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是一個森林資源缺乏的國家,隨著全球自然環境的惡化,林木的可采資源也隨之不斷的下降,而國際市場上的木材價格正在逐年攀升,從而加大了木材產品的價格。因此,充分利用木材,節省森林資源就顯得尤為重要。在林業生產過程中,從山上林場采伐到貯木場的卸、造、選、歸、裝作業,都離不開木材檢驗工作。有人說:“一錘定千金”,這說明了木材檢驗工作在森工企業的重要地位,特別是國家現已進入天然林保護二期工程,木材生產任務也是越來越少,所以要想增加林業企業的經濟效益,就得抓生產作業中的任何一個環節,尤其是對造材檢驗工作的督察。
關鍵詞:木材;檢驗管理;林業發展
1 木材檢驗工作的重要性
1.1 木材檢驗工作是企業經濟的奠基石
木材是林業局的主要產品,也是體現林業局領導班子管理水平的主要方面。木材生產、銷售等數據要及時提供,從而進行信息反饋,這是經濟考核的基礎,沒有這個基礎,企業經濟效益就會降低,如果數據檢驗的不及時或不準確,便會會直接影響到木材經濟考核。
1.2 木材檢驗工作的順利進行可以讓森林資源充分發揮其作用,有利于減少資源浪費,從而提產品質量。我國既是資源大國,又是資源小國。那么合理利用森林資源,是我們工作進行的目的所在。每生產一立方米商品木材,同樣的森林資源,從每一個環節抓起,做到道道工序有檢驗、有交接、有人負責。讓木材檢驗貫穿于木材生產的各個環節,旨在合理造材,提高原條造材出材率。
1.3 木材檢驗工作是提高林業局經濟效益的有效措施
企業的經營目的是提高經濟效益。第一:降低木材成本,第二:提高木材單位售價。但加強木材檢驗是一項重要措施。若是因為檢驗工作管理不善,而造成漏檢、錯檢甚至木材任意外流,勢必提高生產成本增加工資。再如造材不合理,優材劣造、長材短造、壞材帶好材,也勢必增加成本。以上所說問題都很大程度的決定生產成本的提高、銷售價格的提高。結合多年的實踐經驗,要想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就必須要嚴守檢驗管。
2 加強對山場作業伐區的木材檢驗管理
2.1 完善上崗前員工培訓制度
樹木的生長周期決定木材行業是一項季節性很強的行業,而且室外作業風吹日曬,木材遍布范圍分散,管理十分不便。在冬運生產開始之前,為了確保木材的最低浪費率和損失率,應對各林場每一名檢驗員進行上崗培訓,并進行嚴格的技術考核,合格者方可持證上崗。
2.2 制定合理的工資制度,提高員工積極性
為鼓勵林場(所)及直接生產人員多生產市場暢銷的優質材,提高合理造材水平,增加企業的經濟效益,林業局制定《選造優質材獎勵辦法》每生產1立方米優質材獎勵2元,以此來調動廣大職工的工作熱情,提高工作效率。
2.3 做好督察環節
在作業區,檢查人員要做好隨時抽查不間斷檢查工作,面對操作不合理的情況,及時進行指導,避免優材劣造、長材短造、壞材帶好材,降低次、小、薪材比重,提高木材產品的合格率。
3 監督檢查部門要保障木材產品檢驗有序進行
監督檢查部門(生產科)的職責是協調好山上林場和山下貯木場的聯系,一定要起到天平作用,協調好關系,做到公平公正。因此生產科對木材檢驗人員的要求一定要做到以下幾點:
3.1 按照規章制度執行
為了使木材檢驗人員有章可依,規章制度是必不可少的。各項規章制度必須全面、嚴格。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在制度的制定中必須獎罰分明,杜絕在檢驗工作中漏檢、少檢、錯檢等不負責任的現象。
3.2 加強林業檢驗工作人員的職業操守
有人說:“掙錢不掙錢,全靠檢尺員。”由此可見木材檢驗工作在林業企業的重要作用。因此,就有了一些心思不正、投機取巧的人賄賂檢驗人員,為了滿足自己的私人經濟利益,不惜損失群眾的經濟利益。更甚至是,些許檢驗人員已自己的職務之便,開出某些條件,在工作中勒、卡、索、要,這不禁嚴重影響了企業的經濟效益,更影響企業的形象。所以說要杜絕這種事情的發生,就要不算加強相關工作人員的職業操守。
3.3 檢驗人員應該掌握熟練
根據《木材檢驗標準》的具體要求,對木材做最準確的尺寸測量,以及命名相應等級。操作過程中,為了減少資源的浪費,務必做到材盡其用。另外,質檢人員在實際的工作中,一定要熟悉掌握檢驗流程,做到精益求精,在提高材料首售價的同時,提高林業的經濟效益。
總之,木材的檢驗工作在林業運轉工作中尤為關鍵,要想提高經濟效益必須嚴謹木材檢驗工作。
參考文獻
[1]龐太林.談木材檢驗工作的重要作用[J].知識經濟,2011(13).
[2]張仁德.如何做好木材檢驗工作[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1(7).
[3]李淑芬.談信息技術在木材流通管理上的重要作用[J].經營管理者,2011(12).
[4]王井巖.談木材檢驗工作管理中的問題與對策[J].經營管理者,2011(12).
[5]安鳳文,李彬.談木材檢驗在林場中的重要性[A].低碳經濟與科學發展-吉林省第六屆科學技術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0.
[6]崔積 ,郭萌.節約森林資源啟動林產工業循環經濟[A].林木機械裝備與循環經濟論壇論文集[C].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