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針對馬鋼(合肥)鋼鐵有限責任公司環保搬遷項目,文章分析了馬鋼鐵路運輸的現狀,并結合實際提出了具體的改造措施,以提高企業的鐵路運輸能力和系統保障能力,對降低物流成本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環保搬遷;鐵路運輸;站場改造
1 前言
2012年11月,國家發改委核準了馬鋼(合肥)鋼鐵有限責任公司環保搬遷項目申請報告。項目在安徽省粗鋼年總產能縮減85萬噸前提下實施,建設地點為安徽省合肥市和馬鞍山市。馬鋼(合肥)公司淘汰190萬噸煉鐵、200萬噸煉鋼產能,原有冶煉和熱軋生產能力搬遷至馬鋼本部,在合肥市建設冷軋及鋼材深加工基地,形成年產255萬噸鋼材深加工能力。馬鋼本部淘汰90萬噸煉鐵、140萬噸煉鋼產能,實施結構調整,形成年產鐵1355萬噸、鋼1500萬噸、鋼材1408萬噸的生產規模。
本著總量控制、環保搬遷、淘汰落后、結構調整和提高競爭力的原則,促進馬鋼本部各分廠實現合理分工和布局優化調整。馬鋼本部淘汰現有小高爐、轉爐設施,新增大型的原料場、燒結機、焦爐、高爐、轉爐、連鑄、熱軋主體設施及相應配套的制氧機、能源綜合利用發電機組等生產輔助設施。因此,需對馬鋼現有工廠站及運輸線路進行必要的優化改造,以滿足新建項目對鐵路運輸的需求。
2 鐵路運輸現狀
馬鞍山鋼鐵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馬鋼)位于安徽省馬鞍山市西側,東臨寧蕪公路和寧蕪鐵路,西臨長江。寧蕪公路和廠區道路相接,廠內鐵路則與寧蕪鐵路的馬鞍山站接軌。馬鞍山站北距南京堯化門編組站68km,南距蕪湖化魚山編組站47km。
馬鋼現有南北兩個廠區。南區是馬鋼本部較老的一個廠區,現有主要生產設施包括第一煉鐵總廠、第二煉鐵總廠、煤焦化公司一分廠、第一鋼軋總廠、第三鋼軋總廠、車輪分公司、熱電總廠一分廠、電爐廠等和相應配套的輔助生產設施。北區是馬鋼本部較新的一個廠區,現有主要生產設施包括港務原料總廠、第三煉鐵總廠、煤焦化公司二分廠、第二鋼軋總廠、第四鋼軋總廠、熱電總廠二分廠等和相應配套的輔助生產設施。
馬鋼鐵運公司承擔了馬鋼的鐵路運輸任務,為了滿足公司主體廠礦對鐵路運輸的需求,鐵運公司在南區設有一鐵站、江邊站、一廠站、高爐站、三鋼站、焦化站、向山站,在北區設有二鐵站(包括二鐵北站)、二廠站(包括二廠技術站和630作業區)、港口站、成品站、高爐鐵水站等站場。在一廠站交接口作業區與鐵路局馬鞍山站接軌,交接、編組設在馬鋼本部工廠站。
工廠站共有調車線(含到發線)14股。信號設備為微機聯鎖電氣集中。主要承擔的運輸作業:一是路局到達車輛的解體和集結作業;二是馬鋼本部發出車輛(空重)的集結和上站作業;三是內部廠區間交換車輛的解體、編組和集結等作業。
廠內鐵路站場基本能滿足廠區內的車輛解編、走行、倒調等鐵路運輸作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站線線路有效長度短、貨位少、鐵水運輸與普通貨物交叉運輸作業,不但影響相應車場的解編能力,而且給安全行車帶來事故隱患。
3 改造內容
馬鋼(合肥)鋼鐵有限責任公司環保搬遷項目,淘汰馬鋼本部南區第一煉鐵總廠、北區第二鋼軋總廠的產能,在北區新增料場、2座7.63m焦爐、400m2燒結機、4000m3高爐、300t轉爐、板坯連鑄機及1580mm熱軋薄板設施,廠區布局進行了優化調整,便于公司物料平衡及南北兩個廠區的物流交換,提高公司生產能力和綜合經濟效益。建成后北區將具備年產鋼800萬噸的規模,鐵路運輸是公司物流的主要運輸方式,新增鐵路運量見表1。
內部鐵路站場主要承擔馬鋼局車到達的進一步解體、分流、對位卸車、空重車流的交接;局發車輛的對位裝車、發送、集結;廠內車輛的裝卸車對位、空重車流交接、解體、編組、集結等。港口站主要承擔洗精煤、高爐水渣和噴煤的運輸作業,高爐鐵水站主要承擔高爐鐵水的運輸作業,成品站承擔熱軋冷軋產品運輸,二廠站630作業區主要為球團廠服務,二鐵北站承擔北區局到局發任務。為確保北區和公司整體生產的正常進行,必須對現有港口站、高爐鐵水站、二鐵北站等進行改造。
