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十二五”期間,國家把節能減排作為重點規劃之一,鍋爐作為高耗能特種設備,節能潛力巨大。文章就目前鍋爐節能技術方面的專利情況作了一個基本的闡述和分析,并就存在的一些問題提出了一些具體的解決措施。
關鍵詞:專利;節能;鍋爐
1 專利的基本知識
專利是專利權的簡稱,它是國家按照專利法授予申請人在一定時間內對其發明創造成果所享有的獨占、使用和處分的權利。它是一種財產權,是運用法律手段保護的一種手段,具有三大特性:獨占性、時間性和地域性。在我國的專利法中,專利可以分為三類:發明專利、實用新型專利和外觀設計專利。
2 我國的專利現狀
專利作為衡量技術創新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指標已被世界各國所公認。隨著專利制度的不斷產生與完善,有相當部分的技術發明是受到專利保護的,屬于專利技術,因此在國際上也常用一國所擁有的專利數量和質量來衡量該國的科學技術水平,并且用專利技術產業化來說明該國的國際競爭力與經濟發展程度[1]。實際我國的專利產業化、科學技術水平與世界其他國家相比存在著不小的差距。在世界經濟論壇日前發布的《全球競爭力報告2003-2004》中,我國的排名較上一年有所下滑,其中,成長競爭力指標在102個國家/地區中名列第44位,下滑了4位;商業競爭力指標在95個國家/地區中,排在第46位,下滑了7位[2]。有人認為按當前的經濟發展速度,我國的排名不應下降而應當上升。問題就在于我國的技術指數偏低,從而影響了競爭力的總體排名[3]。目前,中國的專利現狀有以下三大特征:一、成果多專利少,技術流失觸目驚心。二、從專利申請的主體及申請的領域來看,我國大部分的發明創造集中于科研機構和大專院校,成果轉化率低,企業研究與開發能力弱,專利獲授權率低。三、外國專利在中國跑馬圈地,給中國的企業和個人設置專利堡壘。
3 關于鍋爐節能的行業背景
鍋爐作為特種設備之一,按照國家質檢總局第116號令《高耗能特種設備節能監督管理辦法》第二條規定“本辦法所稱高耗能特種設備,是指在使用過程中能源消耗量或者轉換量大,并具有較大節能空間的鍋爐、換熱壓力容器、電梯等特種設備”,這條規定明確了鍋爐采用節能技術的必須性和可行性,第七條規定“國家鼓勵高耗能特種設備的生產單位、使用單位應用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提高特種設備能效水平。對取得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按照有關規定予以獎勵”這條規定表明了鍋爐節能技術的市場推廣性,隨后國家質檢總局在2010年發布了《鍋爐節能技術監督管理規程》作為節能依據。目前了解到的鍋爐節能技術方向有:(1)蒸汽鍋爐冷凝水回收技術;(2)在燃油(氣)爐上加裝節能器;(3)采用節能控制燃燒系統,優化燃燒;(4)采用水煤漿燃料;(5)給煤裝置技術改造;(6)鍋爐爐拱改造;(7)加強鍋爐管理,提供鍋爐運行人員和管理人員的素質等。綜上所述,鍋爐節能是技術上可行、經濟上合理、環保和社會認可的方法。
4 關于鍋爐節能的專利統計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在國家知識產權網上辦理登記備案的關于鍋爐節能技術的所有發明專利共計有1486項,其中類型為發明的有578項,類型為實用新型的有905項,類型為外觀設計的有3項。下圖為近二十七年來我國鍋爐節能專利申請基本情況:
5 關于鍋爐節能的專利分析
按統計分析,鍋爐節能技術方面的發明專利數量從2005年到2010年一直保持一個快速增長的趨勢,數目從52項一直增加到236項,最終在在2010年后達到一個頂峰,而2010年正好是國家質檢總局頒布116號令《高耗能特種設備節能監督管理辦法》的那一年,近2年呈逐步下降的趨勢,2011年的數目為140項。按專利分布的領域來分,機械工程、照明、加熱領域的專利數量最多,占總體的71.35%,化學冶金領域次之,占總體的13.63%。按大類的分類號統計,處于供熱、爐灶、通風類的比重最大,占總體的27.29%,這也說明在這個行業中的鍋爐節能潛力較大,可以轉化為實際生產需要的可行性較高。按大組的分類號統計,處于有熱發生的裝置的鍋爐節能專利占的比重較大,為11.29%,說明在這個裝置上鍋爐節能的效率較高,具有的可操作性較大。
6 結束語
針對我國鍋爐專利保護的現狀及不足,我認為要應對的對策及措施有以下幾點:(1)要提高個人和企業對于專利權的保護意識,加強專利權管理制度、保護力度,大力加強專利權方面的法制教育宣傳教育;(2)積極建立科研院校、企業的合作伙伴關系,促進技術創新的利益激勵與約束機制,加快鍋爐方面人才的培養;(3)政府對鍋爐節能產業項目給予資金支持,企業加大技術創新研發的投入,靈活運用專利策略,參與市場競爭。(4)完善國家的專利法,加強專利法規和專利制度的建設。
參考文獻
[1]中國知識產權年鑒(2001、2002)[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2.
[2]賴洪.專利文獻在企業發展中的作用[J].知識產權,2000,(6).
[3]韓秀成.美國的專利政策及其高科技企業的戰略[J].知識產權,2001,(3).
作者簡介:潘沈斌(1985-),男,漢族,蘇州市太倉質量技術監督局,初級職稱,研究方向:動力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