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所謂的市政道路,是說用來聯系城鎮以及附近的區域的,確保車輛以及人員能夠有效地通行的,方便群眾生活以及各項活動開展的一種道路,它是一個城市的重要的基建項目。其發展水平,和相關的建設工藝以及科技等有著非常大的關聯。雖然是這樣,不過因為其建設項目持續的變多,參加建設的單位和工作者的數量也增多了。由于它的能力存在差異,建設活動又不是很精確,建設時期的品質管控體系也存在問題,很多的不利現象使得道路面對一些不良的情況。文章論述了市政道路常見的不利現象以及應對方法等。
關鍵詞:市政道路;車轍;裂縫
1 目前的狀態分析
1.1 塌陷縫隙
這種問題是經常容易發生的問題,由于使用時間變久,不管基層何種形式的,都容易出現縫隙問題。最經常性的存在的有如下的一些,豎向的縫隙,水平方向的以及網格形式的。豎向的是說順著道路的豎向裂開,和通行的去向是一樣的,它的長寬不是一樣的。而橫向是和中心線一般是豎直的,其長短也是不一樣的。對于網格狀的來講,它通常是由非常多的小塊組合得到,其錯綜復雜,其開始的時候,是很多的單一的縫隙,然后出現很多不一樣方向的縫隙,融合到一起,就形成了網格形式的。
由于路面有許多的配套裝置,比如雨水井存在于行車道中,還有很多的排水管線等也設置在這些區域之中,所以,如果井背的寬尺寸不是很大的話,夯實就無法順利的開展,此時也就不能順利的進行壓實度的檢查了。建設時期常會由于監控不嚴格,導致道路出現變形現象,進而發生很多的品質不良的問題,使得雨水井等和道路連接的區域出現塌落現象,此時通行的時候就存在跳車反映了。
1.2 車轍
它是說在車輛長久的運行之下,表層出現的長久的帶形的凹槽現象。一般來講,它有三類狀態,意識由于負載力大于道路的強度而導致的。第二種是材料的側向的形變導致的。最后是因為建設時材料的壓實性問題而引起的。
1.3 表層存在凹陷以及水破壞問題
經由碾壓之后,但凹凸不平部分的峰谷長度小于碾輪接觸面,即出現疙瘩坑表面。由于密實度不好,突起部分密實度高,低洼部分密實度差,從而造成路面結構層的密實度和強度也不均勻。然后經由雨水的下滲和融雪等,使得軟基中存在非常多的水,使得構造的穩定性下降,此時就不能承擔構造,進而發生問題。還有因為建設時期導致的不利現象,比如唧漿,沉陷,瀝青從集料表面脫附等。唧漿是由于瀝青面層透水和路面結構內部排水不暢,降水或路表積水通過面層中的空隙滲入路面并長期滯留,浸泡和沖刷基層材料中的結合料而形成灰漿,在行車荷載的作用下,灰漿透過瀝青面層空隙被擠壓到路表,形成大面積泛白的現象。沉陷是因為唧漿達到一定程度出現的路面沉陷現象,路面此時會顯得凹凸不平,從而給通行的車輛帶來不便。
2 問題出現的緣由
2.1 內在緣由
項目技術建設管控的優劣會對項目的品質產生非常大的影響,一些發包機構為了節省費用,減少成本,把價位設置的非常低。此時具有建設條件的企業就無法獲取這項項目。此時就由一些技術水平不是很高的企業來開展該項目。其在建設的時候,使用非常簡單的步驟,建設技術很薄弱,建設裝置的性能也不好,建設中的管控存在缺陷,監理的能力不高,業務能力也不高,有的連試驗室都沒有,無法開展相關的測試工作,管控工作者的能力較低,裝置的性能較差,而且也不具備相應的品質思想,這些要素都會干擾到項目的品質。
2.2 外在緣由
路基是形成路面的主要基礎,柔性路面在荷載的作用下,過量的彈性和塑性變形新產生的表面翻漿和路面凸凹不平,它關鍵是因為路基不具有有效地強度,因而路面對路基支承的要求首先表現在路基低抗變形的能力。
3 關于瀝青道路常見的不利現象以及應對方法
