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企業資本運營的目標是追求利潤最大化,本質是最大限度地實現資本增值。隨著國內外市場的進一步成熟和競爭加劇,傳統的經濟增長方式已經無法跟上企業加快發展的步伐,只有把資本運營與生產經營有機結合,使兩者相互促進、相輔相成,企業發展才能實現新的突破。簡要總結山鋼集團在發展過程中遇到的突出問題,并結合本企業實際情況、行業市場形勢以及未來發展戰略,就當前困難形勢下如何運用資本運營手段破解企業發展困局提出對策。
關鍵詞:資本運營;企業;發展困局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36-0027-02
資本運營是指以利潤最大化和資本增值為目的,以價值管理為特征,將企業的各類資本,不斷地與其他企業、部門的資本進行流動與重組,實現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和產業結構的動態重組,從而使企業以一定的資本投入取得盡可能多的收益,以達到本企業自有資本不斷增加這一最終目的的運作行為。資本運營既是企業在激烈競爭中面臨挑戰的需要,也是傳統經營模式發展的突破。通過資本運營來優化資源配置,提高資本使用效率和效益已成為企業快速發展的主要途徑。資本運營理念認為,企業資本只有流動才能增值,要求將所有可以利用及支配的資源、生產要素都看作可以經營的價值資本,用最少的資源、最小的投入獲得最大的收益。企業通過資本運營,既降低交易費用,又利用自己形成的各種優勢,在更大的范圍內支配生產要素,實現優勢互補,追求規模經濟效應和范圍經濟效應,使資源的配置更加優化高效、節約成本,提高競爭力。
一、山鋼集團概況
山鋼集團成立于2008年3月,注冊資本100億元,是由濟鋼、萊鋼和山東省冶金工業總公司所屬單位的國有產權劃轉而設立的山東省屬國有特大型鋼鐵企業。截至目前,山鋼集團所屬各級企業共有223戶,涉及40余個行業。其中,二級企業22戶,三級企業134戶,四級企業60戶,五級企業7戶。在223戶各級企業中,控股企業152戶;參股企業71戶。截至2012年末,共有職工95 351人,資產總額1 719.65億元,負債總額1 327.65億元,所有者權益392億元。2012年生產粗鋼2 300.61萬噸、鐵2 336.93萬噸、鋼材2 348.34萬噸,粗鋼產量位居全國第七位。
二、山鋼集團面臨的發展困局
(一)受國內外鋼鐵嚴峻市場形勢影響,生產經營形勢持續惡化,經濟效益嚴重下滑
當前世界三大經濟體仍處于不景氣狀態,歐債危機仍在蔓延擴大、國際市場需求不斷萎縮、全球經濟將進入一個較長時間的低迷期,國內經濟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仍然很突出,經濟增長下行壓力不斷加大,各種潛在的風險和矛盾不斷增多。國務委員王勇在2012年擔任國務院國資委主任時就曾提出央企要做好三至五年的度難關、過寒冬的準備;具體到省管企業,自2012年下半年以來,省管企業盈利能力持續下降,負債比重不斷增加,主要表現在“營業收入增加但利潤下滑、負債增速快于資產增速、成本費用增速高于營業收入、財務費用加大資金壓力上升等幾個方面;就整個鋼鐵行業來看,當前鋼鐵產能嚴重過剩,消費需求不足,據中鋼協預測,2013年度國內粗鋼產量將達到7.8億噸,而國內粗鋼消費總量僅6億噸左右。鋼鐵行業進入了一個漫長的艱難時期。受宏觀經濟形勢和行業發展階段性特點的雙重影響,山鋼集團生產經營困難,2012年實現營業收入1 166.82億元,利潤總額-35.76億元,凈利潤-46.49億元。
(二)企業資本運營工作相對薄弱,嚴重依賴鋼鐵主業的傳統生產經營模式仍未改變,企業發展阻力重重
山鋼集團是由山東省政府主導,在對傳統大型鋼鐵企業以及相關產業整合重組的基礎上成立的。由于成立時間較短、管理幅度大、管理層級多,加上被整合企業的產品結構、企業文化、地域特點等不盡相同,山鋼集團成立至今,一直處于強化集團層面統一管控、理順產權管理關系、整合重組內部產業結構的過程中,各項工作進展較為緩慢,阻礙企業發展的內部管理體制、機制等諸多問題一直未能有效解決,企業協同效應也難以有效發揮。主要表現在:一是企業發展戰略和管控思路不清晰,母子公司管理關系較難理順。集團公司層面目前只有規劃、資本運營、財務核算等業務基本實現統管,其他業務至今沒有統管;二是產業板塊的發展定位也不明確,在當前鋼鐵主業不景氣的情況下,發展非鋼產業至關重要,但缺少集團層面的統籌規劃,各子企業各自為戰,難以形成有效資源的統一整合和發展;三是延續了傳統鋼鐵企業只重視生產經營,不重視運用資本運營手段優化配置資源、反哺生產經營的重要作用,資本運營人才嚴重缺乏。
三、破解企業發展困局的對策
