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幾年來,在農村經濟不斷發展的同時,畜禽養殖業也得到迅猛發展,畜禽養殖業的環境污染也接踵而至,據第一次全國污染源普查結果顯示,農業污染是“大戶”,成為水環境的主要破壞者。農業污染源中比較突出的是畜禽養殖業污染。一個規模化養殖場的排污量不亞于一個中型工業企業的排污量,一頭牛產生的污水超過22個人的生活廢水,農村面源污染控制和防治迫在眉睫,提出可靠的對策措施尤為重要。
關鍵詞:畜禽;養殖環境;污染;現狀對策
1 污染現狀
目前畜禽養殖缺乏統一規劃、布局,管理力度薄弱,加之業主環境保護意識淡薄,導致畜禽養殖業環境污染日趨嚴重,畜禽養殖污染已成為農村面源污染的主要來源。據調查研究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
1.1 養殖場的治理達不到環保要求,環保治理處于被動應付
目前,邱縣成型養殖場有養殖場386家,其中養豬場55家,年存欄10.3萬頭;養羊場35家年,存欄1.7萬頭;養鴨場86家,年存欄130萬頭;養雞場184家,年存欄522萬頭;養羊場26家,年存欄32.7萬頭。飼養過程中產生的排泄物只經過簡單的收集建設沼氣池,但沼渣沼液仍亂排亂放,根本達不到環保治理要求,造成新的污染,影響人畜健康。當前,利用建設沼氣池、堆積發酵、儲糞池、施肥等措施,全縣畜禽養殖無害化率僅60%,需治理的空間很大。建設一個養殖場如果要同時建設一套環保治理設施需要投入雙倍的資金,這無非給養殖戶加重了資金的負擔,環保治理處于被動局面。
1.2 畜禽養殖業污染廢物使用不當污染嚴重
近幾年來,隨著畜禽養殖業集約化程度的提高,糞便和尿液產生量很大,大部分養殖業主作為肥料還田,有時施用不當,超過了土地的凈化能力,污染了農田和土壤,加重了環境污染。同時,化學肥料代替了有機肥,有機肥不僅體積大,使用量也多,儲運不方便,利用成本相對較高,易造成糞便積壓,形成新的污染源。
1.3 養殖場選址及布局不合理
有的養殖戶在選址過程中,由于養殖業主環保意識淡薄,未認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也不辦理環評手續,沒考慮設置足夠大衛生防護距離及主導風向等問題,只要有合適的位置就建設,一般都設在城鎮近郊。有的在養殖場建設過程中,即便辦理了環保手續也不履行環境設施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使用,造成產生的污染廢物無法處理,使周圍的環境受到嚴重污染。
2 防治對策
2.1 堅持合理布局,實施種養結合
畜禽養殖業合理的空間布局與環境和諧的生態關系,是堅持科學發展觀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客觀要求。為了減少畜禽養殖對環境污染造成的壓力,應改變畜禽養殖業多建在城郊的布局,根據不同地區的自然、生態、社會環境對畜禽舍進行合理布局。應積極推行種養結合的農業發展模式、推廣立體農業模式,鼓勵處理達標后還田,實現自行消化,變廢為寶,做到零排放。目前,邱縣依托林業優勢和產業龍頭,打造“基地林-林下種養-畜禽糞便返田”生態鏈,典型的邱縣東貓寨村發展林下養殖就非常具有推廣意義的。
2.2 加快畜禽養殖方式的轉變,全面推進畜牧生態養殖場建設
畜禽養殖場的污染治理,必須建立在規模化養殖的基礎上,通過建立畜牧規模化養殖場和生態養殖場等形式,才有可能解決農村散養而導致的面源污染難題。通過建設畜禽生態養殖場,實現農牧結合和統一規劃、統一防疫、統一治污、統一服務、同一品牌和統一銷售的運行機制。生態養殖場的發展,對控制畜禽養殖污染將起到重要作用。
2.3 各相關部門協調聯動,形成畜禽治污長效管理機制
畜禽養殖業的發展和建設涉及到相關職能部門,要形成分工明確、各負其責、部門聯動、齊抓共管的長效管理機制。對畜禽養殖業按規模實施分類管理,對大中型畜禽養殖場制定政策和措施,規范發展,引導其逐步實現集約化生產、標準化管理、產業化經營。對小型畜禽養殖場進行調整和限制,符合環保要求的,促使其逐步轉變為大中型畜禽養殖場,不符合要求的有計劃地逐步關閉。各級環保部門仍需進一步加大畜禽養殖業污染防治和治理力度,對新建、改建、擴建規模化畜禽養殖場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和“三同時”制度,確保污染物達標排放,一方面開展畜禽污染專項治理行動,一方面對污染治理好的要“以獎代補”給予鼓勵。
3 結束語
畜禽養殖糞便尿液有機物、氨氮含量高,厭氧時產生氨氣、硫化氫、甲烷等有害氣體污染周圍大氣環境,隨意排放嚴重污染地表水、地下水,并使用喪失使用功能,畜禽糞便還含大量病原微生物,易造成疫病蔓延。為此,對畜禽養殖業要嚴格加強管理,建廠選址要合理,種養結合達平衡,運營管理需優化,實現清潔生產,綜合治理,科學地解決畜禽養殖污染問題。建廠時要嚴格辦理環保手續,建設過程中要執行“三同時”,建設完成經竣工驗收達標后才可正式運營,確保污染物達標排放。控制畜禽養殖業環境污染,使畜禽養殖業健康發展,是現階段農村環境保護的重要內容和緊迫任務。
作者簡介:高淑云,職稱:環境監察工程師,工作單位:邱縣環境保護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