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論述了穿堤建筑體存在的一些滲透問題。分析了導致種現象的具體原因和應對方法等。
關鍵詞:穿堤建筑物;滲流;防滲措施
1 關于其破壞的類型
對于堤防項目來講,經常性的會面對滲透破壞的問題。結合相關的信息我們得知,因為這種現象導致的問題在總的問題中占據的比例超過十分之七。我們都知道,當工程的臨水方以及背水方在水頭上有不一樣的話,其就會導致滲流現象。在雨季的時候,由于臨水方的水開始增多,此時項目之中的浸潤線就會顯著地升高,此時其滲透比變大,當滲流產生的滲透比降J大于土體的臨界滲透比降Jc時,此時就容易發生問題。其形式很多,比如管涌以及沖刷等。接觸沖刷是滲流沿兩種不同土層面或土與其他介質如混凝土接觸面滲透產生的破壞。其導致的問題非常惡劣,要高度的關注。
2 導致其發生問題的緣由
這種問題一般是順著基土或者是側面和建筑連接的區域而出現的。對于接觸性質的沖刷,其最早的時候是出現在土和建筑相聯系的區域的。首先是連接區域的材料順著出口流走,進而出現一種滲流的通道,使得建筑體出現沉降以及變形等,嚴重的還會帶來非常厲害的破壞現象。通常建筑物側向、頂部或底部沿接觸面的滲流比降是按直線比例法確定的。如果下方或者是側面等的長度固定,其水位差固定,此時,其滲流比是固定的。土與建筑物接觸面的允許抗滲比降遠低于內部允許比降,進而導致沖刷現象發生。穿堤建筑物設計中盡管按允許比降選取滲徑系數C=L/ΔH控制了輪廓線長度L,不過因為存在如下的要素,上面的內容無法合乎規定。
2.1 無法確保滲徑的尺寸合乎建筑體的下沉和建設規定,建筑體和水流一致的區域要布局下沉縫隙。在其中要設置止水的裝置,避免出現滲漏問題。如果止水的設備不反應的話,就會導致上述的尺寸變短,此時滲流比就會變高。其會大于設定的比例,就容易發生問題。導致不反應的緣由有如下的一些。建筑物分段間由于豎向不均勻沉降或側向變位大,大于止水可以協調的能力,導致其不反應。接縫沒有設置好或者是使用的材料的品質較差,導致其出現問題。
2.2 和建筑體連接的區域的土沒有做好回填活動,其抗滲性無法確保,很多建筑都是使用機械化的模式來開展工作,大型機械上土,及排水下游的壩后護坦邊坡上增設部分長排水孔,孔徑160mm,孔距5m,傾向坡外朝下,傾角10°,長度50m以上,并在穿過斷層等地質不良區域時設反濾保護措施。
2.3 不穩定巖體開挖和支護措施邊坡及開挖清理結合地形地勢進行,對分布高程在兩岸壩肩及壩頂開挖范圍之內的不穩定體,為了確保建設項目的穩定,要對其認真地清除。要認真的維護邊坡,設置支護體系。
3 常用的防滲方法
為了確保建筑體具有滲漏的穩定性特征,不會出現不利現象,一般需要設計和建設方等認真地協調,要聯系好,要確保其合乎建筑替代防洪等的規定。開展好相應的防滲活動,關鍵是降低滲透比,替身抗滲的強度。首先,要確保其具有合理的滲徑,在考慮增加滲徑長度時,采取一些工程措施,減少滲流比降J=ΔH/L,同時保證滲徑長度L的有效性。除此之外,提升抗滲性特征。對于防滲的方法,除了要降低滲流的強度,還要提升其抗滲能力,或是將這兩點放到一起來考慮,常用的方法有以下的一些。
3.1 積極地處理地基,避免出現不合理的下沉現象
