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職院校護理專業醫學基礎課程改革勢在必行,醫學基礎課程改革過程中要圍繞教師“教什么”和“如何教”來開展,同時要注意完善考核機制,全面考核學生。高職護理專業醫學基礎課程改革是培養優質護理人才的重要措施之一。
關鍵詞:高職;護理專業;醫學基礎課;課程改革
隨著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高職院校的教師都在積極地學習、實踐和思考著如何更好地為國家培養素質高、技能強的專業人才。對于高職院校中的護理專業,通過課程改革加強對優質護理人才的培養就是重要的措施之一。
1 醫學基礎課課程改革的必要性
高等職業教育的主要目標是培養面向生產、建設、服務和管理第一線需要的高素質技能型的專門人才。結合高等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高職院校的護理專業主要為社會培養具有高素質、技能強的護理人才。面對培養目標,護理專業醫學基礎課的教師陷入思考,醫學基礎課程怎樣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
我國的高職護理教育一直沿用臨床醫學專業教育模式,在護理科學已發展到成為一門獨立學科的今天,醫學基礎課程設置也多是臨床醫學專業的翻版,未能體現護理專業的特點,醫學基礎課程設置不合理的一面日漸凸顯,因此,高職護理專業醫學基礎課課程必須進行改革,從而更好地培養優質護理人才。
2 醫學基礎課課程改革的思路
醫學基礎課程屬于專業基礎模塊,是整個護理專業課程體系的根基。醫學基礎課程好比一幢高樓的地基,高樓是否經風雨與地基密切相關,可見,對于高職護理專業學生的培養,醫學基礎課程起重要作用,醫學基礎課程改革勢在必行。
2.1 要明確教師“教什么”
課程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載體。課程改革不管怎樣進行都要把握課程內容,明確教師“教什么”。廣義的課程是指學校為實現培養目標而選擇的教育內容及其進程的總和,它包括學校老師所教授的各門學科和有目的、有計劃的教育活動。狹義的課程是指某一門學科。其中醫學基礎課程包含多門學科。
2.1.1 醫學基礎課課程改革的原則
第一,醫學基礎課的課程設置和課程內容必須與當今臨床護理緊密結合,通過調研,掌握當今護理專業和臨床護理技術發展水平,這樣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和促進護理事業的發展。
第二,醫學基礎課程的課程設置和課程內容的選取要緊密圍繞護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和具體培養規格而進行,通過行業調研,掌握臨床護理需要哪些醫學基礎課程做為支撐,同時需要掌握每門課程需要選取哪些具體教學內容。
第三,醫學基礎課程的課程內容選取后要進行科學地優化整合,優化整合過程中要做好與后續專業技能課的銜接和為專業技能課程服務的工作。
第四,醫學基礎課程的課程設置和課程內容的選取要考慮教學對象的狀況,不同學校的生源狀況不一致,有時同一學校不同年份的生源也不一樣,因此,盡可能在保證基本教育的同時能體現因材施教。
第五,醫學基礎課程的課程設置及教學內容要緊跟時代步伐,及時更新,這樣有利于學生的可持續發展。
2.1.2 醫學基礎課課程改革的措施
首先,現代職業教育理念要求教育培養應以崗位的職業需求為依據,以能力培養為導向,注重工學結合。按照這一理念,醫學基礎課程的課程設置和課程內容需要護理專家、教師和領導三方面共同研究決定。
其次,醫學基礎課程的設置應打破以往的學科體系界限,應注重護理職業崗位的實際需求,以職業能力培養為主線,按照“需用為準、夠用為度、實用為先”的原則設置課程和精選課程內容。
再次,教師需要解放思想,開拓思路,解除以往學科系統性的束縛,醫學基礎課的每門課程的課程內容都需要重新整合和序化,以職業能力培養為導向,加強與后續護理專業技能課之間的相互滲透和結合,為后續專業技能課的學習打好基礎。
最后,醫學基礎課的課程之間也要做好橫向聯系工作,以免出現課程內容的重復,而且每門課程都要明確具體的知識、能力、素質的教學目標,從而形成完整、有機的醫學基礎課程體系。
2.2 要明確教師“如何教”
課程改革不僅要解決教師“教什么”,還需要解決“如何教”的問題。教師應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借助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來完成教學,這樣可以豐富課堂內容,為全面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發揮重要作用。改革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需遵循一定的原則。
2.2.1 要有利于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在教學活動過程中要注重“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可以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多啟發學生,讓學生多參與,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逐漸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
2.2.2 要有利于培養學生學會學習
當今社會是知識爆炸的時代,社會競爭激烈,未來生活中,學生將面臨各種危機,這要求學生會學習的同時要具有終生學習的意識。因此,教師要培養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學會自主獲取知識,具有良好的學習能力。
2.2.3 要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這一切的變化都與創新相關,所以,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要注重對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積極地培養學生善于思考,善于提問,敢于質疑,敢于發表與眾不同的見解,同時教師要及時給與鼓勵。
2.2.4 要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個性和潛能的發展
在我國高等職業教育中,共性教育有余,個性和潛能發展不足。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盡量因材施教,可以采取多樣的教學方法、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和積極改革考試方法,全方面的培養學生,促進學生的個性和能力的發展。
2.3 要完善考核機制
考試是教育效果測量的主要形式,也是教學達標的重要環節。它具有顯示功能、反饋功能和導向功能。考試的結構將直接影響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因此,改革考試內容和方法,也是課程改革的重要任務之一。
2.3.1 在選擇考核內容時,要注重考核內容既能考知識,又能考學生的能力和素質;需要認真選取具有典型性的考核內容。
2.3.2 在選擇考核方法時,應根據課程的特點,采取多樣化的考核方式;在評判學生學業成績時,要把課程終結考試與過程考核中學生取得的成績結合起來作為評判學生成績的重要依據,從而全面考核學生。
符合高等職業教育特點的課程改革有利于全面培養學生職業能力,能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一線培養優秀的專門人才。高職院校中護理專業醫學基礎課的課程改革任重道遠,我們仍需不斷地探索,為培養優質的護理人才而努力。
參考文獻
[1]陳浩浩,丁明星,李旭升.對高職護理專業基礎醫學課程教學改革的思考[J].四川解剖學雜志,2011(0).
[2]邱衛紅,陳之虎,周瑞君,李永紅,劉德波,胡長虎.高職護理專業人體解剖學實驗教學改革[J].解剖學雜志,2006(4).
[3]戴長蓉.高職護理教育醫學基礎課程教學改革探索[J].衛生職業教育,20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