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高等院校高層次人才培養的任務,以及近來來高校學生的就業現狀等問題解決的迫切性,對如何搞好教學,提高學生的教學實踐能力進行了探討。尤其是民辦高校,實訓基地建設、畢業設計模式、實踐教學體系等進行思考與探討。以此提高大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更好地促進教學及大學生競賽實踐創新。
關鍵詞:教學質量;實訓基地;畢業設計;實踐教學體系
引言
隨著高等教育的發展,高校學生的數量迅速增加,高等院校培養高層次人才的任務更加嚴峻,以及近來來高校學生的就業現狀等問題破在眉睫。為了更好的解決人才的培養質量以及較強的動手能力,不但要從課堂教學入手,也要從實踐能力入手,全面提高學生的教學質量[1]。
1 具體措施
隨著社會競爭力的增加,以及高層次人才的增多,社會就業壓力越來越大,更多單位要求具有一定的社會實踐能力。所以,作為高校,更應該培養高層次的實踐性人才。最好的途徑是建立健全實訓基地、畢業設計模式、實踐教學體系等[2]。
1.1 實訓基地的建設
1.1.1 實訓基地要突出實踐性
實訓基地要突出其實踐性強的特點,高職教育的技能性和實訓基地的實踐性是實訓基地的鮮明特點。在實訓基地工作的教師要求不但有理論學術水平,又要有實踐的經驗,從資格來講,既是講師又是工程師、技師的“雙重素質”。學生的培養結果,在畢業時既要拿到畢業證又要拿到技能證書。即實訓基地不但培養了教師的“雙師”型,也培養了具有“雙證書”型的學生[3]。
1.1.2 實訓基地要具有開放性
實訓基地最大的作用就是在學校學習期間就能使學生接觸到本行業的新技術、新技能、新發展。由于實訓基地的建設需要雙師型的教師參與,加密了學校與企業的關系。有利于將社會對各種人才的要求和生產發展動向及時的反饋到學校來,學校進而對教學進行調整,推動高等職業教育改革的健康發展,及時、準確地反映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發展[3]。
1.2 改革畢業設計模式
1.2.1 改革傳統的畢業設計模式
為了探索畢業設計的創新路徑,要加強對傳統的畢業設計模式進行改革。將傳統的畢業設計與畢業實踐結合起來,從理論設計的學習向生產一線的應用型和工藝型人才轉變。是學生畢業設計與學生到企業實踐相結合,走校企合作畢業設計新模式,也可允許學生自已找畢業實踐單位,學校協助安排和學生自主聯系實踐單位相結合、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也為學生畢業設計實踐做有效的指導,有利于學生在實踐中增長才干,學生在企業實踐,也促進了學生的高就業。
1.2.2 健全畢業設計形式
基于傳統的畢業設計模式做除了劇變性改革,使生產勞動、畢業設計與實際工作需求相結合,減少模擬課,增加實踐性課題。該畢業設計模式不但促進教師積極與高新技術企業聯系;也能調動學生及家長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有利于發揮學生自主聯系畢業實踐單位,并有效促進學生今后的就業。對于部分未聯系到單位的學生,在校內安排畢業設計實踐,多狀態多形式的滿足學生不同的需要,為畢業設計保質保量的完成奠定基礎[4]。
1.2.3 新型手段的建立
學生自己去完成畢業實踐,一定程度脫離了教師的直接管理。為了避免部分學生可能出現畢業實踐流于形式、用人單位簡單的地把學生當勞動力使用等問題,我們要求學生自主聯系的畢業實踐單位及所做的畢業設計課題必須具有一定的技術含量,要用接收單位蓋章和單位負責人簽名的回執,經院系領導批準后才能去該單位做畢業實踐。學生到單位后,學校定期或不定期派出教師巡回檢查學生畢業實踐情況。通過與單位交換意見、實地檢查與學生交談等多種形式,掌握第一手資料。其中畢業設計檢查量,逐一對學生完成畢業實踐的情況進行檢查,發現問題及時處理。
1.3 加強電子設計競賽培訓
科技含量是實訓基地建設的生命線,是實訓基地能否持續發展的基本點。可以說,能否真正體現出高新技術領域高職專業實踐教學特點,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于實訓基地建設中對高新技術思想、手段、設備的理解、運用、表現上。如果能夠保證比較高的起點,比較及時的將專業領域前沿科技成果引入實訓基地的建設過程中,就可以為專業建設爭得比較有利的機會,也可以為實踐教學的整體發展奠定較好的基礎[5]。
1.4 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并重
成功的實訓基地建設,不僅要解決學生實訓問題,還應盡量為社會提供服務,形成開放系統,形成內外協調的良性循環。在這方面,我們始終堅持靈活開放的建設思路,積極開展與社會、企業多方面、多渠道、多層次的合作交流,先后與鄭州海馬汽車、鄭州富士康、浙江天煌科技實業有限公司等建立了技術合作伙伴關系,取得了較好的技術支持,加快了實訓基地的建設,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益和一定的經濟效益。
1.5 緊密結合工程實踐
實訓基地建設過程中,不但要充分利用資源,而且要特別注意時效。我們在實訓基地建設過程中,非常注意工程與教學的相融互補關系,采用畢業設計、第二課堂等多種形式,有意識地將實際工程實踐與專業實踐教學結合在一起,是教師和學生自覺、主動地成為實訓基地建設的主要參與者,不斷深化對實踐教學內涵、實踐教學環境實踐教學系統功能的理解和認識,使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在有效的實際運行中不斷充實、完善。
2 結束語
通過對實訓基地建設、畢業設計模式、實踐教學體系的建立等完成后,將使學生的創新能力進一步提高,為今后大的電子設計賽事打下堅實的基礎,也為我民辦高校探索一條全新的實踐、教學體系。
參考文獻
[1]王煥斌,李和平,等.民辦學校管理引論[M].重慶大學出版社,2008.9.36-58頁.
[2]楊天平,沈培健.教學質量管理新概念[M].重慶大學出版社,2009.1.72-98頁.
[3]霍秉坤,于澤元.課程與教學:研究與實踐的旅程[M].重慶大學出版社,2008.7.36-69.
[4]賴麗娟,吳效明.改革本科畢業設計,培養創新人才[J].中國醫學物理學,2010.1.1683-1686頁.
[5]廖曉東,吳允平.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與工科教學改革[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2005.12.110-112頁.
作者簡介:張端陽(1980-),學士,助理實驗師,研究方向:電子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