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我國社會的不斷進步,隨之發展的還有環境保護,這也面臨了許多的機遇與挑戰。環境的檢測是環境評價的重點,其中的評價初始、中期、試用期、以及后期都對環境檢測出來的數據來做一個支撐作用,這是環境影響評估的鋪墊,也有著較高的監督作用。
關鍵詞:環境影響;環境監測;分析
1 環境環境監測的法定地位
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在《關于進一步加強環境監測工作的決定》中明確指出:“環境監測實質上是一項政府行為,是各級政府部門強化環境規劃、協調、監督和服務職能的重要陣地,是應用監測技術手段對一切違反環境法律、行政規章和答理制度的行為進行監測,為環境執法提供科學依據的過程”。這里就說明了環境檢測就是為了環境執法奠基的,也為環境保護做好了技術方面的保障。先是所有的環境監測單位對各地進行具體的環境檢測,這也是做好了環境技術的監督作用,并在環境執法過程中法定“舉證”的資格單位;是法定的環境技術仲裁機構和技術鑒定機構;建設項日“三同時”及治理設施的竣工驗收監測;必須有法定的監測機構(環境監測站)負責實施。因此,環境監測站要對所監測的數據及鑒定結果承擔法律責任。
2 環境監測的基本職能
環境檢測也是近幾年出現的一門綜合性的學科,為環境印象、采用化學、物理、生物等學科提供的依據進行定量、定性的多重分析,所以環境檢測時環境影響評價的主線,將環境影響評價的所有環節串聯起來形成整個的過程。環境檢測作為一門綜合性的學科,具有兩方面的特征,一方面是環境監測是以統計學為學科基礎,是由自然與實惠科學相關的學科相互結合而形成的。另一方面是,環境監測主要是為社會發展服務,而社會發展又為環境監測提供了材料,因此,環境檢測與社會之間存在的互相作用,環境檢測可以得到許多關于環境的數據,這些數據充分的說明了大氣、河流、噪音等以及環境所能污染的容量等,為環境保護方案提供了數據支持,同時也為環境控制和管理提供了科學基礎。而環境影響評價則對環境監控和保護項目實施產生的后果以及可能形成的環境風險進行預測與評估。現在,我國的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都屬于關鍵時期,環境監測的結果是否支持環境建設項目是由這些項目的實施效果來反應的,環境影響評價體系是否能充分發揮作用是由環境檢測的結果來證明,所以,環境檢測是環境影響評價的主要環節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 環境影響評價的意義
環境影響評價是20世紀70年代開始的為環境保護而興起的一門學科,主要是對建設項目進行環境影響分析,預測和評價項目對環境的影響,并進行跟蹤改變的各項目措施和方法。環境影響評價主要分為3個層次:
3.1 環境現狀的影響評價。對環境影響評價的相關部門進行評價,首先要對環境檢測部門對環境的現實狀況以及環境相關項目的具體實施細節進行準確而規范的預測及評價,同時制定進一步的方案。其次,當項目穩定的實施一階段后,在對這些項目所產生的危害環境的物質基礎進行檢測,并以此為依據對項目繼續運行對環境產生的深層次的影響進行評價,看其是否在承受的范圍之內。
3.2 對環境進行預測與評估。是一項對人們活動以及城市建設環境保護相關方案的制定的研究,對指定的項目進行預測,各種污染源對環境造成的影響,進行研究。
3.3 跟蹤評估。在項目建成后,對它所產生的環境影響進行評價,如果評價結果與預測結果有很大程度的不同時,就要對評價的規范制度進行完善,以保證評價結果更為準確,更符合實際。這也是目前環境管理的主要方法。
4 環境監測和環境監察的關系
就目前的環境答理制度上,對于環境的監測是起到保障系統正常運行的作用的,這也是監督執法的一種,他們相互揉和。其一,環境監測既為環境監察提供有效的反映環境狀況的信息,同時又是衡量環境監察效果的標準,環境監察依賴于環境監測的技術支持,同時又是衡量環境監測數據價值的重要標志。其二,環境監測數據的準確性、及時性、完整性和有效使用性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環境監察行為的成敗。因此,離開環境監測,環境監察將無的放矢而成為形式;環境監察對環境監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環境監測發展的強大動力。只有這樣,環境檢測就能完善自身價值。
5 環境監測在環境評價體系中的影響與分析
環境監測與環境評價都是中國環境保護制度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均為實現環境保護目的而設立的兩項目制度,二者關系如下:
5.1 對環境進行評論的基礎是了解環境
對環境評論是在了解環境清楚環境的基礎上開展的,當要在一個地域內建筑一個項目的時候,第一要對要建設這項項目地域環境進行解析,對要建筑的用地大氣以及生態、水文以及噪聲等環境因素進行監測;還要考慮當項目完工建成之后,會對環境造成的變化和影響;考慮建筑地域內的環境可載能力是否足夠。為了能夠有效的證明這塊區域能夠滿足建筑條件,必須拿出對現在這個地域環境進行監測的結果,表明這個地域中環境品質的優秀,在大氣層中受到的污染比較少,不會超過標準的污染狀態,水文豐富,能夠滿足建成項目的需要,噪聲符合功能區的標準。只有提供對環境進行監測得到的數據,才能夠有力的證明這塊區域環境符合建設的需要,能夠施工建筑。
5.2 環境監測與環境評價里體現的監督這能,監督環境評價的方式有很多,其中最普遍的監督方式主要是環境監測。項目建設對環境的影響能否滿足區域環境規劃的具體要求,是否合理可行,主要取決于監測數據的準確性。環境監測結果將由環境監測過程中各個環節的質量予以保證,該項目所在地的環境質量達標,大氣環境中污染物濃度有沒有超標,且噪聲環境、水環境質量均是否滿足功能區要求。項目擬建地的環境容量是否達標,項目建設是否可行,主要取決于該地區的環境監測基礎數據。
5.3 環境監測貫穿于整個環境評價體系中
項目方委托環境評價后,評價單位必須先委托對項目擬建地進行環境本底監測,對本底監測數據評價,在環境本底可行的情況下進行項目環境影響預測和評價,同時疊加環境本底后具有環境可行性。在項目建成后并試運行3個月后對項目進行驗收,也是對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最主要的環境要素預測評價和監督,建成后對環境影響是否超越了預測結果,必須進行環境監測。通過對廢氣污染源達標排放、廠區下風向污染物監測、環境大氣敏感區監測,說明大氣環境未改變環境現狀;產生的廢水達標排放,不改變原有水環境功能;噪聲環境達標等由環境監測數據來支持。在項目運行一段時間后,進行回顧性評價時還需要監測數據來說明建設項目建成后未改變環境現狀,具有環境可行性。環境影響評價中的評價初期、建設期、運行期及后評價期,均由環境監測數據來支撐結果,因此,環境監測貫穿于整個環境影響評價體系之中。
6 結束語
隨著我國社會的不斷進步,隨之發展的還有環境保護,這是環境影響評估的鋪墊,也有著較高的監督作用。這也面臨了許多的機遇與挑戰。環境的檢測是環境評價的重點,在認知環境檢測作用后實施好環境保護,貫徹實施環境影響評估的最大作用。
參考文獻
[1]環境質量評價與環境監測.環境監測[J].環境科學文摘,2008.01.20. [2]雪抱塵.結合環境監測實際,傳授環境監測技術[J].河北科技大學學報,2004-12-25.
[3]孫燕.環境監測為環境管理服務,環境管理依靠環境監測[J].環境監測管理與技術,1990.10.01.
[4]周濤.論環境管理啟動環境監測.環境監測為環境管理服務[J].陜西環境,1995.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