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現代社會需要的是一種綜合素質的人才,而大學生在對于職業的選擇模式上也出現了轉變,從1993年以后就業模式開始想著雙向選擇的方向發展,各個高校的就業指導工作也不斷的得到發展,職業生涯規劃的理論就開始逐漸的被引入到就業指導的工作中。大學生在就業方面的形勢隨著市場競爭的激烈也越來越嚴峻,所以各大高校開始將大學生的就業指導作為了臨近畢業的大學生的職業規劃的重要內容。但是在目前的大學生職業規劃中還有很多的問題,需要全社會以及學校和學生的共同努力。
關鍵詞: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指導
1 含義和意義
所謂的職業生涯規劃就是通過自身的具體情況,將可以決定職業的主觀以及客觀因素和發展機遇相互結合,進行全面的分析,通過測評以及總結明確個人的發展方向以及事業的奮斗目標,對職業進行選擇,或者是以此為目標制定出適合個人的培訓計劃以及教育方式,將每一個階段的時間以及方向做出安排。大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就是以大學生為主體的自我職業方向的認識,通過對自我的肯定以及成長,最終達到個人價值的實現的規劃。
職業生涯的規劃從本質上說是一中設計,是學生的一種目標管理,要以職業要求作為基礎目標,通過對目標的明確讓學生對自己的發展有一個明確目標,然后按照自己的目標對自我潛能進行開發從而提高自身素質,成為一個綜合人才。大學生即便是在校大學生應當對自己的未來有一個計劃以及一個預期設計,通過針對性的個體能力提高,達到預期目標,這對于大學生的發展和就業意義重大。
1.1 明確在校期間的學習目標,調動學習積極性,避免盲目和被動的學習
對個人職業生涯的計劃實質上是為自己的職業定下一個目標,并為之設定了策略,并將這些作為宏觀調控整個未來的基礎,目標和方向能夠讓大學生在發展和選擇上少走很多彎路,不但節省了經歷同時也能夠節省時間。另外,規劃實則是一個目標和計劃,同時對于大學生的本身有著內在的鼓勵激發作用,使得大學生更有動力去學習和實踐,去為自己每個階段所定下的規劃任務和目標努力,并最終實現自己的規劃理想。
1.2 可以令大學生了解和認識自我
好的規劃是將大學生自己的未來職業道路進行合理的計劃的和引導的一種方式,這種引導會令大學生對自己的特點以及現有和內在的潛力進行正確的認識,并將此類作為定位和發展的基礎。在進行規劃的同時就是一個對于自我認識的過程,通過綜合的優勢以及劣勢的對比明確自己未來的發展方向以及職業目標和理想,正確認識自己的目標同現實的差距,才能夠探索到具有發展以及潛力的職業機會。
1.3 對大學生進行職業規劃有力于增加就業率
社會在變革,時代在變遷,經濟的發展以及科技的進步使得在對人才的選擇上更加的注重高素質的綜合性人才,就業競爭越來越激烈。而大學生在就業時想要在這樣激烈的競爭環境中理由一席之地,就必須進行充分的準備和合理的計劃。只有心中正確的認識到了局勢以及自己同這樣的局勢之間的聯系和差距,才能夠脫穎而出。有些大學生對于職業生涯規劃有著錯誤的認識,只是認為這種紙上談兵的規劃對未來的就業沒有任何的幫助,只會耽誤時間,而找工作真正靠的是學識、口才、能力、關系和業績等等。其實,有這種想法的學生不在少數,他們并沒有認識到職業規劃對自己的明確目標和奮斗路線的重要作用,只有心中有數才能夠胸有成竹的奮斗,這種方式才是過科學經濟。
1.4 將就業和學習有機結合
就業形勢越來越嚴峻,但是這種難題不僅僅是由于社會問題,大學生本身也具有著缺陷,其沒有一個明確的目標,在校期間學習盲目,無法適應時代和社會的需要,不僅僅大學生找好工作甚至是找工作難,企業同樣找不到合適的人才。這種現象就與大學生缺乏相應的職業規劃而無法正確有效的去學習,去將自己培養成社會需要的人才,難以滿足企業的需求。而高等教育實質上就是為了培養滿足社會需求的人才,因此在學校里,大學生就應該對自己的就業以及學習方向有所明確,提高自己的綜合素養。
