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非語言藝術在教學中,是對語言表達的重要補充,對其恰當的運用能夠達到意想不到的課堂效果。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同的課堂學習階段以及教師所要傳達的不同感情,分析采用多種形式相結合的非語言技巧,對于教師的課堂授課能力提升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非語言藝術;課堂教學;輔助語言
1 非語言藝術的作用
1.1 輔助教學語言,增強其感染力
課堂中教員機械的說教會使學員變得煩躁,失去學習興趣,而利用非語言的感染力,則能夠起到活躍課堂氛圍,愉悅學員心情的目的。非語言行為輔助語言表達主要通過三種途徑:一是使語言表達更明白、易懂。例如在隊列訓練、駕駛訓練以及射擊訓練等實踐類課程中,教員邊講解邊示范會提高學員學習興趣。二是有助于表達語言要表達的情感內容,活躍語言表達氣氛。三是彌補語言不足,或延伸、擴展語言表達含義。例如當學員對某個問題回答不充分時,教員可以投以鼓勵的眼光,在提高學員自信心的同時,強化了其思辨能力。
1.2 吸引學員目光,提升其注意力
生理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視覺和聽覺注意力能夠集中在固定信息源上的時間是有限的,要想在45分鐘的課堂上,盡可能長時間的抓住學員的思緒,需要教員在教學中加入更多恰到好處的非語言藝術。如,利用面部表情、語調高低、變換的身位和手勢等等,使學員能夠不斷變換注意點,以維持學習的新鮮感和保持學習精力的旺盛。
1.3 維持課堂秩序,提高管理水平
課堂秩序的維持,除了需要教員直接的語言表達外,使用非語言藝術常常能夠起到更好的效果。當課堂上出現學員講話的情況時,以靜默的方式投以嚴厲的目光,使得學員立刻認識到錯誤,不僅達到了管理的目的,而且維護了學員的自尊,提高了其對教員的敬畏感。
2 幾種主要的非語言藝術技巧
2.1 目光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不同的目光能夠達到傳遞情感和信息的作用,如:放大的目光表示高興,憂郁的目光代表擔憂,瞪大的目光表示憤怒,認可的目光表示贊許,注視的目光表示尊重,嚴峻的目光表示責怪,疑慮的目光表示反對。教員在教學中應根據教學內容、具體的教學情景和表情達意的需要靈活的運用。
在教學中對目光的運用應該注意以下幾點:一是針對不同的學員投以不同的目光,使其更具針對性。教學在授課中的目光應該不僅僅局限于一點,要通視整個教室,使得每名學員都能感受到教員的關愛。目光的使用還要引人而異,因情區別對待。例如,在對待認真聽講,積極回答課堂提問的學員要投以贊許的目光;對思維開小差的學員要投以警示的目光;對回答問題時存在膽怯心理的學員要投以鼓勵的目光等等。二是要使目光成為教員和學員溝通的橋梁。目光的使用要緊密結合授課過程,根據不同情景恰當使用,以達到通過目光與學員溝通的目的。其一是要結合情景氛圍。教員高興、憂慮的目光只有與教學情景協調一致,才能被學員所理解。其二是要結合學員的心理狀態。只有根據學員對課堂進度不同的心理反應,針對性使用目光表情,才能達到引導學員的目的。其三是目光要有神。教員充滿力量的目光能使學員產生崇敬和信任感,相反,呆滯游離的目光則無法激發學員的學習興趣。
2.2 身姿
著名哲學家蘇格拉底說:“高貴和尊嚴、自卑和好強、精明和機敏、傲慢和粗俗,都能從靜止和運動的面部表情和身體姿勢上反應出來”。從此可以看出一個人的身體姿態往往反映著他對待他人的態度。教員在講臺上要做到為人師表、保持良好的教學風度,需要以挺拔的姿勢、優雅的體態,給學員留下好的第一印象。
身體姿態可以分為站姿、坐姿、走姿和其它形體動作。其中站姿是教員教學活動中采用最多的一種身體姿態,不管是講解、板書還是觀察課堂情形,站姿都有利于樹立教員的良好形象。正確的教員站姿應該是挺胸收腹、背直肩平、身體放松,雙手自然下垂、雙腳靠攏,隨著講課的進展調整手臂動作,使其與整個身體姿勢相協調一致。自然、協調和直立挺拔的站姿能給學員以精神煥發、充滿自信的印象,相反,駝背弓腰、站立不穩、肩歪腳斜等不良的站姿則會有損教員的形象。
