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長久以來,黨校在我國一直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它為我國的干部培養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同時它也為我國黨政思想交流提供了一個絕佳的平臺,為黨政府的各項決策、方針制定提供了基本依據,是我國黨委的一個重要而特殊的部門。但在當前的形勢下,受各種因素的影響,使我國的黨校尤其是基層的縣級黨校陷入了種種發展困境。文章對我國縣級黨校所面臨的困境做出了簡單的分析,并探討性的提出了部分出路建議,以不斷推進我國黨校事業向前發展。
關鍵詞:縣級黨校;困境;出路
1 前言
對于我國的黨政事業發展而言,黨校在其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從《黨校工作條例》來看,它是培養我國黨政干部的一個主要陣地,對我國理論骨感及領導干部起著輪訓和培訓的作用。長久以來,縣級黨校為我國的黨政人才培養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在很大程度上對我國黨政機關甚至是整個社會的向前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但當前我國黨校尤其是縣級黨校,正面臨著舉步維艱的困境,我們必須要對現狀及其原因展開深入細致的研究、探討,并針對性的探尋出對策、出路,確保我國黨校能夠回到理想的發展道路上來,繼續有效的推動我國黨政事業向前發展。
2 縣級黨校現狀及困境
2.1 重視力度不到位
首先是部分地方領導對黨校培訓工作的重要性認識不到位,未能將黨校所開展的教育、培訓工作提高到促進黨政事業發展、社會發展、國家發展的高度上來看待。比如對于事先所擬定的培訓計劃,由于工作任務緊等原因便一直擱置,或是對于正常的培訓教育工作隨意的中斷、縮短培訓時間,也并不在后期將未能完成的培訓任務完成;再者就是經費緊張,很多地方的縣級黨校未能將“六項經費”落實,更沒有硬性的常年增長的文件規定。由于經費緊張,所以只能擠占其他單位的經費來維持黨校培訓工作,造成了一種“找米下鍋”的局面。
2.2 師資力量較為薄弱
大多數基層縣級黨校的師資力量都還不盡如人意,同時校內各學科相互孤立,整個黨校內部系統未能形成一種相互溝通,彼此優化、整合的運行機制,這對于黨校培訓工作的有效性起到了很大的負面影響。客觀來看,我國縣級黨校師資薄弱主要體現在這么幾個方面。
第一,人數少且年齡資質結構分散。以作者對6所縣級黨校的調查為例,其中僅有1所黨校的專職教師人數超過了10人,有2所黨校的專職教師人數僅在5人以下,另有3所黨校的專職教師人數在5人到10人。再者就是這些教師的年齡多在50歲以上,不然就是今年來的畢業生,教師年齡資質結構分散。
第二,教師素質較低。在作者的調查中,因為許多黨校教師是從地方中小學直接調選的,所以他們的專業都在中文、政治或是歷史這些學科上。其他專業的教師人數極為稀缺,比如社會學、經濟學以及法學專業等。同時,在眾多的縣級黨教專職教師中,屬于高級講師的人數也極低,而且在這里高級講師中有一部分在從事著黨校的管理工作,很難直接參與培訓。
第三,黨校內部的系統性運作不合理。站在當前的培訓及管理角度上來看,黨校的存在應當具備系統性,但在實際的黨校運作中,各方卻是各居一隅。比如同級間的交流減少,甚至是不交流,還有上下級除了必要的上、下行溝通之外,也不做相互間的交流。最重要的是上級黨校對基層的縣級黨校也缺乏必要的指導與管理,使黨校師資隊伍建設、培訓資源配置能能有效的進行,使黨校的教學力量進一步削弱。
2.3 教學方式不完善
由于師資隊伍、教學資源以及培訓經費等方面存在著很大的限制,大多數的縣級黨校在培訓工作的教學方式上都還不夠完善,明顯的滯后,無法適應當前的教學、培訓特征,致使調研少、學習多,研究少、教學多等等現象出現。還有就是很多縣級黨校培訓的時效性、針對性過低,往往忽略了培訓對象的個體特征,而“大鍋”式的一起教育培訓,沒有針對不同對象群體的培訓需要,始終提高不了培訓的有效性。最后是在培訓工作的管理上還不夠健全,在很多管理的細節過于粗放,基本上都是在強調培訓對象進行自我管理,而很少將實質性的監督管理工作落實到位,或是一味的追求培訓面積,僅爭取培訓更多的人員,不注重培訓的質量及有效性。在培訓工作結束后,也很少進行總結、反思,忽略了教學方式的改進過程。
3 縣級黨校持續發展的對策
3.1 增強縣級黨校自身發展動力
來自身的內部影響是導致當前縣級黨校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縣級黨校想要在當前的困境當中尋求出路,首先要從自身的角度出發,增強自身的發展動力,將自身的應有作用發揮出來,比如干黨政干部培訓,黨政研究、宣傳等等。在黨政干部的培訓上,黨校方面應當進行自主教學功能革新,要在教師選配、培訓方式、培訓內容以及培訓時間上爭取到主動權,并形成自身的一套特有體系。而在正式的培訓工作展開前,教師應當針對培訓內容、培訓對象做好相應的準備工作,搞好培訓前的備課、調研、科研,增強培訓內容的科學性、時效性、針對性以及理論性,提高黨校培訓教育質量,增強自身的發展動力及影響力,為自身的發展奠定基礎。
3.2 爭取各方部門支持
