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我國,隨著經濟快速增長,資源環境的嚴重匱乏顯得日趨尖銳。我國逐漸轉變到資源支撐不住,環境容納不下,社會承受不起,經濟發展難的地步。環境保護日益嚴重,刻不容緩,垃圾分類回收處理也自然成為一個研究熱點。蘇州作為一個發展較好較快的城市,環境保護工作受到各界關注,要想營造低碳生活,必須從垃圾分類處理開始。
關鍵詞:蘇州市;垃圾回收;分類處理
引言
“十二五”期間,我國明確提出只有堅持節約發展、清潔發展、安全發展,才能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作為大學生的我們,在這個社會背景的影響下我們更應該將保護環境貫徹到底,所以我們小組確定了關于蘇州市市民每日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的調查研究課題。
1 項目意義
當前環境問題日益嚴重,生活垃圾不合理的處理嚴重影響到市民的身心健康。國家對環保問題的重視也逐步受到當代大學生的關注,作為一名大學生,我們有責任為保護環境出一份力。據相關知識了解到,垃圾廢物露天堆放或處理不當時,其中的化學組分和病毒、寄生蟲卵等有害成分在自然因素的作用下,可通過大氣、土壤或地下水等環境介質直接或間接進入人體,從而使人致病、對人體的健康造成危害。因此,垃圾的回收利用不僅僅是美化了環境,更是關乎我們自己身體健康的大事。
此次研究項目貼近實際,涉及普通市民的切身利益,更能使環保觀念深入人心,符合當代可持續發展的觀念,符合國家當前的政策和發展方向。由大學生參與到這類科研項目中,可以使同學們能夠真切地感受到自己對于生活垃圾的使用情況的把握;通過一系列試驗的比較,能夠使普通市民了解到垃圾分類回收處理的重要性。關注環境污染問題,承擔起部分社會責任,積極推進環保事業的發展,是每一位大學生都該義不容辭去做的。
2 項目目標
通過此次調查研究,希望達成以下目標:了解蘇州市市民對分類回收垃圾的重視度;加深市民對垃圾分類知識的認識,增進市民對環保知識的教育;向市民宣傳垃圾分類處理的方法和措施,使市民能夠自覺準確的分類處理垃圾;與小區物業達成協議,讓其改善垃圾回收基礎設施,加強小區生態環境保護;希望能為蘇州市準備實施的垃圾分類處理提供初步建議。
3 研究方案
3.1 項目準備階段
3.1.1 我們確定了科研立項的地點是蘇州市新區某幾個新村,而后我們將對該小區的居民進行一個比較科學的問卷調查。之后,我們會根據調查數據得出一個比較科學的結論。根據這個調查結論我們將進行回訪調查,會對這個小區的日常生活垃圾進行一個比較系統的處理,并且對居民做一個系統的環保知識的宣傳教育。
3.1.2 科研的主要步驟是:回收生活垃圾→進行分類→研究處理方法→試驗設計方法→做出結論→進行宣傳教育。生活垃圾的回收處理關乎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生活垃圾是否合理的分類與處理將嚴重影響人們的身心健康。
3.2 項目中期階段
為調查蘇州市市民每日生活垃圾的處理情況,我們小組選定了幾個富有代表性的居民小區進行深入調查:
3.2.1 我們安排組員考察小區內的垃圾站以及垃圾箱設施,發現小區的垃圾箱放置較合理,每五棟居民樓之間設有一個垃圾站,但垃圾分類放置情況較差。
3.2.2 針對居民處理的垃圾,我們小組成員進行了部分調查研究,發現90%以上的居民都會事先將垃圾裝包再集中送到垃圾箱。然而,令人可悲的是將垃圾分類處理的居民竟然不到5%。大多數垃圾都是不經分類直接倒在一起,以至于垃圾站直接將許多混合垃圾一起焚燒處理。
3.2.3 我們對所調查研究的小區進行了問卷調查,我們將近派發了200份問卷,有效問卷共180份。至此,分析問卷發現80%以上的市民認為自己對垃圾分類處理的認識不夠,90%以上的市民不了解垃圾分類的相關知識。但值得慶幸的是,95%以上的居民認同垃圾需要分類回收,并表示理解和支持我們小組的科研活動。
3.2.4 問卷統計分析:在多次設計修改問題后,我們小組便展開了問卷調查工作。通過抽樣調查的方式進行調查,本次調查我們共發放了200份紙質問卷,收回有效問卷總計182份。根據問卷第二個問題的調查結果表示大部分普通市民對垃圾分類處理的意識是非常薄弱的;第五個問題的結果表明絕大部分市民對于分類處理垃圾知識了解甚少;根據第六、第七問題的調查數據顯示,小區的垃圾處理相關基礎設施不完備,政府監管力度也是不夠的。
3.3 項目終期階段
3.3.1 根據問卷調查結果,影印各種垃圾分類的標識粘貼在小區宣傳欄上,加深市民對垃圾分類知識的認識,增進居民對環保知識的教育。
3.3.2 演練相關垃圾不分類處理產生的危害,警醒市民重視垃圾分類處理。
3.3.3 向市民宣傳垃圾分類處理的方法和措施。
3.3.4 與小區物業達成協議,讓其改善垃圾回收基礎設施,加強小區生態環境保護。
4 結束語
黨的十八大報告對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提出了新要求,即十八大的一個突出亮點,就是把生態文明建設提升到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并列的戰略高度,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第一次單列一個部分加以論述,實現了黨的執政興國理念和實踐的又一次重大創新。建設生態文明,是我們黨創造性地回答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關系問題所取得的重大成果,為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是我們黨積極主動順應廣大人民群眾新期待,進一步豐富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的戰略部署;是我們黨充分吸納中華傳統文化智慧并反思工業文明與現有發展模式不足,積極推進人類文明進程的重大貢獻;是我們黨深刻把握當今世界發展綠色、循環、低碳新趨向,對可持續發展理論的拓展和升華。
生態文明建設應是全體國民共同參與的事業。本項目對蘇州市民的生活垃圾處理進行調查研究,反映了當代大學生對國家事務的關心,符合生態文明建設要求,具有重大現實意義。該項目從設計上看具有明確的研究目標、確定的研究方法和步驟,項目研究具有可行性。項目對市民處理生活垃圾的現狀進行調查,可為蘇州市準備實施的垃圾分類處理提供初步建議,具有創新性和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陳易.城市建設中的可持續發展理論[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4.
[2]陳易.生態與人居-可持續發展的模式[D].同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1996.
[3]王祥榮.生態與環境-城市可持續發展與生態環境調控新論[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0.
[4]中國市長協會.中國城市發展報告[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
[5]環境保護與林業可持續發展[期刊論文]-南京林業大學學報2000(24).
[6]曲英.城市居民生活垃圾源頭分類行為的理論模型構建研究[期刊論文]-生態經濟2009(12).
[7]全國城市規劃執業制度管理委員會.科學發展觀與城市規劃[M].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2007.
[8]何強,井文涌,王栩亭.環境學導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