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經濟建設發展的帶動下,各地的文化建設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我國也積極的倡導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發展。近些年來,我國的各地市都在興建博物館來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但是有些地方卻沒有對博物館的建設進行可行性的調查報告就盲目建設的現象,不僅對文化建設沒有促進作用,反而造成了極大的浪費。文章對于中國現有的博物館建設出現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并且提出了解決的策略。
關鍵詞:博物館;文化;品位
1 中國博物館現在面臨的問題
博物館的建設是一個地方經濟發展和文明進步的體現,所以說在經濟得到了發展的形勢下,很多的地方政府開始興建博物館,但是在興建之前全然沒有考慮到建成之后的利用情況,導致很多問題的出現。在美國擁有博物館的數量眾多,但是有將近百分之七十都是小型或者是微小型的博物館,并且對于人員的薪酬分配合理,沒有過多的浪費。而我國在建的博物館基本上都是大型的,只是看到了美國的博物館數量,卻沒有注意到其經營模式和建設背景,只是盲目的跟風。所以在很多博物館中都出現了問題,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1 博物館根據陳列的方式可以分為固定展覽、臨時展覽和專題展覽,那么對于有些展覽的內容需要定期的更換,不會失去展覽的意義,這樣才能夠吸引人們的興趣。但是現有的很多博物館對于陳列的展品沒有及時的更換,對于已經超過了陳列周期的展品仍然繼續陳列,已經失去了展覽的意義。并且很多的設備沒有專人管理,長期的使用中沒有及時的維修,致使設施陳舊,所以去博物館中參觀的人數越來越少,博物館的建設也失去了本身的意義。
1.2 一個博物館能夠存在的價值,不在于其外邊的建筑形式,主要是對其文化和藝術的經營,具體來講就是博物館內展覽的展品,所以內容大于形式,內容直接影響到博物館的生命力。在我國的首都博物館中,會進行定期的專題更換,安排比較合理,展覽內容豐富,所以每周都會吸引大量的游客參觀。這正是首都博物館的魅力所在。但是這種形式也僅限于首都博物館,在地方博物館中根本沒有這么大的能力進行如此高頻率的更換,所以說地方博物館在建設的時候就應該充分的考慮到這個問題,對于博物館建成后的命運要有合理的規劃。
1.3 在我國現有的博物館中,對于管理人員的素質有待提升,他們對于自己的位置沒有認識清楚,認為自己高高在上,形成了一種衙門式的做派,沒有真正發揮服務的功能。管理人員是直接管理博物館的執行人員,其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到博物館的經營效益。由于素質水平低,導致博物館的服務不到位,管理不嚴,出現了多起博物館文物被盜,館舍失火的現象,嚴重的影響到博物館的經營管理和發展前景。
2 解決策略
博物館的發展是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而改變的,通過一個地區、一個國家的博物館建設,就可以看出這個地方的文化水平和市民品位。因此,探詢新時期博物館問題的解決策略一定要與社會緊密相聯。
2.1 設計博物館前,一定要明確其主題我國博物館的類型大致可以分為四類:社會歷史類、自然科學類、文化藝術類和綜合類,社會歷史類博物館包括歷史考古博物館、革命史博物館、紀念類博物館、民族、民俗博物館,自然科學博物館包括自然博物館和科學技術博物館,文化藝術類博物館:包括繪畫、書法、工藝美術、文學、戲劇、建筑等,而綜合類博物館:是兼具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雙重性質的博物館,真可謂種類繁多。
因此,在設計博物館之前,一定要有一個清晰的主題。這個主題不是盲目設定或“跟風”而定,而應根據自己地域應有的資源所定。根據此來確定博物館的規模,這樣,就防止了一些盲目建設情況的出現。
2.2 加強與學校等教育機構聯系——體現其教育功能在博物館的三大職能——收藏、研究和教育中,教育是其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但是,目前博物館的教育功能沒有很充分的發揮,尤其是對年輕一代的教育作用。
而加強與學校等教育機構的聯系是未來博物館更普及化、大眾化的必由之路。因為,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是未來祖國發展的動力和源泉,讓他們在博物館里面學到更多中國古代的知識,使他們對中國古老的文化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可以讓他們感到身為一個中國人而驕傲、自豪和自信,這樣就增強了民族團結和向心力。
2.3 加強各省市博物館間互相交流、合作,畢竟每個地方的博物館藏品數量有限,為了經常更新博物館的內容,為博物館輸入新鮮的“血液”,需要不定期更換臨時展覽的內容,正如首都博物館的運營模式。雖然,我們不能夠把國外精彩的藏品搬入我們的博物館內,但我們可以加強與兄弟省份的博物館的聯系,畢竟我們中國號稱“地大物博”,省份間不定期交換展品,不僅吸引了人氣,還為人們重新認識中國的古老文化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2.4 加強、普及人們的博物館意識在很多人認識里,博物館都是一些高層次文化人的場所,與普通市民沒有多大關系。這種原始的觀念是在以前特定的歷史時期形成的,有很大的歷史局限性。今天,博物館早已不再僅僅為上層文化人士的所專有,而是與普通市民的生活息息相關。
另外,博物館是提高人們科學文化水平的一個大課堂。眾所周知,興趣是逐步培養的,高尚情操也是逐步陶冶的,豐富的知識是在不斷學習的過程中積累下來的,博物館就能起到這種“潤物無聲”和“潛移默化”的作用,博物館意識也是通過實踐培養來逐步提高的。
從1987年開始,中國博物館學會、國際博協中國國家委員會在國家文物局和各省市文物局,省、市博物館協會支持、配合下,在每年“5.18國際博物館日”都根據“國際博協”規定的主題內容開展了多種形式、豐富多彩的活動,很好的普及了普通市民的博物館意識。
博物館是滿足人們美的享受和培養生活情趣的場所,因此,大力普及人們的博物館意識,對于人們提升市民的文化品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 結束語
博物館是一個國家文明發展的象征,是文化的沉淀和無形資產的傳承。一個國家的先進與否并不全表現在經濟發展上,也不展現在博物館的數量和形態上,主要是里面所展現的內容,是否能夠將國家的文化精髓傳承。所以說對于博物館的興建要進行全面的調查,在進行可行性調查之后在決定興建與否,建成后要用科學合理的方法對其經營管理,提高管理人員的素質,將中國的歷史文化發揚光大。所以說各地對于博物館的興建一定要慎重,不要盲目的跟風,要根據自己的實際能力進行選擇,文化建設要選擇合理的方式才能更好的展現一個地方的特色。
參考文獻
[1]呂濟民.博物館的熱潮與憂患[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4.
[2]蘇東海.當代世界博物館大發展的剖析[J].中國博物館,1991(3).
[3]張文彬.中國博物館國際化的進程回顧與展望[J].中國博物館,2006(3).
[4]馬自樹.面對博物館發展熱潮,需要一點冷靜思考[J].中國博物館,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