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地表明顯礦床和淺部礦床越來越少,礦產資源探尋難度愈來愈大,地質找礦工作成為極具挑戰(zhàn)性的工作。面對國家危機礦山接替地質資源找礦的地質需要,在已經發(fā)現的礦床基礎上,在深部和外圍拓展資源潛力,是十分重要的工作,能夠有效緩解資源需求的壓力。
1 地面高精度磁測方法技術
為了客觀、準確地反映勘探區(qū)磁異常特征,提高磁異常解釋推斷的可靠性,工作開展前,對參與野外測量的質子磁力儀進行了性能測試,誤差在允許范圍內。在磁測測點定位、高精度磁測等方面,均根據工作區(qū)的實際情況,按照相應的技術要求及地面高精度磁測技術規(guī)程開展工作,保證了所獲得數據的準確性和可靠性。
高精度磁測采用加拿大生產的ENVI MAG高精度質子磁力儀進行地磁場測定。實際測量時,每個測點讀數2次,兩次讀數相差2nT以內時取其平均值,超過2nT時,進行4次觀測取其平均值。野外工作采用總場測量方式,觀測參數為地磁場總場強度,探頭高度為1.5米。操作人員嚴格去磁,野外遇到磁性干擾時,操作人員采取相應措施予以避讓。野外觀測時,保持探頭南北向放置,探桿直立,保持探頭高度一致。在觀測過程中,其他非操作人員遠離探頭,減少人為干擾對觀測結果的影響。在觀測過程中,操作員隨時注意磁場值的變化,遇到相鄰點之間磁場值變化較大時,操作員均進行了重復觀測?;c選擇在平穩(wěn)場內,磁場水平梯度和垂直梯度在2米和高差0.5米范圍內,其磁場變化沒有超過設計總均方誤差值的1/2。并且附近沒有干擾物、遠離建筑物及工業(yè)設施。在選擇的基點上建立日變站,日變觀測采樣時間間隔選為20秒,測量方式為循環(huán)方式,儀器自動測量和記錄。
2 礦區(qū)地球物理特征
3 磁異常的解釋推斷
將地質、物探資料綜合起來,進行詳細的對比和研究,按由已知到未知的原則,總結已知地質條件下的物探異常的特征和規(guī)律,然后利用這些特征和規(guī)律,結合解釋地區(qū)的具體情況,對磁異常進行解釋推斷。
根據礦區(qū)內磁法測量出的磁場值的數據大小特征,結合本測區(qū)巖礦石標本的物性資料分析,本次工作共劃分異常區(qū)域3個,異常編號為M1、M2、M3,解釋如下:
M1異常:在磁異?;瘶O平面等值線圖上呈橢圓狀,走向近東西,異常強度80-120nT,長度100m,寬度50m,異常為正異常所引起,處于沉積接觸帶上,此處發(fā)現少量黃鐵礦露頭,異常周圍存在負異常區(qū)。推斷為囊狀磁黃鐵礦所引起的異常,埋深較淺。
M2異常:在磁異常化極平面等值線圖上呈條帶狀,走向北西,異常強度400-850nT,長度500m,寬度200m,異常為正異常所引起,處于花崗巖性區(qū),全區(qū)正極大值出現于此,推斷為磁黃鐵礦所引起引起的異常,深部可能含有磁鐵石英巖,埋藏中心深度80~120m。建議于M1正極大值點向北偏西38度方向30到40米處下鉆驗證。
M3異常:在磁異?;瘶O平面等值線圖上呈橢圓狀,走向近東西,異常強度80-160nT,長度180m,寬度100m,異常為正異常所引起,處于沉積接觸帶上,此處發(fā)現少量黃鐵礦露頭,異常周圍存在負異常區(qū)。推斷為囊狀磁黃鐵礦所引起的異常,埋深較淺。
4 結束語
4.1 根據標本測試結果,勘探區(qū)磁鐵礦礦體磁性較強,與其他巖石磁性有明顯差異,且勘探區(qū)范圍內未見其它強磁性巖石或干擾源。因此,利用高精度磁測方法得出的異常來圈定礦體的規(guī)模及傾向,是可靠的。
4.2 本次礦區(qū)外圍的高精度磁測工作細致地反映區(qū)內磁異常的分布特征,圈定了三個磁異常區(qū),其中M2異常明顯,分布范圍大,異常值較高,結合地質資料推測為成礦有利靶區(qū)。
4.3 本文針對四川省某鐵礦外圍找礦面對的新問題,采用新思路對高精度重磁資料進行了精細處理,并結合已有地質資料進行聯合分析解釋,為危機礦山外圍找礦作出了有益的探索研究工作。
參考文獻
[1]武斌,曹俊星,強羽.根據磁異常特征預測紅格巖盆地底部大型鐵礦[J].物探與化探,2010,34(6):795-799.
[2]羅孝寬,郭紹雍.應用地球物理教程[M].北京地質出版社,1991.
[3]汪東坡,梅友松,徐勇.重點成礦(區(qū))帶綜合研究的若干問題探討[J].地質與勘探,2001,(9):1-5.
[4]羅曉玲,夏英煌,徐剛,陳會敏.新時期我國地質調查工作的發(fā)展與未來需求分析[J].中國國土資源經濟2009,(3):27-30.
[5]雷宛,肖紅躍.工程與環(huán)境物探[M].北京:地質出版社,2005.
作者簡介:滕鵬(1985.9-),男,四川成都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應用地球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