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國家對水利事業的投入在不斷增多。水利工程建設對農業經濟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文章主要對哈爾濱農田水利建設的投融資機制進行了詳細的闡述,希望能夠促進我國水利事業的健康發展。
關鍵詞:農田水利建設;投融資;機制
1 我市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和利用的基本情況
1.1 農田水利自然情況
我市水資源短缺,目前,地表水僅維持在47.15億立方米,水資源總量為147.88億立方米,188座水庫庫容量23.6億立方米。嚴重缺水時,全市總蓄水量不足8億立方米,全年降水量584.2毫米。據調查,大部分農田土壤測墑相對濕度在50%以下,達到重旱程度;庫、塘、壩蓄水嚴重不足,地下水位大幅下降;中小河流大部分斷流,江河流量比去年同期減少60%。受極端氣候的影響,2009年春耕期間哈爾濱市水田無水泡田面積將達到1/3左右,水量不足插后干旱面積1/3左右,旱田受旱面積達到500萬畝。農田受旱面積之大、影響范圍之廣、旱情程度之重是歷史上前所未有的。2011年降水明顯偏少,干旱、高溫等極端氣候發生頻率增加,更顯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不足、發展滯后。
1.2 水利工程建設情況
一是防洪工程。松花江干流城區堤防中,江南主城區有24.31公里堤防標準達到50年一遇,但沒有封閉;江北堤防除前進堤防整治段、松浦堤防改線段為50年一遇防洪標準外,其余堤段只有10-20年一遇防洪標準;沿江縣(市)堤防除城鎮堤防為50年一遇標準外,其余均為20年一遇。全市大部分中小河流堤防只有5-10年一遇的防洪標準,有2/3河流沒有設防。二是蓄水工程。全市現有大、中型水庫20座,小型水庫167座。目前經國家鑒定已確定為病險水庫的有42座,有小塘壩僅為7233座。三是灌、澇區工程。在全市現有耕地中,水田實灌面積達到44.35萬公頃,占耕地面積的24.26%。節水灌溉面積34.31萬公頃。井灌水田面積14.78萬公頃,現有灌溉井6.5萬眼,萬畝以上灌區70處,除澇能力由過去3年一遇提高到5年一遇標準。
1.3 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情況
全市幅員面積5.3萬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積2.2萬平方公里,屬于全省水土流失嚴重地區之一。2009年,全市水土流失治理面積達到1433.07萬畝,占流失面積的43.43%。各區、縣(市)的水土流失治理任務都很繁重。
1.4 水利改革情況
一是通過租賃、承包、拍賣等形式,對小水庫、小塘壩、小自流、小機電井、小抽水站的產權進行了制度改革。實行了產權制度改革。二是進行了灌區、澇區水管體制改革。三是農業水價改革。改革后實行計量供水按方收費。四是組建農民用水戶協會。
1.5 農田水利設施建設的投資情況
一是國家對農田水利設施投入不足,全市灌區在續建、配套、節水、改造等方面需投入資金10.9億元,而現在每年投入僅為2000萬元,杯水車薪。二是地方配套資金不到位。國家和地方投入的經費是按照1:1比例配套下發的,區、縣(市)屬于“吃飯財政”根本無錢匹配。
2 水利資源運行管理和建設投資機制存在的問題
2.1 水利資源開發利用問題
一是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低,基本沒有防滲處理,有些地方還存在大水漫灌的現象,浪費嚴重。二是主要江河干流上還缺乏控制性工程,調蓄能力有限。三是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不平衡,地表水開發利用程度低,個別區域地下水超采。四是水資源污染嚴重,污水處理設施滯后,河流污染日益加重。五是水資源開發利用缺乏統一規劃和科學依據,影響了水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和配置。六是水資源開發利用管理體系還沒有完全理順。
2.2 農田水利運行管理問題
一是農戶小生產模式,給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和維護帶來了諸多問題。二是我市農田水利缺乏長遠規劃。三是缺少工程運行管理費,骨干工程嚴重老化,末級渠系功能衰退,更新改造迫在眉睫。四是小水庫大多承包給個人,投資和維修不足,水庫輸水設施損壞嚴重。五是水費征收困難,“一事一議”方式組織開展工程建設遇到很大阻力。六是農田水利建設農民出資投勞新辦法有待進一步確立完善。七是水利人事改革滯后,超編現象嚴重。
2.3 農田水利建設投資機制問題
一是政府投資水利建設的缺口很大。地方財政投入又明顯不足。二是水利建設自身融資籌資困難。三是缺乏吸引民間和外商投資的激勵政策。四是水利建設未能建立公益性補償機制。五是水利建設投資沒有形成良性循環。六是多頭管理,力量分散。七是銀行信貸服務的缺位,對農田水利建設的可持續發展影響很大。
3 完善水利建設投資融資機制的建議
3.1 總體思路
完善農田水利建設投融資機制,關鍵是要根據水利建設項目公益性與經營性的屬性,建立起農田水利建設項目區分機制,對公益性水利工程,要完善以公共財政為主渠道的水利投資機制,建立起市、區、縣(市)各級政府穩定的財政投入機制;對以經營性為主的水利工程,均應納入市場化運作范圍,鼓勵、支持和引導全社會的力量參與農田水利建設,實現農田水利建設主體的多元化、資金來源的多渠道和投資經營方式的多樣化。
3.2 具體建議
3.2.1 堅持規劃先行,實現農田水利投融資體制的系統化。科學確定水利長遠、可持續發展目標,統籌協調社會需求、農業種植業結構調整、工程規劃布局等重大事項,形成各級政府規劃相互協調,總體和部門規劃相互呼應,綜合和專業規劃相互銜接,中長期和短期規劃相互結合的農田水利規劃體系。
3.2.2 改革投資渠道,建立穩定增長的長效投融資機制。完善國家、地方、群眾等多元化、多層次、多渠道、制度化的穩定增長的長效投入機制。
3.2.3 拓寬投資渠道,增加建設投入。一是優化資源配置,吸納社會資金。二是給予適當補貼,吸引農民增加投入。三是積極爭取貸款,擴大資金投入,緩解了水利建設資金不足問題。四是加快私有化進程,放開經營小型水利工程。
3.2.4 堅持政府宏觀調控與市場配置相結合,確保農田水利投融資穩定增長。政府要依靠財政、貨幣、金融等手段,對市場的資金配置行為進行合理干預、有效調控,彌補市場調節配置水利資金盲目性、短期性、功利性的缺陷,引導并推動水利資金在配置數量上的穩定增長;同時,要充分發揮市場作用,讓更多的社會資金進入農田水利建設市場。
3.2.5強化農田灌溉最后一公里設施建設,提高旱、澇抵御能力
一是小水庫、小塘壩、小水池等整修配套和除險加固,增加蓄水能力。二是對沒有水源保障的灌區和無水泡田地塊,搶打一批水源井,新建一批抽水站和攔河壩。三是在長遠抗旱工作方面,加快大頂子山航電樞紐工程建設,加快龍鳳山、倭肯河、友誼、香磨山等大型灌區的續建配套和節水改造建設,加強抵御旱、澇等自然災害的能力,保證農業生產安全。
作者簡介:張晶瑩,哈爾濱市農業科學院,農村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高級經濟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