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發展農村經濟的過程中,要以科技促進農村經濟健康穩定發展,建立科學合理的管理模式,加強對農村經濟的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農村建設;管理工作;重要意義
作為一個農業發展大國,我國農業占有相當大的比例,對我國來說,其突出的特點就是農民的人口數量多,農村面積較大。所以,我國要構建和諧社會就必須對農業給予足夠的重視。現階段我國提出了一個新的名詞叫做構建和諧新農村,作為一個重要的理念。就是必須達到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繁榮富強,以此來保證各個地區農村的建設可以穩定和持續,要對農村建設進行優化。但是怎樣實現農村經濟的繁榮發展就成了當今急需解決的問題,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對農村建設進行科學合理且有效的管理,通過有序的管理再進行調整,才能科學合理的發展農村經濟,使之更快更穩定更持續的增長下去,保證我國對農業經濟整體的需求。所以就這一點來講,加強對農村的建設管理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
1 對農村經濟管理的整體要求
農村建設管理的整體思路就是圍繞農村建設進行一系列的思考,從而制定出相應的基本方案。要以提高農業經濟效益和提高農民的收入為前提,在發展的進程中積極落實對農村經濟的發展,以監督、管理和執法為主要管理辦法,堅持三個代表以及三農政策方針的同時,積極改進農村的經營體制,加快創新改革,以此來保障農村經濟的幾個特有性質,在穩步發展經濟的同時不斷摸索新的方法以及新型模式,真正意義上實現對農村經濟建設的財務管理工作,加強對農村土地的承包管理和監督。
2 加強對農村的經濟管理
2.1 資產與財務的管理工作
建立與完善市場經濟體制,實現對企業的財務以及資產管理方面的監督管理工作,加強對農村經濟建設的審計工作,使之有效的對財務工作進行審查強化,使財務數據的可靠性以及真實性得以加強。與此同時,對現有的模式進行創新改革,推進對農村代理制度的建設,并相應的做一些電算化試點,加強資產管理工作,保證資源的合理利用和公共財產安全。
2.2 減輕農民的實際負擔
根據現行的政策規定,要切實減輕農民的負擔,主要工作就是實施一些減輕農民負擔的措施之后,然后對其加強監督管理工作,使農民急需解決的問題落實到位,與此同時,要做好對負擔反彈的防治工作,在實行監督的時候,要做好資金以及勞動的統籌分配工作,將監督工作細致到每一點,在每一處都設定一個監督機構,并且將監督工作賦予的權力和義務相結合,明確義務在哪,一定將監督工作落到實處。
2.3 加強對服務的體系建設以及實現合作經濟
體系建設,就是設計一整套制度,明確什么事情由什么人來做,按照什么程序做,提供哪些資源,制定鼓勵和保障措施,辦不到怎么處罰和修正。農業合作經濟組織是農業互相合作運動中由農民組織起來的各種形式的合作社、組織或者聯盟。有的國家叫農場主合作社,有的叫農業生產者合作社,但是這并不等于生產合作社,有的叫農業合作公司,我們將其統稱為農業合作經濟組織。農業合作經濟組織是市場商品經濟發展的產物,這種合作經濟的思想最初來自于西歐。19世紀中葉,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產生的生產過剩危機,整個西歐都處于改革的十字路口,預示各種互助合作組織就出現了。這些合作組織大體上有以下一些類別,一種是科技服務合作社,包括許多專業技術合作社和農村科研合作組織,它在農村的科技普及和推廣中起著很大的作用。第二種是農業流通領域合作社,其活動就是已流通領域為主,同時大量的設計農產品加工領域,這是西方國家主要的合作組織類型,三是農業互助保險合作社是由成員按時繳納一定的基金或會費,分別集中到農業保險銀行或者互助銀行內,以使農民成員享受同其它行業同樣的福利待遇。四是農業生產者合作社,這類合作社在西方的合作經濟中不發達,是在政府的鼓勵下于上世紀六十年代中期出現的,一般是成員以土地入股分紅,并按月掙工資,第五是各類服務性的合作社,主要是為提高農村的經營管理水平和農村生活質量的。
3 農村經濟管理工作上的加強
3.1 提高經濟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認識
在目前我國農業以及農村經濟不斷發展的現實階段,在農村經濟管理工作的加強方面,將我國有關的農村政策切實落實,并實現其政策的經常化、制度化以及長期穩定,這是目前實現農村經濟穩定發展,維護和實現廣大農民群眾利益、極大限度上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繁榮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以及解決農村矛盾的重要關鍵和保證。
3.2 加強經濟管理機構和隊伍建設
當地經濟管理機構需要按照政府以及黨委的相關要求,首先對農村經濟管理工作體系實現健全,并制定出較為完善的管理體制,同時實現對管理隊伍的建設。尤其是在我國的鄉鎮地區,經濟管理需要對人員進行合理的編制,定崗定員,確保所有的地區都有專門的管理人員負責經濟管理工作。
3.3 建立健全規章制度,提高農經執法水平
按照依法治國方略,加快農村經濟經營管理工作的法規制度建設。一是農經執法責任制度。各地要制定農村經濟經營管理執法崗位和執法責任制,明確崗位執法責任。依據當地的分工,履行好自己的農經執法職責。二是建立工作規章制度。制定一整套落實農村土地承包、減輕農民負擔和農村財務管理的執法管理制度和措施,形成科學的操作規程和有效的工作方法,確保國家各項政策的落實。
3.4 加強調查研究
調查研究工作的順利開展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礎前提,只有將情況進行詳細的調查分析,才能夠制定出科學合理的發展規劃。對于農村經濟發展中亦是如此,尤其是對于農業和農村發展的新情況以及對農村發展有重要意義的話題,更應該科學合理的展開調查研究工作。此外,還要做好農村經濟信息化發展工作,為了保證信息化工作能夠有效的開展,要做好農業經濟的統計信息工作,做好農民收入的匯總分析,為上級部門制定農村發展政策提供基礎保障。
3.5 加快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建設,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
為了使農業經濟得到長久的發展,就要實現農業的產業化發展模式,圍繞農業發展帶動農產品的加工制造。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是實現農戶與市場、龍頭企業連接的重要紐帶,對于農民有組織的進行管理,這是提高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與形式。
參考文獻
[1]康華.多策并舉促進農村經濟發展[J].鄉鎮經濟,2005,(7).
[2]韋敏.農村經濟發展現狀、問題及建議[J].云南農業,2010,(9).
[3]郝麗霞.農村人力資本非農化對農村經濟的影響分析[J].安徽農業科學,20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