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物質文化生活的不斷提高,人們對園林綠化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為了豐富園林景觀,必須講求園林的意境美,在這點上,古典園林的意境美是需要我們借鑒和學習的。
關鍵詞:古典園林;意境;天人合一
1 我國古典園林的設計特點
1.1 突出自然山水
在我國古代,園林以再現自然山水為基本原則,追求自然與建筑和和諧,追求“天人合一”,這種意境的追求但并不是簡單模仿,以本于自然,高于自然的原則,把人工和自然巧妙結合。體現了因地制宜、依山就勢的思想理念,善于利用自然環境條件體現對自然的尊重與利用。虛實相間,以虛為主強調建筑群體之間的關系,而不是強調建筑單體,這使建筑物之間的院落往往成為設計的重點。
“有名園而無佳卉,猶金屋之鮮麗人。”(《花鏡》)康熙和乾隆對承德避暑山莊72景的命名中,以樹木花卉為風景主題的,就有萬壑松風、松鶴清趣、梨花伴月、曲水荷香、清渚臨境、莆田叢樾、松鶴齋、冷函亭、采菱渡、觀蓮所、萬樹園、嘉樹軒和臨芳墅等18處之多。這些題景,使有色、有香、有形的景色畫面增添了有聲、有名、有時的意義,能催人聯想起更豐富的“情”和“意”。
1.2 突出山石、池水之美
在古代山石可以作為景觀的主題點綴空間;通常還將山石尚可起遮擋視線和圍合空間的作用;利用山石可以堆疊成各種形式的蹬道。園林用水從布局上可分為集中和分散兩種形式;集中而靜的水多用于中小型庭院,其特點是:整個園林以水池為中心,沿水池四周環列建筑,從而形成一種向心、內聚的格局。采用這種布局形式可使有限空間具有開朗的感覺。和集中用水相對的是分散用水,其特點是:用化整為零的方法把水面分割成互相連通的若干小塊。至于水池的形狀絕大多數呈不規劃的形式以再現自然水景。
2 我國古典園林設計的構景方式
中國早在春秋戰國時代就對人和自然的關系有了較深刻的認識,中國園林奇妙就在于其自然恬淡的環境以及豐富含蓄的一首表達效果上面,求得的是一種漸入佳境的境界效果,因此和親協調需要建立在園林構景的各個表達手法上面,小中有大,空間轉換則景物不同是求得效果。而在園林的建設中,構景的手段多種多樣,微觀手法、制造的目的、立意、名字、布局等等,而常用的構景手法可以分為以下幾種,這里進行簡要的敘述。
2.1 抑景
中國傳統藝術歷來講究含蓄,所以園林造景也絕不會讓人一走進門口就看到最好的景色,最好的景色往往藏在后面,這叫做“先藏后露”、“欲揚先抑”、“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采取抑景的辦法,才能使園林顯得有藝術魅力。如園林入口處常迎門擋以假山,這種處理叫做山抑。古典園林種植花木,常置于人們視線集中的地方,以創造多種環境氣氛。如故宮御花園的軒前海棠,乾隆花園的叢篁棵松,頤和園樂壽堂前后的玉蘭,諧趣園的一池荷花等。在具體種植布局,則“栽梅繞屋”、“移竹當窗”、“榆柳蔭后圃,桃李羅堂前”。玉蘭,紫薇常對植,“內齋有嘉樹,雙株分庭隅”。許多花木講究“亭臺花木,不為行列”,如梅林、桃林、竹叢、梨園、橘園、柿園、月季園、牡丹園等群體美。
2.2 添景
當甲風景點在遠方,或自然的山,或人文的塔,如沒有其他景點在中間、近處作過渡,就顯得虛空而沒有層次;如果在中間、近處有喬木、花卉作中間、近處的過渡景,景色顯得有層次美,這中間的喬木和近處的花卉,便叫做添景。如當人們站在北京頤和園昆明湖南岸的垂柳下觀賞萬壽山遠景時,萬壽山因為有倒掛的柳絲作為裝飾而生動起來。古人造園植木,善寓意造景,選用花木常與比擬,寓意聯系在一起,如松的蒼勁、竹的瀟灑、海棠的嬌艷、楊柳的多姿、蠟梅的傲雪、芍藥的尊貴、牡丹的富華、蓮荷的如意、蘭草的典雅等。特善于利用植物的形態和季相變化,表達人的一定的思想感情或形容某一意境,如“歲寒而知松柏之后凋”,表示堅貞不渝;“留得殘荷聽雨聲”、“夜雨芭蕉”,表示寧靜的氣氛。海棠,為棠棣之華,象征兄弟和睦之意。