堤建筑物基礎通常采用深層攪拌樁進行地基加固,提高基礎的承載能力同時增加抗滲能力,深層攪拌法是利用水泥作為固化劑,通過特別的深層攪拌機械,在地基深處就地將軟土和水泥(漿液或粉體)強制攪拌后,水泥和軟土將產生一系列物理-化學反應,使軟土硬結改性。改性后的軟土強度大大高于天然強度,其壓縮性,滲水性比天然軟土大大降低。深層攪拌樁利用固化劑和軟土發生一系列反應,凝結成具有整體性、水穩性好和較高強度的水泥固化體,與天然地基形成復合地基,能夠提升強度,進而避免建筑因為下沉現象導致不利問題發生。
3.2 提升止水的品質,避免其不反應
止水功效的優劣關乎到建筑的安穩,尤其是地基是砂土的時候。假如接縫的區域存在滲漏現象的話,水就會將其中的較細小的砂沖走,此時就容易導致建筑出現下沉現象,進而發生塌陷等問題。而止水的成就優劣,關鍵在于設計和建設活動,它們的關系是,如果止水縫非常的合理,或者是使用一些便于建設的物質的話,那么其就具有非常良好的止水意義。假如布置的非常繁瑣,而且使用那些不容易建設的材料的話,其就會導致止水的效果不是很好。因此,相關的設計以及使用的物質的優劣性,關乎到其止水的意義的優劣。一般來講,要確保材料具有如下的一些特征,即止水意義非常好,而且和混凝土能有效地粘合,除此之外,還要有優秀的延展性特征,能夠確保其在出現位移的時候,不會存在破裂等現象。
3.3 按規范回填壓實,達到回填壓實度要求穿堤建筑物接觸面的回填土采用人工夯實的方法,建筑物周邊回填土方,宜在建筑物強度分別達到設計強度50%~70%的情況下施工;填土前應清除建筑物表面的乳皮、粉塵及油污等;對表面的外露鐵件(如模板對銷螺栓等)宜割除,必要時對鐵件殘余露頭需用水泥砂漿覆蓋保護;填筑時須先將建筑物表面濕潤,邊涂泥漿、邊鋪土、邊夯實;涂漿高度應與鋪土厚度一致,涂層厚宜為3mm~5mm,并應與下部涂層銜接;不允許泥漿干固后再鋪土和夯實,制備泥漿應采用塑性指數IP>17的黏土,泥漿的濃度可用1∶2.5~1∶3.0。建筑物兩側填土,應保持均衡上升;貼邊填筑宜用夯具夯實,鋪土層厚度宜為15cm~20cm。在場地之中開展土工的測試,分析壓實性等是不是合乎規定。
3.4 采用灌漿加固方法,提高堤身防滲能力灌漿技術是利用壓力將能固結的漿液通過鉆孔注入巖土孔隙或建筑物的裂隙中,是其物理力學性能改善的一種方法。灌漿加固工藝灌漿孔的布設。加固灌漿孔的布設常用方格形、梅花形和六角形。方格形的優點是便于補加灌漿孔,在復雜的地區宜采用這種方法,而梅花形和六角形布孔的主要缺點是不便于補加灌漿孔,預計灌漿后不需補加孔的地基多采用這種形式。灌漿施工技術要點:采用“圍、擠、壓”的原則,也就是說把灌漿區域圍起來,然后在中心區域插孔,進而依次的對其壓實,這樣能夠確保灌漿的品質優秀。一般是使用分序灌漿的措施,當情況允許的話,最好是使用較高的壓力,在其初始時期,使用較稀的漿液,然后依次對其添加。
4 結束語
接觸沖刷發生在堤身和堤基的內部,接觸沖刷不斷發展會形成漏水通道,而引起堤防潰決。所以在這種建筑建設的時候,最好是使用深層次的拌合,要切實的提升止水的品質,要結合規定開展回填處理,使用灌漿加固方法。如果建筑體出現了接觸性質的沖刷的話,就要使用一些應對方法,比如做臨水圍堰、反濾圍井、圍堰蓄水反壓等措施,假如不適用應對方法的話,建筑體受到這種影響之后,就會使得它的穩定性變差,進而導致很多不利現象。
參考文獻
[1]SL28222003.混凝土拱壩設計規范[S].
[2]王東海.壓密注漿法在水利工程地基處理中的應用[J].山西建筑,2007,3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