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醫學的不斷進步和發展,醫護人員通過大量的臨床試驗對腸道外感染性(上呼吸道感染)小兒腹瀉疾病進行了研究,發現《傷寒論》葛根湯可以有效地治療此病癥,文章主要闡述了這一醫學現象,供大家參考。
關鍵詞:小兒腹瀉;臨床;葛根湯
1 中醫對小兒腹瀉的認識
小兒腹瀉中醫稱小兒泄瀉,指以大便次數增多,糞質溏薄或完谷不化,甚至瀉出如水樣為臨床特征的病證。多由于外邪入侵、臟腑功能失調、情志影響以及飲食內傷等原因,致使清濁不分,水谷混雜,病及大腸而成;臨床以濕勝和脾胃功能失調多見。本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以夏秋兩季較為常見。中醫中藥在對本病的治療上,有著悠久的歷史、且經驗豐富、毒副作用小。歷代醫家對治療小兒泄瀉都有各自的獨特見解。分別從脾虛,情志,外感,傷食等方面論述了小兒泄瀉的病因病機及治療方法。
目前在小兒泄瀉證治分類中,大致分為五型:
(1)濕熱瀉治法為清腸解熱,化濕止瀉;(2)脾胃虛寒瀉治法為溫中健脾,固澀止瀉;(3)傷食瀉治法為運脾和胃,消食化滯;(4)脾虛瀉治法為健脾益氣,助運止瀉;(5)脾腎陽虛瀉治法為溫補脾腎,固澀止瀉。
2 西醫對小兒腹瀉的認識
小兒腹瀉病,是一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數增多和大便性狀改變為特點的消化到綜合癥。是我國嬰幼兒最常見的疾病之一。6個月至2歲嬰幼兒發病率高,一歲以內約占半數,是造成兒童營養不良,生長發育障礙的主要原因之一。引起兒童腹瀉病的病因分為非感染性及感染性因素兩種。其中非感染因素包括飲食因素(喂養不當,過敏性腹瀉)和氣候因素。感染因素又分為腸道內感染與腸道外感染。腸道內感染可由病毒、細菌、真菌、寄生蟲引起,以前兩者多見,尤其是病毒。腸道外感染,有時亦可產生腹瀉癥狀,如患中耳炎,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泌尿系感染、皮膚感染或急性傳染病時,可由于發熱,感染原釋放的毒素,抗生素治療,直腸局部激擾作用而并發腹瀉。
3 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小兒腹瀉與“邪客陽明”引起的小兒泄瀉的聯系
文章主要研究的就是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腸道外感染性小兒腹瀉俗稱腸胃感冒,其臨床表現為鼻塞,流涕,咽痛,發熱,頭疼,全身不適,食欲不振,嘔吐,腹瀉,腹疼,口干,煩渴等。從中醫六經辨證角度分析,鼻塞,流涕,咽痛,發熱,頭疼,全身不適,屬于太陽經病變。太陽主一身之表,為諸經之藩籬,統一身之營衛,營衛調和,則衛外固密。若正氣虛弱,衛外失固,風寒侵襲,太陽經首當其沖。營衛失調,衛陽被遏,則見惡寒發熱;太陽經脈上額交巔入絡腦,夾腎抵腰,終于足,故太陽經氣失于溫煦,則見頭項強痛,身疼腰痛。食欲不振,嘔吐,腹瀉,腹疼,口干,煩渴,屬于陽明經病變,感邪較重,邪氣內迫陽明,迫于大腸則下利,迫于胃則嘔不能食。由于下利傷陰及嘔吐傷胃則可見口干,煩渴。由此可見此病為太陽與陽明合病即“邪客陽明”。所以,西醫中上感引起的小兒腹瀉就是中醫里“邪客陽明”引起的小兒泄瀉。