要想走出困境,尋求發展道路,除了增強自身的發展動力之外,還應當盡可能爭取到各方部門的支持與重視,為縣級黨校的發展“拉攏人氣”。要以“兩條例一綱要”為基本的要求,認清黨校的一切責任、一切工作的重要性,并將其擺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不斷強化自身的規劃與研究工作,同時使縣級黨校教育培訓工作的宏觀調控更加具備科學性、操作性。在干好黨政培訓、完善師資力量、豐富教學資源的基礎上,搞好其他方面的黨政工作,為黨委、黨政府在各個基層的部署起到促進與推動作用。地方的縣級黨校應當在上級機構的直接指揮與代領下,完善自身的財政管理體系與人事管理體系,并盡可能的多獲得財政支持,在實際上將地方縣級黨校作為黨委的關鍵分支,在黨校的物力、人力以及財力等方面納入縣級政府與黨委的管理體系當中。尤其要將地方縣級黨校的各種經費,比如培訓經費、維護經費、辦公經費以及科研經費等納入到地方財政預算當中,對縣級黨校的各種財務狀況進行統籌的安排與考慮,在保證了地方縣級黨校財政支持的基礎上,使其可以將主要的精力投入到調研、科研、培訓以及質詢服務上來,增強地方縣級黨校在黨政事業方面的專攻性。
3.3 實施人才興校戰略
建設一支高素質的教學、科研、管理隊伍是實現縣級黨校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要通過人才流動,優化全員結構,特別是教師隊伍結構。筆者認為這方面的工作主要分兩方面:一是在黨校系統內部,大力加強和統籌市、縣兩級黨校的師資隊伍建設,通過打通職稱、打通專業培訓、打通骨干教師培養、打通課題專題,盡快突破縣級黨校教師業務發展上的“天花板”現象,實現人才流動;二是可以根據中央高層推動事業改革部署以及按照《中國共產黨黨校工作條例》,嘗試爭取重新定位黨校人員性質,以拓寬黨校人才的流動渠道。通過重新定性,可以解決黨校領導干部、教師與同級部門領導干部交叉任職身份不兼容的問題,解決黨校青年教師、管理人才的前途問題,激發黨校人才活力。同時,也便于選派基層優秀黨政干部充實到黨校隊伍中,這樣的黨校教師既有實踐經驗又有理論水平,更能適應新時期黨校干部教育工作。這樣的雙向人才交流,讓縣級黨校既培養了人才,自身也輸出了人才,更能彰顯黨校的理論“陣地”和干部“搖籃”魅力。這不但是一種激勵黨校領導干部和教師的機制,更是強化黨校隊伍長遠建設的舉措。
3.4 改革、完善教學方法
在深化教學內容的同時,還應當站在當前的教學、培訓理念上來對縣級黨校的教學方法進行改革、完善。一個有效的教學方法,肯定能使教師的主導性同教學對象的主體性相互積極配合、調動,能夠使教學、培訓過程始終處于雙方的共同努力和協作下。受各種條件的限制,傳統的黨校教學、培訓方式多以單方向的灌輸為主,教師往往是自己講自己的,對于學員的感受不管不顧,只要自己講完了,培訓就結束,這種教學、培訓方式方法的有效性極低,也滿足不了當前的黨校教學、培訓需求。所以,要使黨校能夠在當前的形式下找到發展出路,必須要改革、完善教學方法,提高教育、培訓質量,這是縣級發展出路的一條根本途徑。第一,要鼓勵、支持甚至是要求黨校教師進行社會實踐與社會調查,對各種社會資料進行充分的收集,并在相互間展開溝通、交流,不斷豐富培訓內容,提高培訓內容的質量;第二,在徹底轉變課堂教學方式,尊重學員的主體地位,注重調動學員參與培訓的積極性與能動性;第三,就是要注重課后的總結,要及時收集學員的意見反饋,聽取眾多的意見,并根據實際條件進行改進,使地方縣級黨校的教學方式可以不斷的改進、完善,能夠時刻貼合時代發展對黨教教育、培訓工作所提出新要求。
3.5 強化教學管理
當前很多地方縣級黨校在教學的管理上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問題,這是一個普遍性的問題。所以,應當強化教學管理,建立健全教學管理制度。對于教學這一塊的管理主要應當對教師的教學活動進行規范,注重教學質量的提升。對教師的進行予以充分的支持,對教師的知識結構完善予以相應的標準與要求,同時對教師培訓前的教案編寫進行規范,要求教師在教學、培訓工作開始前必須要進行完備的課前準備。加強教學評估、考核,時刻掌握各個教師的教學情況,如果有不足的地方由上級親自予以指正。
4 結束語
長久以來,黨校在我國一直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它為我國的干部培養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同時它也為我國黨政思想交流提供了一個絕佳的平臺,為黨政府的各項決策、方針制定提供了基本依據,是我國黨委的一個重要而特殊的部門。但在當前的形勢下,受各種因素的影響,使我國的黨校尤其是基層的縣級黨校陷入了種種發展困境,比如本文中所提到的重視力度不到位、師資力量較為薄弱以及教學方式不完善等,因此,我們必須要采取適當的對策尋,增強縣級黨校自身發展動力、爭取各方部門支持、實施人才興校戰略、改革教學方法、加強教學管理來尋求發展出路。確保我國黨校能夠回到理想的發展道路上來,繼續有效的推動我國黨政事業向前發展。
參考文獻
[1]陳蓮鳳.黨校教育作用及當前困境[J].長春大學學報,2011,21(06):104-110.
[2]任理慶,溫建敏,馬艷,等.基層黨校改革發展模式探討[J].中共山西省委黨校學報,2011,34(01):117-119.
作者簡介:昌偉(1966,6-),男,云南省武定縣高橋鎮人,講師,主要研究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