綜上,面對以上企業發展難題,筆者認為要切實解決企業面臨的生存發展問題,根本上要從改革創新企業體制和機制入手,以市場為導向,以客戶為中心,轉變思路,企業發展要由“注重生產經營”向“資本運營與生產經營并重”觀念轉變,以生產經營為基礎,以資本運營促發展,形成與國際接軌的經營理念和運行機制。通過規范股權投資、調整產業結構、推進資本證券化、加強產權管理等靈活多樣的資本運營方式,深化改革重組力度,盤活存量資本,帶動增量資本,提高資本運作的效率和資產證券化水平,實現國有資本的保值增值。具體措施如下:
(一)創新工作思路,加快推進集團公司產業整合重組,調整產業及資本結構,優化產業布局
1.圍繞突出主業、優化產業鏈、消滅虧損源、提高經濟效益的總體目標,扎實推進集團公司產業整合工作。清理企業內部低效、無效、虧損資產和沒有競爭力的產業。按照精簡管理層級、壓縮產權鏈、有效配置資源、實現產業合理布局的產業整合思路,充分研究,創新思維,切實解決好產業整合過程中遇到的復雜問題,積極推進所屬相關企業攻堅克難、加快實施產業整合工作。為集團公司減負擔、甩包袱,促進有關企業脫胎換骨,獲得新生。
2.立足非鋼產業現狀及發展前景,研究制定一系列戰略性產業板塊調整重組方案。有效盤活集團公司存量資產,優化配置各項資源,做大做強非鋼產業。在對所屬企業的資產狀況、盈利水平、行業特點等各方面進行綜合分析和細致研究的基礎上,探索制定鐵礦資源、房地產、耐火材料等非鋼產業整合方案。并以市場為導向,在集團40多個行業中進一步探索和挖掘盈利點,利用集團公司現有平臺或者設立新的平臺,通過資產重組、產業整合等資本運作方式,培育2~3個新興戰略產業。
(二)進一步加強產權管理工作,夯實產權管理基礎,理順集團產權關系,探索產權管理新方法、新思路,切實實現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
要緊緊圍繞省國資委對省管企業產權管理工作提出的新要求,著力在集團產權管理體系建設、產權管理基礎工作、產權管理信息系統應用等方面開展具體工作:一是適時制定下發“一拖六”產權管理制度,實現集團公司產權管理的制度化和規范化。同時,不斷完善內控體系,有效防范和控制產權管理各個環節的風險,積極探索構建以產權為主線的資本運營、輔助決策和風險防控三個平臺;二是充分利用產權交易市場盤活低效率資產和閑置資產的功能,推進對邊緣產業的退出,在進場交易過程中充分發揮市場“發現買主、發現價格”功能,有效推動企業產權、資產的有序流轉,實現國有資產的增值;三是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進一步提升產權管理信息化應用水平,依托國資監管系統建立健全對所屬各級企業國有產權動態監控機制,及時跟蹤所屬各級企業產權變動情況,掌握國有資產存量的分布和價值總量的增減變化情況,為調整產業結構、國有資本再投資及國有產權交易提供完整、準確的信息資料,為集團產業布局調整優化、所屬各級企業清理整合等工作奠定堅實基礎。
(三)細致論證,進一步加強投資管理,規范投資行為
嚴格按照省國資委新出臺的《省管企業投資管理暫行辦法》和集團公司對外投資管理辦法等有關規定,以市場為導向,以實現預期收益為根本目標,對所屬企業的投資項目進行嚴格審核和管理,緊緊圍繞集團公司發展戰略和投資預期收益,結合當前經濟形勢,在集團公司資金有限的情況,有所為有所不為,努力實現集團公司資金的最優化配置。
(四)加強資本市場研究,探索后續資本運作事宜,加快推進資產證券化步伐,增強二級市場融資能力
1.扶持優質企業首發上市。重點推動盈利能力強、發展前景好的所屬企業進行股份制改造,實現首發上市。對暫不具備整體上市條件的,選擇部分企業先將其同類資產整合后進行股份制改制上市。對創新能力強、科技含量高、發展前景好的權屬中小企業,重點加強規劃和培育,力爭實現在中小板、創業板上市融資。
2.探索企業中具有上下游產業關系、產業關聯度高的優質資產或企業股權,通過定向增發、現金收購等方式注入上市公司,使上市公司成為集團公司資產聚集和主營業務發展的主要載體。對經營困難、連續虧損的股份公司,要加大重組整合力度,探索通過資產置換、股權轉讓、定向增發等方式改善資本結構,提高盈利水平,增強其持續發展能力。
3.統籌資金配置,多渠道、多方式籌措落實“十二五”規劃及未來發展的資金需求。一方面加強對集團公司存量資產的研究分析,進一步探索存量資產進行資本運作的空間,扎實推進有條件的所屬企業實施公司制改造、上市、資產重組等工作;另一方面對集團公司目前的融資能力、融資方式進行認真梳理和分析,在對資本市場融資、項目融資、社會融資、資產融資、股權信托等方面進行深入研究的基礎上,編制集團公司融資方案,研究不同融資平臺、融資方式等結果影響,分析如何利用資本市場進行資本融通,努力解決集團公司的后續資金需求問題。
參考文獻:
[1] 孫怡.中小企業資本運營及對策[J].現代經濟信息,2010,(7).
[2] 程呈,劉霞玲.中小企業資本運營與核心能力培育[J].集團經濟研究,2005,(7):45-46.
[3] 山東省國資委關于“十二五”期間推進省管企業資本證券化工作的指導意見[Z].魯國資收益[2013]1號.
[責任編輯 劉嬌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