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闡述了縫隙的成因以及具體的一些應對方法等。
關鍵詞:鋼筋混凝土梁;裂縫;受拉區
1 前言
對于鋼筋混凝土的梁結構來講,當其受到外在的力等的干擾的時候,會使得構造的形態出現變化,進而發生縫隙現象。當使用的時候,構件會因為持續的受到溫度差的影響,如果該應力大于構造自身的力的話就會發生縫隙。導致縫隙的要素非常多。比如設計,建設品質,材料品質,外在的氛圍等等,不管是什么種類的縫隙,都會導致結構受到一定的干擾。
2 關于其方位
2.1 梁受拉區裂縫
因為澆筑時沒有做好管控活動,用了一些非常低劣的材料,導致其自身的強度較差。在建設的時候,過早的拆除模板,建設力大于設計的力,不正確的使用等,使得該力大于設定的力此時就會存在縫隙現象。對于這個區域出現的縫隙通常是使用泥漿來處理,避免其出現生銹等問題,而且要結合具體的狀態開展好加固工作。
2.2 梁在支座附近的斜裂縫
當其強度太小,沒有足夠的鋼筋,箍筋沒有增加,也有的因超載,提前拆模時混凝土強度低于標準強度值,造成的抗剪能力低而產生剪切裂縫。應先用粘結漿液壓注處理,再進行加固補強,確保梁的使用安全。
2.3 梁受壓區裂縫
梁的高度小,有的梁沒有抗裂驗算,混凝土振搗不夠密實,梁長期在年溫差和日溫差作用下產生溫差變形及長期處于干燥狀態的環境中干縮變形,梁在溫差和干縮的綜合作用下裂縫。縫上寬下窄,有貫穿的,不貫穿的。裂縫長度為梁高的3/5~4/5,梁底部不裂,這種裂縫可用水泥砂漿壓注、粘結密封裂縫和補強。
3 縫隙的構成要素
導致縫隙的要素非常多,比如材料或者是天氣,建設不合理,設計不當,建設失誤,變更了它的使用性特征等。
3.1 因為收縮導致的問題。材料沒有合理的硬化,比如太快的變干,就會出現這種縫隙,一般出現在表層這種,其不是很勻稱而且寬度很窄。
3.2 硬化時期導致的問題。當材料硬化的時候,其會釋放非常多的熱,此時就會存在溫差現象,當大于一定的數值的時候,就會因為收縮不一樣而出現縫隙現象。
3.3 氣溫變化導致的縫隙。當材料硬化的時候,材料的表層和內在的溫差比較的高,使得其表層的氣溫改變很大,進而就會出現非常高的降溫收縮現象,此時遇到內在的材料的制約,發生縫隙問題。
3.4 設計欠周全。如鋼筋混凝土梁的截面不夠,梁的跨度過大,高度偏小,或者由于計算錯誤,受力鋼筋截面偏小、配筋位置不當、節點不合理等,都會導致混凝土梁出現結構裂縫。
3.5 建設品質較差導致的問題
由于混凝土標號偏低、受力鋼筋截面偏小、截面尺寸不符合設計等而導致混凝土梁出現裂縫;由于施工不當、模板支撐下沉,或過早拆除底模和支撐等形成的裂縫;由于施工控制不嚴,在梁上超載堆荷,而導致出現裂縫。
3.6 預制鋼混凝土梁在運輸、吊裝過程中,由于支撐不合理、吊點位置不符,以及較大的振動或沖擊荷載,也會導致鋼筋混凝土梁出現裂縫。
3.7 在使用過程中,改變原來的使用功能,如將辦公室改為倉庫、屋面加層、使用不當、增大梁上荷載等均會出現裂縫。
4 應對方法
問題的出現和其構成的原料之間有著非常緊密的關聯,比如水泥物質和添加的材料等等,同時還和保溫保濕等的活動有著非常緊密的關聯。
4.1 掌控好原料的品質
4.1.1 水泥:對于混凝土的道路來講,由于水化熱導致的溫度的上升非常的顯著,溫度快速的降低,會導致縫隙現象出現。所以,在建設的時候,要合理的使用那些具有水化熱不是很高的材料。
4.1.2 粗骨料:在鋼筋混凝土施工中,粗骨料的最大尺寸與結構物的配筋、混凝土的澆灌工藝有關,增大骨料粒徑可減少用水量,混凝土的收縮和泌水隨之減少,但骨料粒徑增大容易引起混凝土的離析,因此,必須調整好級配設計,并在施工中加強振搗。