3.1 港口站
港口站現有17股道,東西向布置,2臺翻車機分布在東西兩頭,主要服務于港務原料總廠、煤焦化公司二分廠、三鐵總廠。公司自產和局到含鐵原料等通過西頭翻車機、受料坑進入料場;局到的洗精煤通過東頭翻車機進入煤場,加上動力煤、高爐噴煤、高爐水渣等,目前總計運量約809噸/年。新增高爐、焦爐、燒結機設施后,港口站鐵路運輸量發生較大變化,總計約1078噸/年,凈增加269噸/年。
因場地位置所限,增加站場股道數已沒有可能,只能調整站場布置,對東西咽喉優化處理,開行長列、直達列車,縮短車輛周轉時間。改造站場西咽喉翻車機,使之滿足新增洗精煤的卸車需求,含鐵原料改用其它方式運輸;優化咽喉及站線,將站場中間的4股道改造能滿足55輛車的到發線(有效長≥830m),滿足長列、直達列車到達、發送作業要求;同時增加港口區站場東咽喉牽出線,有效長≥500m。
改造后,能滿足新增焦爐300萬噸原料煉焦煤的運輸,滿足無改編直達列車運輸,改善現有站場解編作業條件。
3.2 高爐鐵水站
高爐鐵水站現有5股道,南北向布置,主要服務于三鐵總廠2座高爐。三鐵總廠新增1座高爐后,年鐵路運量增加320萬噸。
為滿足新建高爐鐵水至四鋼軋總廠煉鋼車間運輸要求,需要對高爐鐵水站北咽喉進行改造,增加4條鐵水裝車線,2條空罐停放線,1條空罐停放備用線,以及相關渡線,為避免與現有高爐鐵水運輸干擾,增加800t軌道衡1臺,減少南咽喉壓力,減少鐵水運輸距離。
改造后,能保證爐下鐵水罐車取重對空作業順利進行,使空、重罐的配送及時到位。
3.3 二鐵北站
二鐵北站位于馬鞍山站北側,現有7股站線,有效長平均約為200m,南北向布置,是馬鋼北區的廠前編組站,主要承擔路局到達北區的車流的分解和外發車流的集結,以及南北廠區間交換車輛的編組和集結作業,作業非常繁忙,無法滿足車流的分解和外發車流的集結。因此,需要對二鐵北站進行局部改造,將東側2股道向北延長,使其有效長達到850米(容車55輛),滿足蕪湖方向路局直通列車進廠需要。
改造后,將交接口部分交接線能力向南北延伸,緩解了馬鞍山站和工廠站的解編作業的壓力,滿足蕪湖方向路局直通列車能直達馬鋼需要,提高交接口運輸能力。
3.4 成品站
成品站現有7股道,南北向布置,南與二鐵北站相接,西與二廠站630作業區、港口站貫通,主要為四鋼軋總廠熱軋薄板、冷軋薄板的運輸服務。為了解決港口站、二鐵北站存車線路少,無位置擴建等矛盾,在成品站西側新建6股道,作為兩站空重車輛周轉停放線用。
改造后,可以緩沖馬鋼交接口與北區物流結集和調運壓力,緩解港口站線路少,擴建難,車流量大等矛盾。
4 運輸管理思路
4.1 實行區域集中調度,設立區域調度監督控制系統。這樣可減少行政和管理人員,減少機車配置數量,提高運輸效率,相應也提高了站場能力。
4.2 對鐵水站實行鐵水智能調度監督控制系統,提高鐵水運輸調度效率和保產能力。
4.3 對道口實行無人化管理,道口信號與信號電氣集中連鎖。
4.4 在鐵水站南咽喉和港口站東咽喉設立交橋,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和減少對鐵路咽喉作業的干擾。
4.5 對有些必不可少的作業點,合并或與主體廠作業點合建,減少對總圖位置的占用,有利于綠化和美觀,也減少能源消耗。
5 結束語
鋼鐵企業物流成本長期以來居高不下,直接影響企業的資金占用和發展戰略。依據項目主體車間的生產規模及工藝流程,測算貨物運量,盡早謀劃鐵路運輸設施的配置,發揮鐵路運輸環保高能耗低的特點,提高企業的鐵路運輸能力和系統保障能力,從而降低物流成本。
參考文獻
[1]田茂勛.冶金企業鐵路運輸組織[M].北京:冶金工業出版社,1987.
[2]傅永新,彭學詩,等.鋼鐵廠總圖運輸設計手冊[M].北京:冶金工業出版社,1996.
[3]王秋平.工業鐵路站場及樞紐[M].西安:陜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
作者簡介:范昌梅(1966-),女,安徽廬江人,高級工程師,從事總圖運輸設計及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