除了站姿外,教學過程中對坐姿和走姿同樣有要求。正確的坐姿應該腰板挺直,雙腿平行彎曲,雙臂平放于講臺,身體微向前傾。端正大方、從容自然是對坐姿的基本要求,翹腿、松腰等則是不可取的身體姿態。另外,在授課過程中,教員不能始終站在一處,適當的走動能夠消除學員的視覺疲勞,走動過程中不宜顯得目中無人、拒人與千里之外,更不宜低頭哈腰、唯唯諾諾。教員在講臺上的舉手投足都反映著其精神狀態和待人態度,因此形體動作一定要恰如其分,切忌抓耳撓腮、搖頭晃腦等損害教員形象的行為出現。
2.3 手勢
手勢作為語言交流的輔助手段,是課堂教學運用較為廣泛的一種體態,也是毛主席提倡的十大教學法之一。豐富多樣而又得體的手勢能為教員的授課變得有聲有色、富有感情和充滿色彩。
手勢根據不同的分類方法可以劃分為很多種。根據傳情達意的方式可分為情意手勢、指示手勢、說明性手勢以及象征性手勢,根據其空間活動范圍可以分為上舉、下壓、平移和綜合手勢。情意手勢能夠在教學中配合教員其它形體動作,使得抽象的內容變得看得見、摸得著,把枯燥的課堂講得深入淺出、生動感人;指示性手勢用以在教學中幫助教員指示事物的數量、方位,引導學員關注課件、板書,提醒當前教學重點和難點;說明性手勢,用以增加語言信息的內容,對語言起到解釋作用,以加深理解;象征性手勢用以解釋一些抽象的意念,表達一些語言無法實現的微妙而深沉的思想感情。除此之外,向上的手勢表示成功和希望,向內的手勢表示內心的情感或意向,向下向外的手勢表示批評和否定,教學中教員應該綜合性的運用這些手勢,使自己表達的信息更加豐富。
手勢的運用應該注意以下幾點:一要自然。自然的手勢是教員的真情流露,相反牽強附會的手勢不但不能增加課堂感染力,還會妨礙學員理解。二是適當。手勢使用的速度過快、頻率過高、幅度過大則起不到啟發的作用,而流于形式。手勢使用的過慢、頻次過低、幅度過小則顯得呆板和拘謹,難以與教學情景融合。三是優美。優美的手勢對學員有巨大的吸引力和教育作用,舒展大方、富于變換的手勢能與教學內容和感情變化有機融合。
2.4 面部表情
面部表情作為最為人感知的非語言藝術,其中每一個細微的變化都能牽動學員的注意力和觀察力。教員在教學中的面部表情分為基本表情和變化的面部表情兩種。前者的要求是面帶微笑、和藹、親切、熱情、開朗,教員從日常與學員的交談,到正規的課堂授課都需保持這一面部表情;后者的要求是隨著教學內容和情況變化的面部表情,如:嚴肅的內容應有莊重的表情,思考的內容應有深沉的表情,鼓勵學員的內容應有溫和的表情。在教學中,教員應使自身的面部表情真實、自然、靈活地得以體現,為教學目的服務。
2.5 輔助語言
輔助語言主要是指聲音的音調、音量、節奏、停頓、沉默等。在語言表達中,它們往往與語言水乳交融、相輔相成,使得語言表達更加有聲有色,從而達到“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效果。根據教學環境和授課內容,教員應選擇不同的語速和節奏,例如可以通過輕重音的使用,強調講解的難點和重點,還可以使聲音顯現錯落有致的藝術效果。此外,與語言相伴的笑聲、干咳聲、嘆息聲等類語言也能在課堂溝通中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教員不僅需要具備淵博的知識、超凡的語言表達藝術,還應把握非語言技巧,并自覺應用于課堂教學,這對樹立教師形象,提高教學質量,都大有裨益。
參考文獻
[1]魏靈靈.談談非語言藝術在課堂教學中的運用[J].山東電大學報,1997(3),35-38.
[2]高明,柳盈,李復然.淺談非語言藝術在教學中應用[J].讀與寫,2011.
作者簡介:段鵬飛(1985,1-),男,蚌埠汽車士官學校裝備保障系汽車檢測教研室,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