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變革,應用型本科教育已成為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長期以來,大學本科的計算機基礎教育注重對學生的基本知識、理論和技能的掌握,而忽視了計算機理論在現代科技上的應用和計算機教育對學生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培養等方面的作用。本文將對計算機基礎教材進行深度研究,以期更好的服務于教學,提高計算機技術的傳播效果,以適應當今多元化社會對計算機應用人才的需求。
關鍵詞:應用型本科院校;計算機基礎;教材研究
1 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
應用型本科院校的主要任務是以培養“應用型”的“本科生”人才為主,即它不主要培養“學術型”的人才或者研究型的“研究生”人才,它更注重培養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從實際出發,圍繞社會需要,著重培養多樣化的應用型、實踐型、職業型、技能型人才,以更好地適應如今的多元化社會對人才的需求。
應用型本科院校,將不再沿用傳統本科教育講究的“以學科建設為龍頭”,而是應在專業建設的指導下,以學科建設為支撐,圍繞課程改革,開展相關的教學建設與教學改革。因此,要把培養應用型本科人才的理念落實到辦學的實際過程當中,需要在課程體系、教材建設、師資隊伍建設、實踐教學環節等各個方面加以潛心研究,進行改革建設。文章將主要針對應用型本科院校應用最為廣泛的《大學計算機基礎》教材進行研究與優化,以推動計算機知識的普及,促進計算機技術的推廣和應用,使其更好的服務于應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養計劃。
2 計算機基礎教材的現狀和問題
2.1 教材知識陳舊
計算機技術近年來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軟硬件的更新變化也日新月異,然而很多計算機基礎教材的內容卻相當陳舊,有很多知識點早已過時,介紹的很多軟件也早已不再適用。這樣的教材不能很好的被老師和學生所利用,老師如果照搬教材,學生聽起來就索然無味,從而大大降低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果老師講課不對照教材,學生也可能無所適從,對上機實踐和課后的復習都帶來了不小影響。所以,過時的教材對課堂教學效果以及普及計算機技術都造成了很大的不良影響。
2.2 教材內容偏向理論而忽視操作
目前大高校所使用的計算機基礎教材統計,其內容基本包括計算機的發展應用、計算機系統的組成、操作系統、Office辦公軟件、多媒體和網絡安全等章節,各個章節在內容安排上大部分都是偏重于理論的講解而忽略了實際操作,所以學生在學習過后并沒有真正的體會到應用的樂趣,導致理論與實踐脫節,最終并沒有達到學以致用,這嚴重背離了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導向的教學改革的指導思想。
2.3 教材忽視對學生能力的培養
多數教材的編寫安排中,往往只是灌輸給學生一些基本的計算機操作技能,而忽視了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一些教材只是列舉一些很簡單,很容易實現的方法和問題,而對于需要用心思考,仔細動腦筋操作才能解決的問題卻涉及很少。應用型本科院校力求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創新能力、動手能力、觀察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在教材的安排當中應適當加入一些有難度有深度的知識和操作,從而激發學生獨立思考,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4 教材課后習題和實驗操作安排的不合理
有些教材課后習題的難度與教材介紹的內容不相符,或者多數題目在教材中根本找不到答案。書后的實驗不能完整反映教材安排的教學內容,實驗單一枯燥,安排操作內容不實用,有的過于簡單,這樣就使得學生上機內容不飽滿,迅速完成某實驗內容后就不知所為,大部分時間都被白白浪費掉,所以造成理論與實踐脫節,影響了教學質量。
3 計算機基礎教材的改革思路及優化辦法
哈爾濱劍橋學院從2004年招收統招三表本科學生,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是:為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培養所需要的“應用型”本科人才。《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是我院各專業最重要的公共課程之一,主要培養學生計算機應用能力,該課程安排在大一學年第一學期,整個教學過程突出了辦公過程中所需要的計算機相關知識與技能,體現了各種知識與技能的綜合運用。為了更好的適應我院學生自身的特點,在全體計算機系教職員工的共同努力以及學院領導們的大力支持下,我們對該課程進行了大膽改革。
3.1 在內容設計上,對課程內容進行全面調整,重點圍繞著貼近實際應用,以應用為目的,以應用為出發,以提高技能為宗旨進行內容整合和提高,使課程內容既體現了先進性、實效性和應用性,又照顧了不同專業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各自的專業中能夠借鑒、引入計算機科學中的理念、技術和方法,學生能在一個較高的層次上利用、認識并處理計算機應用中出現的問題。同時,為了避免教材內容陳舊,我們緊跟計算機技術發展步伐,將計算機技術最新知識融入教材內容,力求實用、明確、新穎,以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2 在知識體系結構上,科學完整、文字精練、圖文并茂、重點突出,為學生留下了足夠的思考空間。每章的課后,有相應的習題和上機實驗指導書,上機實驗中給出詳細的操作步驟,使學生在學習中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3 在實驗安排上,注重案例教學。由于教學過程是教師將教材內容創造性地再現的過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采用案例教學法、在上機操作中引入問題式學習模式。如,學習Word一章,要求學生掌握創建文檔、文字編輯、文檔排版、在文檔中插入圖片和藝術字、使用公式編輯器、Word表格的處理、郵件合并、頁面設置與打印等技能,因此,要求教師在備課過程中,要收集典型的Word文檔案例,在講授“Word”前,向學生介紹一些案例,以一個為例講授使用Word的基本操作,課后讓學生從身邊的報刊雜志上找尋一些有代表性的案例,作為實踐課練習課題。學生在整個案例的實踐過程當中,很快掌握了“面向應用”的學習方法。
3.4 在檢驗學習成效上,和計算機等級考試吻合。學生學習計算機基礎后,檢驗學習效果的最好方法就是參加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因此,教材緊扣最新《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大綱》,精選例題,精心設計強化訓練題,對學生參加計算機等級考試有針對性幫助,從而提高學生參加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的通過率。
4 結束語
經過兩年多的教材改革,《大學計算機基礎》教材從內容章節到習題實驗、上機指導,完全適應國家教育部對培養高校學生提高使用計算機的能力,掌握計算機實際應用水平的需求,集課堂教學內容、實踐教學于一體,有完整的習題以及實驗內容和操作步驟,非常益于組織課堂教學和上機實踐。《大學計算機基礎》在2010年8月面向全國出版發行第一版后,不斷引入本校及兄弟院校教學改革和教材建設的新成果,適時更新教材內容,2011年6月出版發行第二版。用戶主要是哈爾濱劍橋學院和東北石油大學華瑞學院,教材出版以來,深受使用單位歡迎。
今后我們將更加努力,對《大學計算機基礎》教材進行進一步優化,以適應更多用戶的需求,推進計算機基礎教學的改革建設。
參考文獻
[1]劉漢強.計算機基礎教學改革探討[J].中小型管理與科技(下旬刊),2012(9).
[2]李風華,李麗萍.計算機基礎課程建設的探索與實踐[J].遼寧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報),2009(6).
[3]馬鵬衛.高校計算機基礎課教學改革研究[J].大眾科技,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