2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現狀分析
2.1 缺乏職業生涯規劃的意識
通過對應屆畢業生的訪談,我們發現,在校大學生普遍缺乏職業生涯規劃意識,他們對制作簡歷、寫自薦信、搜集就業信息、準備面試、就業基本禮儀等常識性問題了解甚少,表現為求職過程中沒有目標和想法,看到需求就投簡歷。在與用人單位溝通時,過分關注經濟利益,而不考慮職業前景與長遠發展,更不考慮個人的能力和個性特點,擇業盲目,對未來的職業沒有預期。
2.2 在校學習具有盲目性和被動性
大多數的學生在校學習期間沒有職業生涯規劃這一概念,僅僅是根據學校的安排來盲目的學習。如當前大學校園里盲目出現的外語熱、考證熱、考研熱、出國熱等。通過調查,我們發現很多學生存在隨大流的現象,別人考,自己也去考,根本不考慮什么樣的職業資格證才是自己所需要的,對未來的職業也沒有預期,所以認為職業資格證多多益善,浪費了大量的人力財力。
2.3 專業選擇的隨意性和盲目性
通過調查發現,40%的學生畢業后不愿意從事與自己專業相一致的工作。這充分反映了目前高考選擇志愿的肓目性。從職業發展的角度來看,放棄自己的專業需要承擔非常大的機會成本。同時也會帶來心理、家庭等諸多的問題。大多數的大學生在選擇自己專業的時候,根本沒有考慮自我的個性特點是否與專業要求相符合,更多是根據自我的感覺或者親友推薦,以至于在社會上出現大量的專業與職業不相符的現象。
3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建議
3.1 學校方面盡早普及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類的課程,安排專職專業的教師來普及職業生涯規劃的理念
在大學的各個階段對學生進行不同的指導。如大學一年級的時候,讓學生認識到職業生涯的重要性,初步了解職業內容,了解自我。并且組織新生與高年級學生進行座談,聽取高年級學生在學習和就業方面的建議和經驗。
3.2 借助專業的方法,深入了解自我,讓自我的個性特點與未來職業相匹配
要全面了解自己,需要借助科學的認知方法和手段,對自己的興趣、特長、性格、學識、能力等進行全面認識,了解自己的優勢與不足。自我評價要客觀、準確,既要看到自己的優點,又要面對自己的缺點,這樣才能避免設計中的盲目性。職業定位就是要把職業目標與自己的能力,以及主客觀條件謀求最佳匹配,即人職匹配。
3.3 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和擇業觀
目前,多數大學生在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時過于注重個人的自我感覺,很少考慮社會的實際需求和人生發展的規律,所以在就業的時候出現“高不成低不就”、“官本位”現象明顯。依據職業發展理論,選擇一份符合自己天賦與興趣的職業,不僅能帶來人生的快樂,而且能讓個人在工作中更有競爭力。所以在高校教育中,應加強就業觀和擇業觀的培養,改變這一不良的社會現象。
4 結束語
大量事實表明,大學生在校期間有沒有進行職業生涯規劃,直接影響到在校期間的學習,并直接關系到畢業就業,決定了學生能否在激烈的人才市場中找到自己滿意的工作,能否很快被社會,被企業所接受。所以對于高校來說,我們有責任加強學生的職業規劃教育,普及職業生涯規劃理念,培養正確的就業觀和擇業觀,對于每個學生來說,在校期間也要提高自我的職業規劃意識,切實的將自我個性特點與未來職業相匹配,真正做到學有所成,學有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