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隨著電子技術的不斷發展與科學技術的不斷提高,GPS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而由GPS發展而來的RTK技術在地形測量中的應用也被越來越多的地質勘探部門所接受,并廣泛的投入到了應用當中。下面我們就RTK技術所依據的基本原理與使用的方法,淺要的講述一下RTK測量技術在地籍與地形測量中的具體應用與測量的方法,并對其在測量過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項進行了簡單的分析,希望對今后的測量工作提供有利的幫助。
關鍵詞:測量;地籍地形;RTK技術
RTK測量技術又被稱作是GPS的實時動態方面測量技術,廣泛的應用到了地形勘探地籍勘探的工作當中,并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使測量的方法在本質上產生了巨大的變化,真正做到了單兵作業,大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因此,本文就其工作原理與使用方法,對其在地形與地籍的測量工作中的應用做了淺要分析,并簡單介紹了其測量過程中要注意的事項,突出了RTK技術在測量工作中所具有的優勢與廣泛的前景。
1 RTK技術的工作原理
RTK測量技術,其主要依據的是載波相位值,以載波相位值作為基礎而延伸出來的實時動態監測定位系統,作為一種高效并且較為精確的定位手段,在測量工作中的應用得到了廣大工作者的認可。
通過載波相位的差分方法具體可分為修正法與差分法兩種。修正法就是把基準站所具有的載波相位的修正值輸送給移動站,從而達到修正移動站所接收到的載波相位的目的,進而再進行坐標的解算。而差分法就是基準站而接受到的衛星信號,再利用無線電的通訊系統與移動站進行實時的連接,將所測得的數據與測站坐標的信息完整的傳送至移動站,這時,在移動站接收了GPS發出的衛星信號以及基準站傳送的觀測值與測站坐標信息后,就可以進行差分觀測值的實時處理,從而達到精確的實時定位。
2 RTK技術在地形測量與地籍測量之中的具體應用
2.1 RTK技術應用于地形測量
在使用RTK技術進行測量的時候,對于人員要求比較少,只需一人就能完成測量作業。由一個工作人員攜帶著測量工具在碎部點之上做1~2秒的停留即可,同時將作業編碼輸入到儀器上,然后將所得的坐標數據存儲到手簿中,在結束了野外的測量工作之后,將所得數據經過格式的轉換然后再利用同步的軟件將其傳輸給計算機。在傳統的測量方法中,此項工作至少需要2~3個人才能完成,且測量的站點與地物點之間必須能夠互相通視,而在RTK測量技術當中則不需要兩個地點能夠通視,也不用頻繁的進行測站之間的更換,只需要利用一臺基準站組合多臺移動站便可以完成作業要求,大大的提高了測量工作與后續數據處理工作的效率。
對碎部點進行測量,只需要手持著流動站的天線所具有的對中桿,然后站在碎部點上就可以。在空曠地帶,RTK的數據采集速度會比較快,一般在幾秒的時間內就可以達到要求的固定解,一個點的數據采集作業就這樣完成了。利用RTK直接對地形的特征點進行測量,因為在數據經過成圖軟件之后,所有被測量的點都為高程點,所以在采集的過程中一定要同時繪制草圖,將碎部點按序號進行記錄。到內業之后,先把觀測到的數據文件進行轉換,轉換為成圖系統所需的數據格式的文件,然后再根據成圖系統之中展繪的點位通過一些相關的符號與線型進行地圖形的繪制。下圖就是對建筑進行的碎部測量圖:
對地物點的數據進行采集。依據數字式成圖系統所具有的特點,在一定的范圍之內最好是按地物進行分類的測量。例如測量一條水渠,我們就按照相關的測量工序,將水渠測量完后,在進行其他地物的測量,這樣方便測量過程中對相關數據的記錄,為后續工作中的內業編輯也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對于形狀為圓型的地物,比如電線桿,可以按照線路具有的走向,將RTK的天線分別得貼在電桿的前后,進而采集兩個點的坐標,或者是對偏心距進行量取,進行內業的時候再將兩個點的連線選取中點或者是通過偏心距的改正,就可以得到電桿所在的實際位置。
2.2 RTK技術應用于地籍的測量當中
因為在地籍測量的過程中對于界址點的精度要求比較嚴格,在一類界址點當中,相對于臨近的控制點位中的誤差以及界址點的間距中所具有的誤差是±0.05米,二類的是±0.10米,在相對困難地區三類是0.15米,再加之城鎮地籍所具有的特殊性質,解析界址點主要可以分為水泥樁、鋼釘以及噴涂,在測量建筑物上噴涂的界址點的時候,因為流動站與建筑物之間靠的太近,所以其接受到的衛星信號和電臺的信號會受到很大的影響,進而在造成解算測站所在坐標產生較大的誤差,在精度上無法滿足測量的要求。這時我們可以利用RTK測量技術布置圖根點,這樣只需要在界址點比較密集的區域對一對圖根點進行施測,就可以利用全站儀使用極坐標的方法進行觀察測量。下圖就是全站儀對于某地進行測量的邊長檢測數據圖:
通過這樣的檢測方法,有效的節省了在布設導線時所用的時間。在測量時容易出現使用對中桿的相位中心相對于點位中心偏移的現象,所以在實行測量的時候應該與三角架互相配合進行對中整平,并且要添加歷元數,從而保證圖根點的精確度,為碎部的測量以供相應的保障。
在山區與陵地等地區,由于道路交通的不方便,有相當一部分地區沒有辦法利用導線就能把所有的測區進行覆蓋,但是若使用RTK技術就能夠大大的提高工作的效率。從以上的方面就可以看出RTK測量技術本身所具有的優越性。
3 測量過程中需要注意的一些問題
3.1 在GPS定位過程中會出現三種誤差
一是接收機公有誤差:如衛星鐘差;二是傳播延遲的誤差,如對流層誤差;三是接收機本身固有誤差,如多路經行效應誤差。根據現階段所具有的技術,在控制過程中大部分的誤差是可以消除的,所以這對于工作人員的要求就比較高。
3.2 根據實際工作過程中的總結可以發現,當基準站架設的高度在2米時,那么電臺的作用距離就為3~5千米,而當基準站的高度為10米時,那么其作用的距離是5~7千米。可見,基準站的架設高度對于測量作業的半徑是有直接影響的,所以在選擇基準站的位置時,盡量將其架設在具有較高地勢的地點上。
3.3 RTK技術具有較高的精確度,測量過程中誤差分布的比較均勻,所以沒有誤差積累的現象。為了保證測量過程中其精確度所具有的可靠性,在移動站初始作業及作業的過程中進行檢測是必然的,在每次測量開始與測量結束之后都必須對一個以上的已知點進行檢核。
4 結束語
在應用RTK技術對地形以及地籍進行測量的過程中,其具有很大的優勢。它能夠快速高效的對各控制點的坐標進行有效測定。利用RTK測量技術,不僅可以不用進行各級控制點的布設,只是根據對一定數量的基準點進行控制就可以達到對界址點、地物點以及地形點等坐標的測定,并且可以直接在野外利用成圖軟件將地形圖繪制出來。RTK技術的應用為相關工作帶來了巨大的便利,大大的提高了地形地籍測量工作的效率,也保證了工作質量,縮短了成圖所用周期,提高了工作人員的積極性。
參考文獻
[1]聶上海,殷立瓊.GPS RTK技術在數字化地形測量上的應用實驗[N].測繪通報,2005.6(3):56-57.
[2]陳建兵,王俊.淺談GPS RTK在地形測量中的應用[J].山西建筑,2008,34(14):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