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在建筑體出現的問題之中,現澆混凝土縫隙是非常難以處理的一個問題。如果縫隙不是很嚴重的話,會干擾到其外觀,如果比較嚴重的話,就會干擾到構造的穩定性,使得建筑無法有效地應對地震力等,尤其是住宅樓板出現縫隙之后,經常性的會引發一些矛盾。對于縫隙的應對工作來講,其非常的有難度,因為問題的產生涉及到很多的內容,比如施工以及設計等,必須要靠所有的參建方積極努力才可以應對。筆者以自身長久的工作實踐為前提,論述了當前縫隙的應對措施。
關鍵詞:鋼筋混凝土樓板;裂縫;處理;后澆帶
1 建設方法
1.1 認真控制建設配比
在采購砼的時候,要結合項目的各個位置和特性等來選擇。在選材的時候,不能因為過分的看重低價,而忽略了它的品質,使得性能變弱,縫隙增多。而且場地之中要認真的掌控好材料的坍落度,以此來確保半成品的品質合理。結合混凝土的強度級別和和易性等等的規定來明確比例。要掌控好水灰的比例,而且要確保水泥的比例是合理的。使用優秀的石子,這樣能夠降低空隙現象,提升材料的抗裂性能。我們國家的很多區域,為了提升設備的使用性,節省物質,都采用商品混凝土。所以關注其坍落度是確保建設品質達標的關鍵點。在選取原料的時候,不應該使用那些非常細的砂;每立方米混凝土中粗骨料不宜小于1000kg,水泥用量不宜小于250kg。每立方米混凝土中最大用水量不應大于180kg。若達不到要求,則應采取摻加高性能減水劑等技術措施。應控制混凝土的最大坍落度,在多層或小高層建筑中不宜大于15cm,在高層建筑中不宜大于8cm。建設方按照工期的規定來設置建設的速率,要設置模板等的拆裝次序。對于模板來講,其配置要結合氣候等要素來明確。當強度沒有達到規定的時候,不應該踩在樓板上,嚴禁在上方放置磚頭等物體。當澆筑之后的一天時間之后,才可以開展后續的建設活動。
1.2 在澆筑之前的時候,要掌控好其建設方面的內容,確保鋼筋不會出現位移等現象。在澆筑之前,要把基層和模板等充分的灑水,防止其過分的吸收水分。在澆筑的時候,要確保力度合理,不僅不能過度,同時又要防止欠振現象發生。
1.3 當完成澆筑工作之后,表面刮抹應限制到最小程度,防止在混凝土表面撒干水泥刮抹。而且要積極的進行養護工作,當完成澆筑工作之后,要對其適當的遮擋,養護,避免其受到風和陽光的影響。
1.4 認真的按照建設步驟開展工作,不應該單純的追趕時間。防止太早的放磚,或者是太早的拆模。在振搗的時候,要設置專門的人員來開展護筋活動。通過在大梁兩側的面層內配置通長的鋼筋網片,承受支座負彎矩,避免因不均勻沉降而產生的裂縫。
1.5 施工后澆帶的施工應認真領會設計意圖,制定施工方案,杜絕在后澆處出現混凝土不密實、不按圖紙要求留下口縫,以及施工中鋼筋被踩彎等現象。同時更要杜絕在未澆注混凝土前就將部分模板、支柱拆除而導致梁板形成懸臂,造成變形。
1.6 建設時,要對其認真的養護,一般是使用草苫等對其開展為期一周的維護活動。而且最好是結合養護液等來對其處理,進而實現降低費用,提升效率的特征,此時還能夠降低對建設活動的干擾。要認真的按照規定來開展工作。特別是在澆筑之后的半天時間中對其開展養護活動,一般維持一周。如果其添加了緩凝材料的話,一般為期兩周。
1.7 掌控好拆模的具體時間。要認真的管控拆模的具體時間,混凝土澆筑時應該留置同條件自然養護試件,在拆模前應該檢查同條件養護試件強度試驗報告,合乎規定之后才可以進行拆模工作。對于其拆除工作來說,必須要按照建設規劃來開展。
