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農業一直是關乎國計名生的大問題,農業產業化已變成現代農業的發展趨勢,由于西藏特殊的地理環境和自然條件使得發展西藏地區的生態農業產業化變得十分有意義。對此進行深入分析,立足于西藏生態農業產業化的發展現狀,找出所存在的問題,并針對所存在的問題提出相關對策。
關鍵詞:西藏;生態農業;農業產業化;對策
中圖分類號:F3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36-0039-02
十八大提出的新四化包括有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現代化程度的高低對中國經濟的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農業產業化是中國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重要途徑,而隨著日益增長的食品安全糾紛,人們對無公害的綠色產品需求大大增加,對西藏而言,加快生態農業產業化速度,對西藏經濟的發展有著十分重大的意義。
一、“生態農業”與“生態農業產業化”概念
“生態農業”一詞最初是由美國土壤學家W.Albreche于1970年提出的。1981年,英國學家M.Worthington將其定義為“性態上能自我維持、低輸入,經濟上有生命力,在環境、倫理和審判方面可接受的小型農業。”這種農業強調的是農業生態系統的整體功能,重視的是農業發展與環境保護相協調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生態農業產業化是生態農業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一種生態經濟優化的農業產業化體系,它是在生態農業規模小、技術支持系統效率低、社會化服務體系比較弱等問題出現時,導致生態農業功能逐漸減弱的背景下提出的高效經營模式。
二、西藏發展生態農業產業化的優勢分析
1.豐富的自然資源,使西藏的生態農業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西藏擁有極其廣闊的天然草場,是中國五大牧區之一,在西藏1.2億公頃的土地中,近70%為草原地帶(約0.8億公頃),其中適合放牧的草場合計占到天然草場面積的66.7%左右。廣袤的草場資源為西藏的畜牧業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此外,西藏的耕地總量不多,但是人均相對量不少。2011年末全自治區實有耕地面積231.57千公頃,其中旱地230.44千公頃,水田1.13千公頃,至2011年末,西藏總人口為303.3萬人,其中農村人口為234.42萬人,按農村人口計算,人均耕地面積為1.48畝,大于全國人均耕地面積1.35畝,但是西藏耕地土壤的實際利用率很低,可見西藏地區仍有提高生產力的潛力。西藏地區有著極其豐富的地表水資源,它主要包括河流和湖泊。在西藏眾多的河流中,流域面積大于10 000萬平方千米的有20余條,大于2 000平方千米的有100條以上。雖然西藏水資源豐富,但是利用較為困難,一是水力資源好的地區,交通條件不方便,開發難度大;二是許多河流和湖泊為季節性河流,水流的補給靠冰山的融化和降水,由此決定了水流量的不均衡和不確定性。此外,西藏地區還有豐富多樣的生物資源,據統計,在西藏遼闊額土地上,有哺乳動物142種,鳥類488種,爬行類5為5種,兩棲類45種,魚類68種,昆蟲類2 305種。這些無疑為發展西藏的特色農業提供了豐富多樣的后備資源,使西藏地區具有巨大的生態農業的發展潛力。
2.西藏地區特色農業產業展現優勢,為生態農業產業化提供了良好條件。西藏始終堅持“優勢區域、優勢資源、優勢產業、優勢發展”的思路,集中資金、技術,其中在“十五”期間和“十一五”期間分別實施了173項和383項農牧業產業開發項目,重點支持優質青稞、牦牛、白絨山羊、藏豬、藏雞、藏藥材等有特色、有市場的生產基地建設。到2010年,新增特色農牧業生產基地250多個,形成了7個特色產業帶,比如西藏藏緣青稞酒業有限公司,該公司成立于2004年1月,以“公司+基地+農戶”產業模式運營,擁有青稞原料基地2萬畝,8 000噸青稞酒窖池流水線一條,年轉化青稞6 000噸,促進了產業結構調整,有效地促進了西藏特色產業的發展現已有藏緣牌傳統青稞酒、藏窖坊系列青稞白酒、蟲草青稞酒、藏紅花青稞酒、青稞精糧等系列產品。
3.西部大開發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為西藏生態農業產業化提供政策性支持。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農業已由賣方市場變為買方市場,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由數量保障提升到了需求的多樣性和多層次性上。西部大開發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是中央為促進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社會進步而采取的戰略措施,為西藏地區生態農業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時也為生態農業產業化的道路實施提供了強有力的政策性支持。西藏地區應貫徹中央關于西部大開發和可持續發展理論的政策措施,采取一切積極措施促進經濟發展,走生態農業產業化之路。
三、西藏地區生態農業產業化的現狀
1.西藏生態農業品牌不斷發展壯大。目前,西藏通過有機食品認證的企業有1家,即西藏圣鹿科技農業股份有限公司,獲證產品達12個。通過綠色食品認證的企業共有4家,分別是西藏圣鹿科技農業股份有限公司、西藏圣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西藏山南雅拉香布實業有限責任公司、西藏山南雅礱綠色畜禽有限責任公司,獲證產品達23個。