3.1 表層不平
波浪,瀝青撒布不均形成油壟,經過行車不斷撞擊而造成高低不平;壅包,如果面層不是很厚,或者是它和基層連接的區域沒有粘結好,容易導致此類問題;坑槽,基層局部強度不足,在行車作用下容易產生。
應對方法如下,對于小的波浪,一般可以在夏天的時候,使用強行壓實的措施來應對,對于那些大面積的必須使用熱拌材料來對其處理。對于壅包常用鏟平的措施來應對。坑槽處治的方法是將坑槽范圍挖成矩形,槽壁應垂直,在四周涂刷熱瀝青后,從基層到面層用與原結構相同的材料填補,并予夯實。
3.2 沒有處理好施工縫
對于瀝青道路的各類建設縫來講,因為沒有合理的壓實,導致其出現臺階以及松散等問題。
應對方法。對于冷接縫,一般是結合相關的建設規定來設置,當攤鋪新的材料的時候,要把已經處理過的的道路外層區域,使用切割設備來處理,要確保切線是平順的,而且要保證它的側壁是豎直的,清掃碎粒料后,涂刷0.3kg/m2~0.6kg/m2粘層瀝青,然后再攤鋪新料,并掌握好松鋪系數;縱向接縫須采用合理的碾壓工藝,在碾壓縱向接縫時,壓路機應先在已壓實的路面上行走,碾壓新鋪層的10cm~20cm,然后壓實新鋪部分,再伸過已壓實路面10cm~20cm,接縫須得到充分壓實,達到緊密、平順的要求。
3.3 其他通病
泛油,由于混合料中瀝青用量偏多,瀝青稠度太低引起的;啃邊,瀝青路面邊緣不斷缺損,參差不齊,路面寬度減小。可采取如下防治措施:可以根據泛油的輕重程度,采取鋪撒較粗粒徑的礦料予以處治;對啃邊的處治方法是設置路緣石、加寬路面、加固路肩。
4 水泥混凝土路面出現頻率較高的不利現象以及應對方法
4.1 混凝土板塊裂縫
因為沒有合理的養護,表層風干,導致出現網狀的,非常細小的縫隙;由于角隅處基層接觸面積較小,其受到的力非常大,此時基層的沉降就相應的要高很多,造成板下落空,失去支撐,角隅處便產生局部裂紋;由于施工操作失誤或原材料問題產生裂縫。
應對方法。當完成澆筑工作之后,結合規定的時間進行養護。在養護的時候,要確保其有充足的水分,不應該在陽光下大面積的晾曬或者是吹風等,一般養護的用時要超過兩周。角隅處要注意對混凝土的振搗,必要時可加設角隅鋼筋,軟土路基地段,可作加固設計,做成鋼筋混凝土路面板;切縫時間:當混凝土強度達到設計強度25%~30%時可以切縫。
4.2 脹縫處破損、拱脹、錯臺、填縫料脫落
由于脹縫內的滑動傳力桿位置不正確、脹縫下部嵌縫板與上部縫隙未對齊、脹縫材料不良或填灌工藝不當等原因造成混凝土路面在運營一段時間后,脹縫兩側的板面即出現裂縫、破損、出坑,嚴重時出現相鄰兩板塊錯臺或拱起,脹縫中的填料被擠出路面被行車帶走。
可采取如下防治措施:脹縫設傳力桿的,傳力桿必須設在板厚中央處;要使用那種能夠對抗高溫和嚴寒的材料;填料不宜填滿縫隙全深,最好在澆灌填料前先用多孔柔性材料填塞縫底,然后再加填料;接縫產生擠碎面積不大,只有1cm~3cm的啃邊時,可清除接縫中雜物,用瀝青砂或密級配瀝青混凝土補平夯實,當擠碎較嚴重時,可用切割機械將擠碎部分切出正規和直壁的槽形,然后清洗槽內雜物并晾干,用瀝青砂或密級配瀝青混凝土夯實補平。
5 結束語
對于道路建設活動來講,要品質不良現象的發生和很多內容都存在關聯。像是建設裝置,管控能力,科技水平等等。必須綜合的提升建設組織的綜合素養,切實的按照有關的規定進行建設活動,才能夠避免品質不良現象的發生。
參考文獻
[1]王偉.市政道路工程質量的研究和分析[J].學術論壇,2007.
[2]任軍政.淺談市政道路工程的質量監理[J].技術與市場,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