4 《傷寒雜病論》中葛根湯化裁治療上感引起的小兒腹瀉
張仲景《傷寒雜病論》原文32條中指出:“太陽與陽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湯主之。”成無己:傷寒有合病,有并病,本太陽病不解,并于陽明者,謂之并病:二經俱受邪,相合病者,謂之合病,合病者,邪氣甚也。太陽陽明合病者,與太陽少陽合病,陽明少陽合病,皆言必自下利,有以邪氣并于陰,則陰實而陽虛,邪氣并于陽,則陽實而陰虛。寒邪氣甚,客于二陽,二陽方外實,而不主里,則里氣虛,故必下利,與葛根湯以散經中甚邪。汪苓友:太陽之里為膀胱,其府主水,陽明之里為胃,其府主谷,二府之氣不和,則水谷雖運化而不分清,所以必自下利也。治發與葛根湯,以發散二經中合病之表邪,而利自止。張令韶:下利者,氣下而不上也,葛根湯主之,利自止矣。
葛根湯證臨床表現為惡寒發熱,無汗,頭項強痛,下利,嘔不能食,身疼腰痛,口干,煩渴,舌苔薄白,脈浮。本方是桂枝湯加入葛根、麻黃所組成。本方所治的惡寒發熱,無汗,頭項強痛等癥,是表邪壅阻,陽明肌表有熱,津液受劫所致;而干嘔下利,是胃失和調。所以在桂枝湯中加入葛根,以解陽明肌表之熱,生津液,治療項背強痛,加麻黃協助桂枝、生姜發汗解表,麻桂同用,本來為發汗的峻藥,可是在本方中,,白芍酸斂,其辛散發汗的作用就要比原來緩和得多了,同時,白芍配甘草、姜、棗又能和里,止嘔治下利。但用葛根湯散經中之寒邪,而以不治治利。以不治治利者,麻黃散太陽之表,葛根解陽明之肌,桂枝主榮衛之和,姜棗健脾胃之弱,甘草者和中之國老,芍藥者緩中之使,夫如是而經中之邪散,則胃中之正回,不分清者自分清,不顯治者而治在其中矣。考慮到小兒體質的特殊性以及臨床的實際應用可隨證加減,出汗嚴重者去麻黃;濕盛者,嚴重水瀉者:佩蘭,藿香,滑石,白寇,化濕止瀉,《醫學人門》說“凡瀉皆兼濕,……。”;咳嗽、咽痛、痰多較甚者:大貝、旋覆花、桔梗、紫苑、冬花,止咳,利咽,化痰;熱甚、煩躁、口渴:加石膏、知母,清熱瀉火,除煩止渴。
總的來說,二陽合病,固然是指二經癥狀同時出現,但究其病機卻偏重在表,下利有表邪內迫所致,所以不是兩經同治,而是專治其表,表解則利自止。從表象來看,存在著兩種矛盾,從實質來說,表邪是主要矛盾,于是集中力量去解決表邪問題,這是極其寶貴的經驗總結,充滿了辯證思想,也是仲景專門提出合病,并病證治的意義所在。
病案為2011年10月至12月期間在中醫藥大學附屬二院兒科門診收集記錄
醫案一:
田某,男,13個月。現病史:腹瀉,發熱38℃,咽頰部輕度充血,舌紅苔薄黃,雙肺呼吸音粗。診斷:泄瀉。辯證:邪犯陽明。治法:清熱解表。方藥:葛根、桂枝、白芍、炙麻黃、玄參、蟬蛻、大貝、清半夏、佩蘭、蘇葉、炙百部、桔梗、茯苓、蒼術、生甘草。服用方法:天江中藥各一袋,四付七天,每付分五份日三次水沖服。隨訪患兒病愈。
醫案二:
尤某,男,34個月。現病史:腹瀉,咳嗽,流涕,咽頰部充血,舌紅苔薄黃,雙肺呼吸音粗,少量干鳴音,痰鳴音。診斷:(1)氣管炎;(2)泄瀉。治法:解表止咳止瀉。方藥:葛根、桂枝、白芍、炙麻黃、佩蘭、清半夏、白蔻、玄參、蟬蛻、大貝、桔梗、蘇葉、前胡、廣皮、枳殼、生甘草。服用方法:天江中藥各一袋,7付10天,每付分四份日三次水沖服。隨訪患兒病愈,囑其注意保暖。
作者簡介:馬思文,女,單位:黑龍江中醫藥大學,職位: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