成功,“我們不能因為行政審批權下放就要增設機構,這并不是好的做法”。據悉,對未設獨立的行政管理機構的分園,將建立園區行政服務與區縣政府審批聯動的綠色通道。
土地出讓審批權下放,將有利于公司盤活旗下豐富的土地資源。侯勁說,上海經過多年高速發展,產業在不斷轉型,早期用地承接的多為制造業,之后是高新技術產業,現在是更多地承接了研發和總部。“工業倉儲用地之間的互相轉化和合并,實際上就是適應了這一變化。”
以1994年進駐張江高新區羅氏制藥為例,入住的時候是生產功能,但2000年以后,它的研發功能逐步放到了張江。“目前已經形成了羅氏在張江的研發中心。但是企業還是一個企業,地還是一塊地,因此用地性質是一個相容和轉化過程。涉及園區、倉儲用戶的相互轉化,適合了產業能級提高的要求。”侯勁說。
“張江高科技園區要適應產業結構的變化、能級的變化。要把早期的已經過了產業生命周期的一些地塊和廠房盤活,改造成為適合總部研發和高能級的高新技術產業的產業園。我們正在做這方面的探索。”
2011年,張江高新區每平方公里產出為183億元,但高低差距很大。“產出高的有每平方公里500多億,低的20億左右。”
侯勁表示,“原來張江園區的建筑容積率都比較低,但現在一些企業要擴建,如制造類的企業要擴展研發業務,這就需要新的地方,遷建成本太高,原地改建比較好。但是原來容積率確定后,想要更改比較麻煩,需要園區上報給浦東新區,浦東新區再報給上海市審批。現在我們可審批容積率小于2.0的,這就加快了企業建設速度。”
以金橋開發區為例,去年工業總產值近1900億元,占浦東新區的1/4,上海的1/15。但必須看到,自從2011年金橋工業總產值達到創紀錄的2097億元后,2012年,該數字直線下滑了200億元。金橋開發區管委會副主任李幼林稱,金橋正努力從傳統的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從單一制造業轉向先進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復合發展。轉型有“陣痛”,但更蘊含著希望。過去五年中,金橋二產、三產的結構比已經從9∶1調整為6∶4。
這種轉型的力度與廣度,對行政管理體制提出了挑戰。在去年舉行的一場市級專題調研中,金橋管委會總結提煉出了若干政策瓶頸。比如,通過“騰籠換鳥”,許多原先的工業用地將被轉為企業總部和研發中心,這就涉及土地屬性的改變,需要按規定到市里“走流程”。各種審批事項加起來,要花掉一年時間。為更好地迎接“改革紅利”,金橋已著手對園區內的審批服務進行優化。李幼林說,在金橋園區,規劃類審批的用時是全市平均水平的1/4,建設類審批是全市的1/7。園區審批服務體制的努力方向,歸結為一個字,就是“快”。
“工業、倉儲、研發用地之間的相互轉換和拆分也非常必要,園區內的企業可能一下子占用兩個產業地塊,按照原來也需要得到上面的審批,現在可以合并拆分,有助于滿足企業的需求。因為對企業來說,時間是最為寶貴的。”侯勁如是說。
三項國家政策落戶張江
在6月的上海市政府新聞發布會上,還有國家三項重要政策同樣引人關注。經國務院批準,國家財政部、稅務總局正式發文,將支持自主創新的稅收政策,給予上海張江。三項試點政策有效期均為2012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試點范圍主要限于在張江高新區范圍注冊、實行查賬征收的高新技術企業。
第一項政策是有關研發費用加計扣除試點政策。政策對試點地區、試點期內,高新技術企業執行研究開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進行了進一步細化和完善,并新增加了將高新技術企業為科技人員繳納的“五險一金”;新藥臨床試驗費用列入研發費用加計扣除范圍,允許按實際發生額的150%比例,在繳納企業所得稅時予以稅前扣除。
第二項政策是有關職工教育經費稅前扣除試點政策。政策規定,對試點地區、試點期間的高新技術企業發生的職工教育經費支出,不超過工資薪金總額8%的部分,準予在計算企業所得稅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比起行政審批改革,這次出臺的財稅政策對企業來說會很重要,能夠實際減少企業稅負。稅前扣除中,提高職工教育經費稅前扣除的免稅額度等規定,引導創新企業開展多種形式的產學研合作,加大創新研發投入。
第三項政策是有關股權獎勵個人所得稅試點政策。政策規定,在試點地區、試點期間,高新技術企業相關技術人員獲得本企業給予的以股份或出資比例等股權形式的獎勵,一次繳納個人所得稅有困難的,經主管稅務機關審核,可以在五年內分期繳納。
侯勁表示,上述三項政策把支持重點向創新企業、創新過程傾斜,體現了以企業為主體,以人才為關鍵。新政策把研發經費加計扣除范圍,擴大到企業為科技人員繳納的“五險一金”(研發人員的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和住房公積金);股權獎勵個稅試點充分考慮到獲獎人員由于股權沒有變現而納稅困難的實際,允許個稅在五年內“分期繳納”,解決了股權獎勵的后續問題。
以往,張江園區干勁十足的公司大部分是外資和民營企業。這兩類企業的激勵機制靈活,尤其是普遍采用了符合國際慣例、市場規則和企業創新發展要求的股權激勵分配機制,使員工干勁更足。而國企創新動力明顯偏弱。去年以來,張江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股權激勵試點進入實質性操作階段,上海上創超導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專利商標事務所有限公司、廣電通信技術有限公司等七家單位,開展股權激勵試點。
位于漕河涇園的廣電通信技術有限公司,成為推行股權激勵的“第一單”。作為一家制造類企業,該公司采用的是增量獎股的激勵方式。總經理戴偉忠說:“增量獎股方案是在保障國有資產的基礎上進行的,突出貢獻人員獲得的是國有資產評估以后凈資產股份的平價轉讓,如公司凈資產收益率當年增長超過10%,可以在增量中拿出35%作為獎金池。”
侯勁表示,張江示范區的目標是建設世界一流的科技園區,世界一流科技園區一定是一個國際化園區,也一定跟全球競爭接軌。全球化有幾個層次,一是市場全球化,二是資源全球化,三是管理全球化。管理全球化也包括對人才的服務和管理,因此國際化人才試驗區的提出,是與建設世界一流科技園區的目標相匹配的。
按照正在草擬的“建設國際化人才試驗區的實施意見”,國際化人才試驗區的目標是,到2020年在張江示范區培養集聚一批世界一流人才、優秀創新人才和產業領軍人才,建設成為具有示范帶動作用的人才創新創業重點區域,健全與國際接軌的管理體制,為推進落實我國進入世界人才強國的國家戰略發揮先導作用。“我們的目標是匯聚全球最優秀的人才和最好的創意。不僅僅要吸引全球最好的人才,還要創造條件,讓人才能夠創業,能夠有所成就,能夠成就一番事業。”侯勁表示,“幫助和支持人才成就事業是我們的重要目標,我們將整合全球創新資源,匯聚在張江平臺上共同發展,最終將人才資源的優勢轉化為創新能力的優勢,來實踐張江示范區的國家戰略,讓中國夢的偉大實踐,插上自主創新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