1.8 禁止在樓板中隨便的放置過重的材料,尤其是裝飾的時候,禁止放上過重的物體。
2 關于設計方法
設計人員在設計過程中對建筑物四周的陽角處樓面板配筋進行加強,負筋不采用分離式切斷,改為沿房間全長配置,并且適當加密加粗。對于外墻轉角處的放射性鋼筋,采用雙層雙向鋼筋加密加強后,縱、橫兩個方向的鋼筋網的合力已能很好地抵抗和防止45°斜角裂縫的發生和轉移,并且放射性鋼筋往往只有上部一層,在綁扎時常擱置在縱橫板面鋼筋的上方,導致鋼筋交叉重疊,將板面的負彎矩鋼筋下壓,減少了板面負彎矩鋼筋的有效高度,同時澆筑時鋼筋彎頭容易翹起造成平倉困難,所以建議重點加強加密雙層雙向鋼筋即可。
2.1 精心設計混凝土配合比:在開展該項設計工作的時候,要在確保材料的性能合理的前提下,最好是降低水的比例,采用“三低(低砂率、低坍落度、低水膠比)二摻(摻高效減水劑和高性能引氣劑)一高(高粉煤灰摻量)”的設計準則,生產出“高強、高韌性、中彈、低熱和高極拉值”的抗裂混凝土。
2.2 增配構造筋提高抗裂性能,配筋應采用小直徑、小間距。全截面的配筋率應在0.3~0.5%之間。
2.3 避免結構突變產生應力集中,對于那些比較容易出現應力聚集的區域,要使用加強方法。
2.4 在易裂的邊緣部位設置暗梁,提高該部位的配筋率,提高混凝土的極限拉伸。
2.5 在結構設計中應充分考慮施工時的氣候特征,合理設置后澆縫,在正常施工條件下,后澆縫間距20~30m,保留時間一般不小于60天。如不能預測施工時的具體條件,也可臨時根據具體情況作設計變更。
3 裂縫的處理方法
3.1 針對普通樓板中出現的縫隙,通常是先把其處理干凈,當干透后用環氧漿液灌縫或用表面涂刷封閉。如果在最終凝固之前出現了縫隙的話,可對其抹壓。
3.2 其它一般裂縫處理,其施工順序為:清洗板縫后用1:2或1:1水泥砂漿抹縫,壓平養護。
3.3 當裂縫較大時,應沿裂縫鑿八字形凹槽,沖洗干凈后,用1:2水泥砂漿抹平,也可以采用環氧膠泥嵌補。
3.4 當樓板出現裂縫面積較大時,應對樓板進行靜載試驗,檢驗其結構安全性,必要時可在樓板上增做一層鋼筋網片,以提高板的整體性。
3.5 通長、貫通的危險結構裂縫,裂縫寬度大于0.3mm的,采用結構膠粘扁鋼加固補強。板縫用灌縫膠高壓灌膠。
縫隙現象是項目非常容易發生的品質不良問題,很多項目的具體狀況告訴我們,必須仔細建設以及設計中對那些干擾到品質的要素綜合的分析,認真的按照建設步驟開展工作,分析縫隙的成因,進而積極地應對,才可以將縫隙現象處理好。
4 結束語
對于當前建筑中易于出現的縫隙現象,不應該只是從一個層次中對其管控,要結合多種要素設置,使用全方位的方法來分析應對,要相關機構積極地協調,同時還要靠著科技的發展,不斷的使用新的工藝和物質等來完善建設工作。
在建設中,技術工作者要嚴把品質關,所有的人員都要切實的按照建設步驟開展工作。如果其強度達到設定的一半之后,才可以開展后續的建設工作。針對其易于發生的那些不是結構性質的縫隙,靠相關人員在建設的時候認真地分析,采取合理的應對方法,我們堅信,縫隙現象一定可以得到有效的管控。
參考文獻
[1]卓尚木,卓尚昌.鋼筋混凝土結構事故分析與加固[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版社,1999.
[2]彭圣浩.建筑工程質量通病防治手冊:第三版[K].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