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經濟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發展到今天,中國經濟面臨著一系列的重大挑戰和問題,急需進一步深化改革,推動經濟繼續向前發展。當前的中國呈現“強政府,弱市場”和“大政府,小社會”的格局,必須合理界定政府職能,正確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繼續深化市場化改革,讓市場充分發揮作用。合理界定政府職能可以說是當前進一步深化市場化改革的關鍵,中國經濟發展到今天,再提合理界定政府職能,進一步深化市場化改革,無疑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關鍵詞:政府職能;市場化;改革;中國經濟
中圖分類號:F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36-0005-02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目前中國人均GDP已經超過了5 000美元的大關,中國已經從低收入國家進入了中等收入國家,對于中國這么一個基礎落后,資源相對貧瘠,人口眾多,長期以來處于計劃經濟發展模式中的國家而言,不管如何,這不能不算是一個奇跡。
一、中國創造經濟奇跡的根本原因
很多學者認為中國能夠創造經濟奇跡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國獨特的經濟和政治體制:政府主導型經濟模式和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但是,如果將中國經濟三十年來的持續高速增長歸因于中國獨特的經濟和政治體制,不免有失偏頗,筆者認為中國之所以能夠創造經濟奇跡主要是要歸功于中國進行的市場化改革,歸功于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了基礎性作用,促進了各個市場主體的公平競爭,市場經濟激發了企業的創造力,激發了人們創造財富的欲望。正是由于市場化改革和企業的發展壯大,中國經濟保持了三十多年的快速增長,當然在任何一個國家,政府也是市場經濟的參與者,政府對市場經濟的干預或強或弱,在任何一個國家,市場由于自身的缺陷都會產生市場失靈,這就需要政府對經濟進行干預,使經濟平穩持續增長,當然,如果沒有政府有效率的干預,要實現經濟穩定發展也幾乎不可能,但政府在干預的過程中需要合理界定政府的職能,必須保證干預的有效性。
就中國目前的市場經濟而言,政府過度的強大或已成為中國經濟進一步發展的最大阻力,市場失靈是主張實行政府干預經濟的強有力理由,市場失靈產生了政府干預的必要性,但政府干預的必要性并不能保證政府行為的合理性和干預的有效性,市場機制不能解決的問題,政府不一定都能解決,可能解決得好,也可能解決得不好,甚至很差,所以說政府失靈則是實行更為徹底的市場經濟的基本依據。政府干預產生的尋租和腐敗與政府控制著過多的資源是密不可分的,在現代市場經濟國家中,政府失靈是一種普遍現象,這意味著市場失靈并不必然導致政府干預的合理性,即市場本身的缺陷并不是把問題交給政府去處理的充分條件。
二、關于政府基本職能幾種觀點的介紹
要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必須把不是政府承擔的職能統統歸還給企業,轉交給中介組織和行業協會,這需要政府還權于民,還權于社會,需要培育中介組織和行業協會。當然,政府職能及其作用是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不斷變化的,關于政府基本職能有以下的幾種基本觀點。
第一,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職能的主要內容一般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1)提供政治秩序,促進民主發展;(2)提供公共物品;(3)進行宏觀經濟調控;(4)保護共有資源和自然資源;(5)保障和促進社會公共利益的公平分配;(6)維護穩定的市場秩序;(7)調節和解決社會沖突[1]。
第二,世界銀行在其1997年的《世界發展報告》中指出,“每一個政府的核心使命”包含了五種基本的角色。這些角色是:(1)確定法律基礎;(2)保持一個健康的政策環境,包括保持宏觀經濟的穩定;(3)投資于基本的社會服務和社會基礎設施;(4)保護弱勢群體;(5)保護環境。這些角色并不是那些最小化政府的必然角色,而是保證市場運行的必然選擇,它包含著對政府積極作用的肯定,這與西方世界學者們在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所持的僅僅強調政府應最小化的簡單觀點不同[2]。
第三,亞當·斯密于1776年寫了《國富論》一書。他在書中指出,除了促進國家間的自由貿易外,政府的角色應大幅度地削減。亞當·斯密認為,“統治者的責任”,換言之,也就是政府的角色應是如下所述:首先,保護社會免受其他社會的暴力與侵犯的職責。其次,盡可能地保護每一個社會成員免受社會中其他成員的不公平對待和壓迫的職責,或者建立一套嚴密的司法制度。最后,建立并維護某種公共事務和公共機構的職責,此種建立和維護從來不是為了任何人或者少數人的利益[3]。因為對于任何人或者少數人而言,收益永遠無法補償其支出,盡管對廣大社會而言,其所做的常常要大于其所得的補償。除了這些最低限度的職能外,亞當·斯密認為政府的理想角色就是盡可能地遠離經濟生活之外,市場進程本身比政府干預能產生更好的整體效果,其觀點時至今日仍持續產生根本性的影響,尤其值得中國借鑒。
