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計算機技術的高速發展的當今,電視新聞節目的編輯方式也從傳統的線性編輯轉變為非線性編輯,非線性編輯系統的出現,改變了傳統電視新聞制作的技術瓶頸,極大提高了電視新聞編輯的質量和視頻效果,尤其是在制作編輯的過程中,易于音頻、視頻反復修改的特點,為電視新聞的制作質量和效率提供有力的技術保障。
關鍵詞:非線性編輯;新聞制作;應用
電視新聞是人們了解新聞事件的首選媒體,所以如何保證電視新聞的高質量成為關鍵,從過去的線性編輯系統的特點來說,在新聞節目制作上與非線性編輯系統相差甚遠,非線性編輯系統在應用于電視新聞制作中可以確保看到每一段素材的精準性,并且可以對畫面進行任意選取及任何位置調換,將最合適的畫面段落,按照最理想的方式組合起來,最終達到電視新聞畫面最佳效果。
1 非線性編輯系統主要的特點
非線性視頻編輯是對數字視頻文件的編輯和處理,它與計算機處理其它數據文件一樣,在微機的軟件編輯環境中可以隨時、隨地、多次反復地編輯和處理。而非線性編輯系統在實際編輯過程中只是編輯點和特技效果的記錄,因此任意的剪輯、修改、復制、調動畫面前后順序,都不會引起畫面質量的下降,克服了傳統設備的致使弱點。非線性編輯系統設備小型化,功能集成度高,與其他非線性編輯系統或普通個人計算機易于聯網形成網絡資源的共享。由于光盤和硬盤是平面檢索,尋址快而準確,錄放時工作頭不接觸盤片,沒有磨損,反復錄放圖像質量不會降低。對于存儲于光盤或磁盤中的素材,進行非線性編輯時,只需要定下素材的長短并接連接的順序編一個節目表,即可完成對所有節目的編輯。
2 非線性編輯在電視新聞制作中的應用
面對新聞記者攝錄大量的畫面素材,如何完成聲畫完美組合,是非線性編輯系統在應用上面的具體體現,通過科學合理的選擇制作出符合人們的視覺習慣和思維規律優質節目。電視新聞編輯制作中需要做好以下幾點。
2.1 新聞素材的選切。畫面與畫面之間的銜接要合理,畫面的切換要遵循視覺規律,才能使新聞事件的畫面連貫。電視新聞在畫面剪輯上,要盡可能地提高畫面的表現力。作為電視新聞,前期記者拍攝的畫面只是事件過程的部分鏡頭,而后期制作,是要在這有限的鏡頭中選取更小部分的鏡頭,再通過對這些更小部分鏡頭的組接,向觀眾敘述所發生的新聞事實。例如:一條1分鐘的新聞稿件,記者攝錄影像素材是10分鐘,非線性編輯編輯時首先要理解新聞文字稿件,把握住這條新聞的主題思想,并且熟悉所有的素材畫面,從而確定采集非線性編輯所需的3分鐘素材,同時遵循事件發展的邏輯順序,逐個鏡頭進行連接,形成電視新聞的結構、層次和節奏,最后制作完成這條新聞消息。
2.2 鏡頭的組接。在鏡頭組接的時候,為了保證畫面轉換自然流暢,必須遵守畫面組接原則。一是動接動、靜接靜的原則;二是鏡頭的動靜、靜動相接,要求尋找緩沖因素過渡后,再進行組接;緩沖因素可以用運動鏡頭的起幅、落幅等。三是同一主體畫面的組接,景別和視角應有顯著的變化,切忌同主體、同景別、同視角的鏡頭直接組接,否則會產在視覺跳動;四要遵守“軸線原則”,保證主體方向和位置的統一。“跳軸”鏡頭的組接,應插入過渡鏡頭;五是動作剪接點的選擇,切忌前后兩個畫面的動作重復。前一個畫面的動作若選動勢,后一個畫面的動作就要取過程,這樣才能使畫面連貫流暢。
2.3 畫面缺少的處理方法。由于一些突發事件新聞采訪,有一些抓拍、搶拍的影像素材畫面質量和時間等因素,會出現可選圖像素材缺少,新聞制作中不得不反復使用,可以通過視頻濾鏡采取鏡頭慢放,主要畫面重復編輯不超過2次,以確保新聞播出效果。
2.4 新聞畫面轉場處理。特技制作是非線性編輯系統的關鍵部分,在電視新聞編輯制作中,一般不提倡使用復雜的特技手段,因為特技會使紀實性的新聞畫面失去其真實樸素的面目,但在圖片新聞建議使用一些簡單方便的特技,組接時運用一些比如淡入淡出、劃像等簡單的特技手段,可以使這條新聞增色不少。
2.5 新聞字幕制作。隨著廣播電視技術的不斷發展,字幕功能越來越多的被應用到電視新聞節目中。采用屏幕字幕對電視畫面予以補充、說明,可以增加電視新聞本身的信息含量,提高傳播的效果。電視新聞中的字幕多以新聞標題的形式出現,有時新聞中重要的內容、要點,也會以字幕的形式疊加在畫面上,起到強調的作用。如果有報紙新聞,可以采用了純字幕加解說詞的形式,非線性編輯系統包括豐富的字幕庫,整個畫面從背景、字幕的顏色到字幕的大小、安排都要合理,注意滿足觀眾的視覺感覺。
非線性編輯電視新聞的作是一門既需技術又要藝術的工作,在進行新聞節目的制作時,只要每一位制作人員在懂得技術要求的基礎上,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并結合自身工作實際,對畫面語言和有聲語言進行藝術化的處理,一定會使新聞報道更完美地傳達給觀眾,滿足廣電電視觀眾更高的視聽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