2.龍頭企業不斷壯大,輻射帶動能力逐漸顯現。多年來,西藏各級政府不斷完善政策措施,切實加強指導服務,做大做強龍頭企業。截至2012年,全區共有農牧業龍頭企業76家,龍頭企業中,13家為自治區級(其中6家為國家級),63家為地區級龍頭企業,其中西藏地區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已達24家,在形成“企業+基地+農戶”的模式上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3.農牧業科技進一步推廣,增產增效作用明顯。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發展生態農業同樣也離不開科技。“十一五”期間,全區加大對農牧民的培訓,建立健全了人才培養體系,促進了農牧業先進技術和經營管理理念在農牧區的廣泛推廣。同時,不斷加大農牧業生態示范園區與弄祖巫良種繁育基地的建設,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四、西藏地區生態農業產業化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1.農業科技水平低影響了西藏地區生態農業產業化。和常規的農業產業化相比,生態農業不僅要注重經濟效益而且還要注重生態效益,要在生產過程中進行環境污染的控制、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這就對工藝和生產技術提出了較高的要求,西藏由于其特殊的地理,自然環境以及其特殊的經濟背景使得農業科技水平偏低,實現生態農業的產業化相對困難。
2.勞動力綜合素質普遍偏低以及人才的缺乏影響了西藏地區生態農業產業化。實現生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前提是人口總量能夠得到有效控制,且文化素質不斷提高。現階段來看,西藏地區教育水平普遍偏低,農牧民科技文化素質遠遠滿足不了生態農業發展的需要,這已成為制約西藏農業經濟發展的主要“瓶頸”。
3.生態農業產業發展資金、技術等要素投入不足影響了西藏地區生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發展壯大,以及農產品基地的建設都需要大量的資金做支撐,近年來,西藏為加快農業產業化的步伐,對農牧業產業化經營的資金的投入力度不斷增加,對科技的投入力度也在不斷加大,但是由于西藏地方財政有限,可用資金很少,難以支持農業產業化經營力,而依靠金融貸款的財政資金來源因為金融機構潛在的內部風險以及誠信體系建設的缺失,使得金融對西藏生態農業及產業化經營的支持顯得力不從心。
五、西藏生態農業產業化發展中的建議
1.依托資源優勢,建立生態農業生產基地。生產基地的建設是生態農業產業化的基礎,也是西藏農業經濟發展的生力軍。首先,鼓勵龍頭企業和專業大戶等經營主體選擇有生產優勢的區域進行集中連片的開發。其次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發展具有區域特色和較強市場競爭力的優勢產業,比如加大牛羊肉、乳制品等加工基地的建設,建設藏東南天然有機食品培育基地及產品加工基地等。第三,因地制宜,根據不同地區的產業優勢逐漸培育集中養加、產供銷、貿工農為一體的高原生態種養基地。
2.提高組織化程度。由于西藏農牧民的進行生產的規模小、技術水平不高,產品單一,很難滿足市場的需求。在下一步工作中,我們要在農戶之間建立合作組織,并且加強合作組織(包括中介組織)同政府各部門的協作。政府可以采取會議、廣播、電視、專欄等形式,大力宣傳合作組織,鼓勵同行業協會聯合經營,增強農民的市場談判能力,提高農戶的抗御風險能力。
3.政府要為生態農業產業化保駕護航。西藏目前生態農業產業化的水平還仍處于起步階段,政府的扶持顯得十分重要,生態農業產業化是一項復雜的生態工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應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為西藏生態農業產業化的健康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條件。在資金方面,政府應該利用貸款利率優惠政策和依靠各兄弟省市的扶持來發展龍頭企業,并且不斷鼓勵各大企業和個體農戶參與進來,形成以政府、企業、農戶和信貸投入為主體的多元化生態農業投入機制。
4.借鑒其他地區生態農業產業化過程中的經驗。在生態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過程中,有很多成功的范例,例如南平市的肉雞產業,它的發展主要就是依托光澤縣圣農集團公司,使種養加工形成共生互補的產業鏈,有效地帶動了肉雞產業的發展,并且促進了當地及周邊地區農民的增產增收。同樣,在西藏,牦牛、白絨山羊、藏雞等的生產加工也可以效仿此類做法,不僅可以實現資源的循環利用,提高勞動生產率,還可以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李莉.西部地區生態農業產業化的優劣勢分析[J].商業時代,2008,(22).
[2] 謝澤力.云南生態農業產業化發展研究[J].德宏師范學報,2008,(2):105-108.
[3] 明珍.淺析西藏農業產業化經營[J].西藏黨校,1999,(5):54-56.
[4] 雷振啟.中國財政支農存在的問題和對策建議[J].消費導刊,2008,(9):77-79.
[5] 李新年.加快推進西藏農牧業產業化促進農牧業可持續發展[J].西藏農業科技,2002,(3):4-6.
[6] 吳婕.西部生態農業產業化發展研究[D].蘭州:蘭州大學,2006.
[7] 吳文良.區域生態農業產業化發展與“三生共贏”[J].三生共贏論壇·2009北京會議會議材料,2009,(12):153-162.
[8] 安玉琴.西藏生態農業產業化經營中的突出問題與對策探討[J].西藏大學學報,2011,(4):32-37.
[9] 狄方耀.西藏經濟學導論[M].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2010.
[責任編輯 劉嬌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