2.3 夾景
當甲風景點在遠方,或自然的山,或人文的建筑(如塔、橋等),它們本身都很有審美價值,如果視線的兩側大而無當,就顯得單調乏味;如果兩側用建筑物或樹木花卉屏障起來,使甲風景點更顯得有詩情畫意,這種構景手法即為夾景。如在頤和園后山的蘇州河中劃船,遠方的蘇州橋主景,為兩岸起伏的土山和美麗的林帶所夾峙,構成了明媚動人的景色。詩情畫意與造園的直接結合,正反映了我國古代造園藝術的高超,大大提高了景色畫面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在園林風景布局方面,有的突出楓樹,溫彩流丹;有的突出梨樹,輕紗素裹;有的突出古松,峰巒滴翠;湖岸邊植垂柳,婀娜多姿。利用花色、葉色的變化、花型、葉狀各異,四時有景。
2.4 漏景
園林的圍墻上,或走廊(單廊或復廊)一側或兩側的墻上,常常設以漏窗,或雕以帶有民族特色的各種幾何圖形,或雕以民間喜聞樂見的葡萄、石榴、老梅、修竹等植物,或雕以鹿、鶴、兔等動物,透過漏窗的窗隙,可見園外或院外的美景,這叫做漏景。大至皇家園林,小至私家園林,空間都是有限的。在橫向或縱向上讓游人擴展視覺和聯想,才可以小見大,最重要的辦法便是借景。
變化豐富的游園路線,體現傳統江南園林“步移景異”的特色,創造中式的空間形態。由林蔭小道,銹石汀步串聯而成的小區景觀游步道,層次分明,曲徑通幽,重點突出園林景觀效果,采用不同的路面鋪裝圖案,整齊而又自然。水邊木廊橋盤旋,一步一景,變化多端,水邊植被豐富,疏林密林草坪相結合,環境優美,風景秀麗,增加了居民親水性。水旁的曲橋、亭臺、跌水、景墻古樸自然,充分的塑造了中式風格中江南庭院的風韻。在植物景觀設計上本著“適地適樹”“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原則,模擬自然的生態群落進行設計。我們在日益注意“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今日世界中努力塑造寧靜秀美的居住環境。現如今,在長源假日港灣景觀“西風東漸”的浪潮中,一股久別的清風迎面襲來,注重運用中國符號與傳統文化來裝扮園林,營造一種詩意棲居的環境和氛圍,使這種闊別已久的含蓄之美又重新煥發新顏。
3 我國古典園林的意境美對現代園林的啟示
我國古典園林通過園林的形象反映情感,使游賞者觸景生情,產生情景交融的一種藝術境界。園林意境對內可以抒己,對外足以感人。園林意境強調的是園林空間環境的精神屬性,是相對于園林生態環境的物質屬性而言的。古人所追求的生活意境往往是通過園林的景致來表現,而這種歷史的文脈與傳統在現代樓盤的景觀營造中也往往運用得得心應手。寧靜以致遠,在時光的積淀中,自然與人文的和諧共融在中式園林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我們吸取中國傳統園林之精髓,與現代之韻致相糅合,創造出獨具特色的中國園林,比如分利用植物、小品、健身器材營造一個自然環境景觀與傳統園林相融合的全民健身體系園林小區,創造豐富的園林景觀,達成人和自然以及現代建筑的和諧統一,在建筑和景觀中中蘊涵一種熟悉的鄉土氣息,一種敦厚的人文關懷,展現我國傳統文化的魅力。
參考文獻
[1]水源,李靜.試析中國古典園林的文化底蘊[J].安徽農學通報,2006(4).
[2]馬源,鄒志榮.談古典園林動·靜觀及對現代園林設計的啟示[J].安徽農業科學,2006(14).
[3]龍渡江,金曉玲.后現代主義與中國古典園林設計思潮之異同[J].北京規劃建設,2006(4).
[4]趙曉峰.禪與清代皇家園林-兼論中國古典園林藝術的禪學淵涵[D].天津大學,2003.
[5]曹菊枝.中國古典園林植物景觀配置的文化意蘊探討[D].華中師范大學,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