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貴州作為一個多民族省份,具有豐富的民族文化,在我國民族文化建設和發展中占據了重要的角色,一直是我國民族文化建設的重點對象之一。本文以貴州民族文化建設為切入點,在回顧中共十六大以來貴州民族文化建設的體制改革歷程基礎上,通過分析中共十六大以來貴州民族文化建設的成就,對中共十六大以來貴州民族文化建設的經驗進行了總結,旨在說明貴州民族文化建設的重要性,以期為貴州民族文化建設提供參考。
關鍵詞:中共十六大;貴州;民族文化建設
前言
自從中共十六大以來,貴州民族文化作為我國民族文化建設的重點工程,貴州民族文化建設被推上了新的高峰。加強民族文化建設對我國整體發展是多種民族文化互相融合和發展的重要建設工作,也是地方經濟發展和民族團結、穩定、繁榮的重要保證。貴州民族文化建設是一項綜合的系統工程,具有長期性和復雜性,在貴州民族文化建設中,為讓人民群眾更多地享受到文化改革發展的成果,探索如何進行貴州民族文化建設是當前貴州民族文化發展關注的焦點。因此,研究中共十六大以來貴州民族文化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鑒于此,筆者對中共十六大以來貴州民族文化建設進行了初步探討。
1 中共十六大以來貴州民族文化建設的體制改革歷程
貴州作為一個多民族省份,擁有悠長的歷史文化和獨具特色的地方氣息,貴州經濟社會的發展極大地帶動了文化的發展,貴州文化的瑰麗多姿愈益引起海內外的關注,如何充分利用貴州民族文化資源優勢,通過對民族文化的發掘、搶救、保護、開發、研究,搞好民族文化的保護工作,不僅關系到民族團結、穩定、繁榮和發展的大局,而且還會為貴州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全面實施營造良好的社會文化環境,對提高人們的思想文化素質,推動貴州經濟、社會、文化協調發展也將產生巨大的影響。從中共十六大以來貴州民族文化建設的體制改革歷程上看,按照全國文化體制改革的“時間表”和“路線圖”,截至2011年底,貴州省文化體制改革已實現了既定的六個“基本完成”目標:基本完成國有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制任務,基本完成建設一批國有文化企業和企業集團任務,基本完成有線電視網絡整合任務,基本完成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改革任務,基本完成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內部機制改革任務,基本完成文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任務。貴州以“等不起”的緊迫感、“慢不得”的危機感和“坐不住”的責任感,強力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工作。
2 中共十六大以來貴州民族文化建設的成就
2.1 公共文化服務設施逐步完善
公共文化服務設施逐步完善是中共十六大以來貴州民族文化建設的成就之一。近年來,貴州省民族文化建設,在公共文化服務方面,為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實施文化惠民工程,貴州省堅持以政府為主導、以公共財政為支撐、以基層特別是農村和城市社區為重點,以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為原則,加快構建覆蓋城鄉、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正在逐步完善中。這場關系到廣大群眾文化利益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是對傳統文化事業單位的一次改革,也是文化體制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全省公共文化事業呈現出蓬勃發展、整體推進的良好發展局面。
2.2 文藝創作與生產領域不斷繁榮
文藝創作與生產領域不斷繁榮是中共十六大以來貴州民族文化建設取得的重要成就。民族文化的繁榮和地區經濟的發展是相互關聯的,研究黨的十六大以來貴州民族文化的建設,不僅有利于促進貴州省文化建設步伐加快,促進文化體制改革不斷深化,有利于在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取得新成就,有利于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還為促進全省改革和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堅強思想保證、強大精神動力、有力輿論支持和良好文化條件,有利于為推動多民族文化繁榮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中共十六大以來對于貴州民族文化的建設與研究,促進了地區經濟和文化共同發展,經濟繁榮是地區文化發展的重要基礎,民族文化的繁榮同樣也是地區經濟發展的推動力量。
2.3 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成績突出
貴州省作為一個民族大融合的省份,融合了多種民族文化,是我國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共十六大以來貴州民族文化的建設的研究,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成績突出,貴州民族文化建設是我國民族文化保護和傳揚的重要手段,可以更好的保證貴州民族文化的完整,推動其發展,實現我國多民族文化的相互融合和共同繁榮,并且還可以彌補研究過程中發現民族文化建設不足之處,使之進一步深化,可以加強對貴州民族文化了解和傳播,因此,中共十六大以來貴州民族文化建設在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成績突出方面,取得的成就是貴州民族文化推廣和我國多民族文化繁榮建設目標實現的重要舉措。
2.4 文化產業發展實現跨越式發展
文化產業發展實現跨越式發展,使得貴州民族文化呈現新的發展趨勢,也是中共十六大以來貴州民族文化建設取得的新的成就。貴州省文化產業發展實現跨越式發展是在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求得共識、高度重視的前提下,以黨的十六大確定的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為指導思想,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繁榮文化市場,增強國際國內競爭力。值得一提的是,貴州省文化產業發展實現跨越式發展中,“多彩貴州”文化品牌的成功營造與“第九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的承辦,使得貴州及貴州民族文化在中國甚至是世界得到了廣泛的宣傳,為人民對貴州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找到了更好的平臺和路徑。
