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文章以交通樞紐區域智能交通系統設計為研究對象,首先詳細研究適用于交通樞紐區域的智能交通系統基本設計結構,進而詳細闡述了整個智能交通系統需要具備的應用功能,旨在于為保障通樞紐區域,各相關交通參與主體人身安全以及道路交通暢通性,起到一定的促進與推動作用。
關鍵詞:交通樞紐;智能交通系統;設計方案
伴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持續發展與經濟社會現代化建設進程的日益完善,社會大眾持續增長的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需求同時對新時期的交通運輸行業發展提出了更為嚴格與系統的要求。對于我國而言,各地區為更加好的與交通運輸量持續增大、交通負荷持續提升的這一發展趨勢相適應,均展開了對道路交通,特別是交通樞紐區域,智能交通系統的研究與應用工作。文章試從設計方案以及設計功能這兩個方面入手,詳細研究智能交通系統設計中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
1 交通樞紐智能交通系統設計結構分析
在當前技術條件支持下,交通樞紐智能交通系統的設計需要建立在對多種技術的合理應用與開發基礎之上所實現。以開放性協議為載體,在實現與消防報警系統、隧道系統、交通管理控制系統等中心系統數據連接的基礎之上,以接口為支持,實現相關的實用性功能。按照此種方式,整個交通樞紐智能交通系統的基本設計示意圖應當如下所示(見圖1)。
圖1 交通樞紐智能交通系統基本設計示意圖
在整個智能交通系統當中,按照結構層次劃分,主要可以分為以下幾個結構層次:(1)數據交換層。在該結構層次當中,主要需要完成對整個智能交通系統下屬相關軟件數據的交換、指令執行工作。同時,在數據交換層當中,各個聯動子系統相互之間的接口能夠簡化處理為總線結構模式,同時均集中在基于Web的服務總線基礎之上,可確保調用接口相互之間的一致性。不但如此,數據交換層當中還可實現對智能交通系統下屬各個功能模塊數據的有效調用及共享處理;(2)中心應用層。該結構層次是整個智能交通系統邏輯結構的核心所在。不但可實現對整個集成化操作平臺相關數據信息的操作,實現對后臺運行數據操作控制的屏蔽處理,負責對系統運行狀態下,相關業務行為的邏輯性處理,同時還能夠借助于面向服務器輸送數據請求的方式,獲取相關數據,并面向用戶顯示;(3)GIS應用層。在智能交通系統的運行過程當中,配合對GIS系統技術的合理應用,不但可以在空間平臺上直接顯示相應的交通信息,同時也可為后續數據分析、決策制定執行以及信息服務作業的開展可行措施。
2 交通樞紐智能交通系統設計功能分析
在交通樞紐智能交通系統的運行過程當中,需要下屬多個相互獨立,且整體性協調運行的子系統模塊,實現相應的應用功能。具體而言,按照上述設計方式,可使交通樞紐智能交通系統具備以下幾個方面的突出功能。
2.1 數字高清道路綜合自適應監控功能
在系統下屬道路監控系統當中,需要借助于對數字高清道路綜合自適應監控技術的合理應用,實現對高清信道覆蓋區域內道路實時、動態交通情況的真實性反應。同時,為確保在該交通樞紐智能交通系統當中,攝像機監控裝置能夠最大限度的與交通特征相結合,還需要按照:(1)隧道閉路電視;(2)路面道路監控這兩種方式實現對道路監控區域合理劃分,以保障道路監控質量有效且穩定。
2.2 交通事件自動檢測功能
交通事件自動檢測系統是建立在閉路電視監控系統基礎之上的,圖像特征綜合分析系統(包括事件分析以及事件報警這兩個方面)。同常規意義上的人工監控顯示畫面相比,交通事件自動檢測系統能夠通過對圖像跟蹤檢測技術的合理應用,以攝像機設備所輸出的道路(包括隧道內部)交通運行畫面情況進行全面對比與分析,及時評估交通參數中存在的問題與異常情況。需要特別注意的一點是:在交通樞紐智能交通系統當中,該子系統功能需要充分保障運行的穩定性。
2.3 交通執法數字化功能
在當前技術條件支持下,在交通樞紐智能交通系統運行過程當中,需要通過對高速型攝像技術、圖像捕捉技術以及雷達測速技術的合理應用,實現對各類道路交通違章、違規行為(包括違規闖紅黃燈、超速行駛、越雙實線行駛等在內)的合理檢測。同時,整個監測行為能夠以24*7方式,實現持續性且長時期性的運行。在過程中,需要將該交通執法數字化運行系統安裝于區域覆蓋道路之上,同時實現與互聯網網絡的有效連接,同時保障對數據信息的及時上傳與共享。
2.4 交通信號控制功能
交通樞紐區域的一點特性在于:交通負荷量較高,交通荷載作用量較大。因此,為保障交通樞紐區域,交通參與者的人身安全以及交通的暢通性,就需要通過交通信號控制的方式實現上述目的。在此項控制功能的應用過程當中,主要在于通過對負反饋原理以及自適應控制算法的合理應用,借助于交通流檢測裝置實現對相關信息數據的合理采集,同時進行必要的調整,達到對交通信號的控制。
3 結束語
文章以交通樞紐區域為研究對象,旨在于開發一個適用于交通樞紐區域性范圍的實時性交通樞紐智能交通系統。通過對該交通樞紐智能交通系統的合理應用,能夠起到顯著改善交通樞紐區域交通運行情況的目的,對于保障交通樞紐區域,各相關交通參與主體人身安全以及道路交通暢通性而言有著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陳富堅,柳本民,郭忠印,等.基于貝葉斯分析的道路交通系統可靠性模型[J].同濟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39(2):220-225.
[2]官衛華,林小虎.城市總體規劃層面中小運量新交通系統的規劃思路及策略研究-以南京市為例[J].城市規劃學刊,2012(6):86-95.
[3]鄧海龍,劉永恒,劉一寧,等.城市軌道交通在大城市客運交通系統中的預導向作用[J].城市軌道交通研究,2007,10(4):14-17.
[4]裴玉龍,王永崗,楊光,等.評價交通系統與城市發展適應性的改進層次分析算法[J].吉林大學學報(工學版),2008,38(1):42-47.
[5]李夏苗,曾明華,黃桂章,等.基于交通系統與城市空間結構互饋機制的城際軌道交通走廊客流預測[J].中國鐵道科學,2009,30(4):118-123.
作者簡介:劉洋(1982-),男,漢族,湖北武漢人,助教,武漢理工大學計算機領域科學碩士,主要從事智能交通方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