三、當前中國合理界定政府職能需要注意的問題
中國受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政府的職能還沒有明確的界定,政府的定位還不明晰,政府還處在越位、錯位、缺位之中。對于市場經濟下政府的職能問題,爭論的焦點在于政府到底應該管什么,不應該管什么。國外學者對政府職能的論述對中國合理界定政府職能有著很多的啟示。
第一,需要合理界定政府的核心職能。政府職能界定不清會導致政府的越位、錯位、缺位,所謂越位,是指管了相當一部分不該管的,也管不了的,管不好的事情,一些本該由市場來承擔的職能,應該由企業自主決定的事情,應該由社會中介組織管理的職能,政府采用行政手段直接干預,甚至包辦代替[4]。政府職能的錯位,通俗地講,就是,該管的不會管,是指政府部門對于自己該管的事情,卻沒有能力去管好,亂用權力、亂搞一通,也就是亂權。政府職能的缺位,通俗地講,就是該管的不去管,是指政府部門沒有認真履行自己的職責,沒有管理好屬于本部門的事務,也就是失權。這是在合理界定政府職能時最需要注意的問題,只有合理界定了政府的核心職能,才能防止府的越位,錯位,缺位。
第二,要確立以服務為中心的管理理念,政府的職能服務于為民服務,要更好地為民服務對中國而言需要建立小政府的管理模式,建立公開透明的政府辦事程序和規則,建立全方位的政府管理方式。
第三,建立法治政府,政府必須建立在法治的基礎之上,政府干預必須有法律依據,法治政府能防止政府的干預沖動,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需要用法律來保護產權,同時也要把政府權力關在制度的籠子里,要依靠憲法和法律,要把憲法和法律作為政府的工作準則[5]。
第三,要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需要厘清政府與市場的邊界[6]。在現代市場經濟中,政府與市場是兩種基本的制度安排,是經濟運行的兩個調節主體,有些學者形象地稱為“兩只手”。市場經濟模式需要考慮中國的國情,但同時也不能忽視市場經濟的普遍規律,只有進一步改革,完善市場經濟體制,規范政府的基本職能,讓市場發揮應有的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激發企業的創新力,繼續推動中國經濟向前發展。
四、合理界定政府職能是當前中國進一步深化市場化改革的關鍵
市場經濟其實質就是政府放權,把那些本屬于市場的配置資源的權力歸還給市場,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因此,要進一步深化市場化改革需要合理界定政府的職能,只有把政府職能合理界定了才有利于中國當前進一步深化市場化改革。中國當前的改革已經進入了深水區,中國經濟的增長,社會穩定都離不開進一步深化改革,就中國經濟改革而言,中國仍然應該致力于塑造真正的市場主體的努力,仍然需要界定政府的基本職能,進一步拓寬企業和市場的權力邊界,政府應該進一步退出對微觀經濟領域的干預,還權于市場,釋放市場的活力,激發企業家的創造力,讓政府回歸到公共產品提供者的地位。當前中國政府的角色定位應該是:限制“掠奪之手”,強化“無為之手”,多伸“援助之手”。在進一步深化市場經濟發展的今天,需要進行頂層設計:建立有效市場,建立法治經濟,造就有限政府,深化行政體制改革,釋放企業和市場活力,激發企業的創新力,創造各市場主體公平競爭的環境,保護產權,讓市場充分發揮作用。政府職能在下一步的改革中有兩個根本轉變:一是從與民爭利的強政府向公共利益的服務型政府轉變,建立服務政府;二是從行政干預過多的全能型政府向讓市場充分發揮作用的有限型政府轉變,建立有效的有限政府[7]。這兩個根本性轉變關系到下一步市場化改革能否取得成功。
總之,一個有活力的市場經濟必然建基于一個良好的制度環境,但形成一個良好的制度環境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可能需要不斷的試錯。在此過程中,出現問題在所難免,但決不能停止市場化改革的腳步,唯有靠進一步深化市場導向的改革和制度創新,才能使問題得到根本解決。可以斷言,中國要實現今后長期的增長和可持續發展,必須合理界定政府職能,進一步加快推進政府行政體制的改革,促進政府向有限政府和服務政府的本質歸位,進一步深化市場化改革,讓市場發揮其最好的最有效的作用,這是中國經濟今后要持續增長的根本保障和基本價值取向。
參考文獻:
[1] 汪大海.公共管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77-78.
[2] 世界發展報告[R].1997:42.
[3] [英]亞當·斯密.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M].王亞南,郭大力,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74.
[4] 李森.合理界定政府職能是深化市場化改革的關鍵[J].發展論壇,2003,(11).
[5] 喬惠波.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是正確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J].理論研究,2013,(8).
[6] 劉志銘.界定政府經濟職能 厘清政府與市場關系[N].南方日報,2013-05-27(2) .
[7] 田國強.世界變局下的中國改革與政府職能轉變[J].經濟學前沿,2012,(44).
[責任編輯 劉嬌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