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很多的水利項目中,縫隙是非常常見的問題,文章重點的分析了縫隙的成因以及應對方法。
關鍵詞:水利工程建筑物;混凝土裂縫;防治措施
1 引言
在很多的水利項目中,因為混凝土的建設以及自身的形變等等要素的存在,都會導致其出現縫隙現象。由于縫隙的發生,嚴重的干擾到構造的穩定性,使得項目的受力性受到影響,導致建筑的運作不良,使其出現銹蝕現象,減弱了它的持續性特征,有時候還會導致滲漏變形現象,危害到建筑的穩定性特征。所以,只有認真地分析縫隙的構成要素,研究應對方法,才可以確保建筑體能夠實現應有的價值。不過,導致其出現縫隙的要素非常多,不過總的來說有兩大類,分別是受力引起的以及非受力引起的。
2 受力導致的縫隙
2.1 當項目受到力的影響的時候,因為其拉力大多是大于混凝土極限拉伸值的,因此構件運作的時候,都是帶有縫隙的。其一般和主應力是保持豎直的,最開始的時候是出現在受力最高的區域之中。假如受力性是一樣的話,其最先發生在抗拉力最下的區域之中。
2.2 應對方法是科學的進行配筋工作
在建設的時候,使用那些具有優秀的粘結性的材料,控制鋼筋的應力不過高,鋼筋的直徑不過粗,并用鋼筋不在混凝土中分布比較均勻,此時就可以控制縫隙。
3 非受力性導致的問題
3.1 氣溫變化導致的縫隙
3.1.1 水利項目的構件由于氣溫的改變而出現變形現象,也就是說遇到熱的時候膨脹,遇到冷的時候收縮。如果變形受到制約的話,就會出現縫隙,當制約力非常高的話,其縫隙就非常寬。
應對措施,首先是避免存在約束,確保其能夠有序的進行變形。第二布局伸縮縫。
3.1.2 由于水化反映而導致的縫隙
對于大體積的材料來說,其縫隙一般是材料在硬化的時候,水泥與水生成反應,出現了非常高的水化熱,導致材料的氣溫增高,假如熱量不能夠合理的擴散的話,其里外的溫差非常高,就容易導致溫應力,導致其里面受到壓力的影響,而外在受到拉力的影響。當初始硬化的時候,其抗拉性不是很高,假如因為溫差導致的拉力大約自身的抗拉力的時候,就會發生縫隙。
防止這類裂縫產生的措施是:盡量選用低熱或中熱降低泥礦渣水泥、粉煤灰水泥;減少水泥用量,將水泥用量盡量控制在450kg/m2以下;降低水灰比,一般混凝土的水灰比控制在0.60以下;改善骨料級配,摻加粉煤灰或高效減少水劑等來減少水泥用量,降低水化熱;改善混凝土的攪拌工藝,采用“二次風冷”新工藝降低混凝土的澆筑溫度;在材料中添加緩凝材料,提升其流動性,減弱水化熱等。合理的布局建設活動,按照層次來澆筑,確保其能夠有效地散熱,降低制約。在其中設置冷卻管,經由通冷水等,來降低其溫差現象。認真的對其開展溫度監控活動,使用冷卻方法。積極地開展養護工作,當其澆筑之后,要用草苫子等對其遮擋,而且要灑水維護,要增加維護用時,其兩側應該加蓋一些物質,防止寒潮現象。
3.1.3 當構件硬化之后,運行的時期,假如氣溫比較高的話,構件自身的溫度土地就非常高,進而導致縫隙現象。
3.1.4 應對方法:使用隔熱方法,降低溫度梯度現象,配筋的時候,要認真的分析其溫度力的干擾。
3.2 由于收縮導致的裂縫
3.2.1 當混凝土在大氣力出現硬化的時候,其規模會變小,此時會出現了收縮變形現象,如果遇到制約力的話,就會形成縫隙現象。