3 中共十六大以來貴州民族文化建設的經驗
3.1 提高貴州民族文化發展意識
提高貴州民族文化發展意識,充分認識推動多民族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切實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是中共十六大以來貴州民族文化建設的寶貴經驗。從以往的貴州民族文化建設來看,貴州民族文化發展意識還有待提高,民族產業發展意識滯后,一是部分縣級、鄉科級領導尚未充分認識到發展民族文化產業的重要性;二是文化系統內部發展意識滯后,認為文化是事業,靠政府、靠財政的思想尚未從根本上轉變,因此,要提高貴州民族文化發展意識,強化產業意識,按照文化的屬性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本質要求,進一步調動文化管理部門、文化從業者和全社會發展文化產業的積極性。
3.2 全面把握文化建設指導思想
全面把握文化建設指導思想,在中共十六大以來貴州民族文化建設中也至關重要。全面把握指導思想和總體目標,努力推動貴州文化跨越發展,應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夯實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礎;發展先進文化思想,弘揚貴州時代精神;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基本文化需求。立足貴州實際,營造積極健康的思想輿論環境,并嚴格按照團結穩定鼓勁、正面宣傳為主的方針,堅持正確導向,全面把握文化建設指導思想。另外,各類媒介要增強政治責任感和社會責任感,增強大局意識,積極宣傳黨的主張,大力弘揚社會正氣,通達社情民意,引導社會熱點,疏導公眾情緒,搞好輿論監督。
3.3 創作生產更多文藝精品力作
創作生產更多文藝精品力作,在中共十六大以來貴州民族文化建設中也不容忽視。在貴州民族文化建設中,激發創新活力,創作生產更多文藝精品力作,是因為要參與日益激烈的文化競爭,應該發揮典型示范作用,著力培育打造文化品牌。貴州目前已有了國家確立的文化產業基地,要以此為重點,在政策、資金、信息各方面加以扶持,使之充分發揮示范作用,打造一個,成熟一個,培育一個帶動一批,形成雪球效應。要千方百計打造馳名文化品牌。品牌是文化產業生存發展的支撐。貴州要像發展經濟確立十強縣一樣,創作生產更多文藝精品力作,用品牌帶動文化產業的發展。
3.4 做大做強貴州特色文化產業
做大做強貴州特色文化產業,是中共十六大以來貴州民族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貴州發展文化產業應針對資源優勢的特點,選好重點發展方向,實現非均衡式競爭,切忌全面開花、全面競爭。應當充分發揮民族文化優勢、生態環境優勢、旅游資源優勢,實現文化與旅游的融合與促進,發展有文化含量的旅游方式,推進文化旅游產品的開發與推廣。另外,做大做強特色文化產業,還應培育形成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深化文化改革開放機制,做大做強貴州特色文化產業,構建促進多民族文化繁榮發展的體制機制。
3.5 建設高素質的文化人才隊伍
建設高素質的文化人才隊伍,也是中共十六大以來貴州民族文化建設的有效途徑。加強文化產業人才培養和引進工作是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建設高素質文化人才隊伍,為加快文化改革發展提供人才支撐,可以為推動多民族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提供智力支持。在建設高素質的文化人才隊伍方面,推動貴州文化跨越式發展,必須針對文化產業發展的需要,政府、企業、高校和科研單位協同聯動,建立培養、吸引、用好文化產業發展需要人才的長效機制,培養、吸引、用好各類文化產業發展所需的人才,為文化產業發展提供可靠的人才支持。
結束語
總之,經過歷史的演變和發展,多種文化在貴州省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大融合景象,這是對我國歷史與文化的保存和延續,是我國民族文化建設的重要工作方向和目標。十六大提出了民族文化建設與研究的新思路和新政策,貴州省民族文化的建設對地區經濟發展和民族文化的融合都具有重大意義,是地區團結、穩定發展的重要保證。貴州省貫徹十六大,進行地方民族文化建設和研究的過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也存在很多不足之處,在今后的發展中將進一步完善,并推動本省民族文化建設的邁向新的高峰。
參考文獻
[1]劉建峰.貴州省高校藝術設計教育探究[J].內江科技,2012(9).
[2]王娟.淺談吳昌碩先生的花鳥畫[J].貴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
[3]陸丹,楊建美.高校學生評價機制與學生干部素質的相關性研究-基于貴陽學院的實證分析[J].貴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
[4]陳陽.漢字在現代標志設計中的圖形化應用[J].大眾文藝,2011(9).
[5]石羽豐.圖形語言的創意思維模式探討[J].大眾文藝,2011(9).
[6]薛淞,古文全,于云峰,等.仿古旅游工藝品銅鼓的鑄造生產[J].特種鑄造及有色合金,2011(7).
[7]王蘭英.貴州土家族民居雕飾特征探析[J].貴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3).
[8]彭承軍.讀圖時代-中國當代藝術批評語境下的困惑與缺失-藝術潮流與反潮流精神之所見[J].貴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3).
[9]黃竹蘭.貴州苗族旅游產品開發現狀分析[J].美術大觀,2011(9).
[10]劉建峰.淺析印象派的繼承與發展[J].科技信息,2011(29).
[11]云杉.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文化自強-對繁榮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思考(下)[J].紅旗文稿,2010(17).
作者簡介:劉伯政(1992,9-)男,湖南省新化縣,學歷:本科,研究方向:文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