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帶式輸送機的設計過程中,過渡段距離的設計和確定是一個重要的環節。文章針對帶式輸送機過渡段距離設計進行了闡述,供大家參考。
關鍵詞:過渡段距離;磨帶;最佳帶面
以前,由于一些帶式輸送機的過渡段距離設計得過短,相關部位托輥組同滾筒組之間位置設置不當,或過渡托輥組間距與槽角不對應,使輸送帶在運動中受力不佳而縮短使用壽命;有的則使輸送帶只繞一組過渡托輥組變形,使單組托輥受力過大而過早損壞,甚至使輸送帶失去負荷支撐性而撒料。有的設計師只對機頭部高張力區的過渡段給以注意,而對機尾部低張力區的過渡段注意不夠,使輸送帶中部翹曲產生嚴重的“磨帶”“切帶”現象,大大降低輸送帶使用壽命甚至影響整機正常運行。
所謂帶式輸送機的過渡段,是指在正常段上輸送帶以槽形運行的帶式輸送機,其受料尾部和卸料頭部兩端,輸送帶都會有一個平形變成槽形或由槽形變成平形的區段,稱為過渡段。過渡段距離,在機尾部是指從尾部滾筒中心線到第一組正常槽角的受料托輥組軸軸心線的距離;在機頭部是指從最后一組正常槽角的輸送托輥組軸心線到頭部卸料滾筒組中心線的距離。
在過渡段使輸送帶從平形變為槽形或由槽形變為平形,正常托輥組的中間托輥與輸送帶底邊相接觸的平面(下稱中間輥上平面)同沿輸送方向與輥筒表面相切的平面(下稱滾筒表面)基本上有兩種布置型式。一種型式是滾筒表面與中間輥上平面重合。另一種型式是將滾筒表面沿輸送方向相對中間輥上平面抬高一段距離;其目的是讓輸送帶邊緣的應力與輸送帶中部的應力近似相等,從而縮短過渡段距離。當此抬高距離等于輸送帶槽高的一半時,滾筒表面所處的運行平面被稱為“最佳帶面”或“理論帶面”。如果輸送帶以額定張力在35°槽角的等長三節托輥組上運行時,滾筒表面與中間輥上平面重合的布置型式是滾筒表面抬高至最佳位置型式所需要的過渡段距離的2.57倍。但是,當過渡段的輸送帶張力只有額定張力的20%時,這兩種過渡段所需的距離比為1.29:1。
槽形變成平形或由平形變成槽形時,由于輸送帶兩側部分的運行長度比帶中部分的運行長度大,從而在輸送帶兩側部分產生附加伸長,特別是在輸送帶的張力較大而輸送帶在過渡段的懸垂度又較小時,輸送帶兩側會因附加伸長而產生較大的局部應力。尤其是鋼繩芯輸送帶的許用伸長率很小,對此更應給予足夠的分析。總之,在過渡段必須對這種附加伸長進行限制,以防止損傷輸送帶或降低輸送帶使用壽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