3.2.2 對于那些配筋率非常大的結構來說,因為鋼筋對附近的材料的制約力加大了,混凝土的收縮也會受到鋼筋的限制而產生拉應力,導致其出現個別區域的縫隙現象。
3.2.3 兩種材料的連接地方也會形成縫隙。
3.2.4 降低縫隙現象的方法。積極地布置伸縮縫;提升材料的性能特征,減弱水灰比例,降低水泥的使用量。配筋率不宜過高,設置構造鋼筋收縮裂縫健分布均勻,避免發生集中的大裂縫;加強混凝土的時期養護,并適當延長混凝土保溫覆蓋時間,并涂刷養護劑養護。
3.3 混凝土塑性坍落引起的裂縫
3.3.1 混凝土塑性坍落發生在混凝土澆筑后的頭幾個小時內,這時混凝土還處于塑性狀態,如果混凝土出現泌水現象,在重力作用下混合料中的固體顆粒有向下沉移而水向上浮動的傾向。這種移動當受到鋼筋骨架或者模板約束時,在上部就容易形成沿鋼筋長度方向的裂縫。
3.3.2 應對方法:要仔細選擇集料的配級,做好混凝土的配合比設計,特別是要控制水灰比,采用適量的減水劑;施工時混凝土既不能漏振也不能過振,避免混凝土泌水現象的發生,防止模板沉陷;如果發生這類裂縫,可在混凝土終凝以前重新抹面壓光,使裂縫閉合。
3.4 基礎不均勻沉降引起的裂縫
3.4.1 基礎不均勻沉降,使超靜結構受迫,從而導致裂縫。
3.4.2 防止基礎不均勻引起裂縫的措施是:根據地基條件及上部結構形式,采用合理的構造措施及設置沉降縫。
3.5 冰凍引起的裂縫
3.5.1 水在結冰過程中,荷重要增加,因此,水在沒灌漿或灌漿不飽滿的預應力構件孔道中結冰,就可以產生沿著孔道方向的縱向裂縫。
3.5.2 預防冰凍裂縫的措施:在建筑物基礎梁下填一定厚度的松散材料(爐渣)。
3.6 由于生銹導致的縫隙
3.6.1 主要緣由。其生銹現象其實是一種電化學現象,其會導致鋼筋附近發橫張拉力,假如材料的保護層非常的薄的話,不能夠合理的應對這種力的話,就會順著其布局而出現一道縫隙。當其發生之后,又會導致生銹現象更加的嚴重,導致不良的循環,進而使保護層掉落,導致斷裂現象發生,此類縫隙對于構造的穩定性的影響是最為嚴重的。
3.6.2 應對方法:防止順筋裂縫的措施是提高混凝土的密實度和抗滲性,適當加大保護層的厚度。
3.7 堿——骨料化學反應引起的裂縫
3.7.1 原因和分析:堿——骨料反應是指混凝土孔隙中水泥的堿性溶液與活性骨料(含活性Si02)化學反應,生成堿——硅酸凝膠,堿硅膠溫水后可產生膨脹,使混凝土脹裂,開始時在混凝土表面形成不規則的細小裂縫,然后由表及里地發展,裂縫中充滿了白色深沉。
3.7.2 應對方法:堿——骨料化學反應對結構件的耐久性影響極大,為了控制堿——骨料的化學反應速度應選擇優質骨料和低含堿量水泥,并提高混凝土的密實度和采用較低的水灰比。
4 結束語
縫隙現象是目前水利建筑的構造中非常容易出現的一種問題。其發生不但會降低建筑的防滲性特點,干擾到其正常使用,同時還會導致材料出現生銹現象,使得其無法長久的使用,干擾到材料的受力性特征。因此,要對其縫隙現象認真的分析,合理的對待,在建設的時候,要使用多種方法來應對縫隙現象,這樣才可以確保構件穩定持久。
參考文獻
[1]李常升.水利工程質量監控與通病防治全書[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9.
[2]黃國興,陳改新.水利工程混凝土建筑物修補技術及應用[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