對于粒徑5~40mm的石子,要求針片狀少,超規少,顆粒級配符合篩分曲線要求,這樣可避免堵泵,減少砂率、水泥用量.提高混凝土強度。試驗結果表明:采用粒徑5~40mm石子比采用粒徑5~25mm石子每立方米混凝土減少用水量15kg左右:在相同水灰比情況下,每立方米混凝土水泥用量減少20kg左右(水灰比0.709),同時降低了混凝土的溫升;當粒徑50mm石子滿足篩分曲線要求時,其砂率控制在42%左右即可滿足泵送要求。
4.1.3 細骨料:采用中粗砂比采用細砂每立方米混凝土減少用水量20kg左右,水泥相應減少28kg左右,從而降低混凝土的干縮。
4.1.4 砂石料的含泥量控制:如果砂的含泥量太多的話,不但會使得其干縮現象變嚴重,同時還能夠減弱它的抗拉性特征,有助于對抗縫隙現象。所以,要積極地掌控其中的泥的比例。而且,在澆筑完成后的一天之中進行切縫活動,能夠降低縫隙現象的發生幾率。
4.1.5 摻加塊石:在建設的時候,要使用一些沒有縫隙的,非常潔凈的石塊,其不但能夠降低材料的用量,同時還能夠降低水泥比例,進而起到防止水化熱的作用。同時,石塊本身也吸收熱量,使水化熱進一步降低,對控制裂縫有利。如在濱河路防洪堤施工中,基礎混凝土摻人l5% 的塊石.使得基礎混凝土裂縫出現極少。
4.2 合理的選擇配比
材料的配比要結合項目的實際規定,比如防水等來開展,要使用最佳的規劃。其水灰比要在合乎相關的規定的前提下變低。
4.2.1 摻合料:在材料之中放入一些粉煤灰不但能夠代替一些水泥,同時期還具有潤滑性,能夠提升活動特征。
4.2.2 外加劑:要想確保輸送到場地之中的材料的坍落性活力,如果只是使用水泥的話,就會導致其水化熱很厲害,導致縫隙發生。所以,除了要調節好配比,還要添加一些減水材料。
4.3 利用混凝土的后期強度
對于大體積混凝土可以利用后期強度,如60d、90d、120d強度,即允許工程在60d、90d或120d達到設計強度.這樣可以減少水泥用量,減少水化熱和收縮,從而減少裂縫。
4.4 澆灌振搗技術
該項活動會關乎到其密實性特征,一般合理的振搗用時是在十秒到三十秒之間。對于那些流動的,如果是泵送的話也應該做好振搗活動,大規模的材料在澆筑的時候會出現一些滲水問題,要積極地應對,這樣能夠提升材料的品質和抗裂特點。
4.5 建設時期的溫控活動
在建設的時候,為降低溫差,首先是降低其入模的氣溫,除此之外,還要進行保溫工作,降低溫差。澆筑體的混凝土緩慢降溫是重要環節,越慢越好,為混凝土創造充分應力松弛的條件,此時還要確保其一直處在一種非常濕潤的模式之中,其對于增加材料的強度,降低收縮現象非常的有幫助。
4.6 關于拆模的用時
其具體的拆模用時要結合項目的實際特征來明確,最好是多進行一些時間的養護活動。當其拆模之后,要確保其溫度的降幅合理。
4.7 混凝土基礎工程拆模后及時回填土
及時回填土是控制早期、中期開裂的有力措施。土是混凝土養護的最佳介質,施工經驗表明,遲遲不回填土的暴露工程裂縫最多。
5 結束語
通過上面的敘述,我們得知縫隙的成因很多,很繁瑣,上述的內容只是大體的論述,在建設的時候,要結合具體的措施,使用不一樣的建設步驟,合理的掌控住縫隙,要將預防當成是關鍵,防止其干擾到縫隙構造。
參考文獻
[1]GB50010-2002.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2(3).
[2]混凝土結構構造手冊[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