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育教學質量是一個學校生存和發展的前提,也是一個學校工作的中心。在教育教學實踐中,要不斷改變教育觀念,加強主體性教育,增強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出高科技時代需要的人才。
關鍵詞:教育觀念;素質教育;主體性教育;高職院校;教師
中圖分類號:F2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36-0063-02
教育教學質量是一個學校生存和發展的前提,也是一個學校工作的中心。李嵐清同志曾經指出:“教學的重點應當是在掌握必要文化的同時,教會學生獲取新知識的方法和能力,使學生能夠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方法,不斷補充新知識、解決新問題,從而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可以說,加強思想道德教育從而使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則是素質教育的靈魂;培養學生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從而使學生具有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則是素質教育的核心,所以作為職業教育教師一定要教會學生獲取新知識的方法和能力。
一、教育觀念要改變
作為一種新的教育觀念或者說新的教學思想,“素質教育”出現在當代并非是偶然的。在一定程度上,“素質教育”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對學校教育提出的一種更高的要求。
素質教育作為一種新的教育思想,它對傳統教育的變革不僅僅旨在教育形式上,它勢必會引起包括教育目的、教育方針、教育內容、教育途徑在內的全方位的變革。在當前,素質教育思想的興起,教育觀念必須改變。
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在職業教育中,對學生來說,知識的全面掌握與能力的充分發展是必須強調的。但是,不能只是強調掌握科學知識,不能只是重視發展認識能力。在觀念上,不能只解決人與自然的關系。職業教育必須在提高人的認識能力以及掌握相應的科學知識的同時,還應高度重視學生對社會的了解,重視培養個體對社會的適應能力,使學生具有現代人所應具備的基本素質,從而適應社會的需要。
2.在職業教育中,個體素質的形成,不是靠單純的的認識活動就能夠實現的。從心理學角度來看,人的心理活動是認識活動與情感活動的統一體,只有同時調動這兩種心理活動才能達到最佳的教育效果。傳統的教育以個體認識能力的提高為主要目的,因此,在教育觀念上必然地只關注學生的認識活動過程,有意無意地忽視了學生異常豐富且充滿活力的情感世界,從而在不同程度上影響著學生全面而生動活潑的健康成長。
3.在職業教育中,學生的主體性問題應該真正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提倡素質教育,其本質在于形成學生內在地與整個社會生活相適應的素質,這些素質既包括認識能力也包括情感體驗能力,既包括做事能力也包括休閑能力。總之,學生的主體性是通過學生的內在素質的養成來實現的,而學生內在素質包括了遠比我們目前所認識到的要多的內容。素質教育需要一種新的教學理論,而這種理論,應該真正地體現學生在教育過程中應有的主體性以及這種主體性的形成和發展過程。
二、主體性教育的過程
從教育過程來理解主體性教育,其含義包括教師教的主體性和學生學的主體性兩個方面,即我們習慣上講的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作用。
1.從對教師的教學要求來看,教師要做到“樂教、善教、優教”。教師的主導作用的發揮,應體現在教學活動的各個環節之中。具體有:(1)全面了解全體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方法、能力、態度、個性特點及家庭情況等。(2)設計教學:根據學情與教學要求來制訂教學計劃和教學方案。(3)教學激勵:通過有效手段和途徑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動力。(4)教學介入:介入學生的學習過程,對學生施加影響,以引起學生的思想、情感、態度、能力及行為活動等方面的發展。這也是教學實施的過程。(5)教學評價:對學校活動的準備、效果進行評價,以改進教學活動,提高教學質量。
2.從對學生學習的要求進步來看,要求學生在學習中做到“樂學、善學、優學”,成為學習的真正主人。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能力性應體現在學習的各個環節、各種形式、各方面的內容之中,具體包括:(1)了解自己及學習要求,即有自知之明。(2)制訂學習計劃和學習方法,即有自覺性。(3)自我激勵:即有學習積極性。(4)主動參與教學活動,即有自主性,在課堂學習中能主動理解、思考、操作、質疑、接受等。(5)檢查總結自己的學習,即有自控性,通過對作業、練習、復習、考試、小結有意識調整自己的學習態度、策略、方法、內容,以提高學習效率。這個過程是學生主動式的學習模式。
三、以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為核心,建立主體式教學模式,這是主體性教育實施的關鍵
學生的整體素質的發展和健康人格的形成,是在活動中的實現。而課堂教學是影響學生活動尤其是學習活動最重要的情景因素。因此,優化課堂教學的主導作用,激發學生學習的主體性的教學模式,是最為關鍵的問題。具體要求有:
1.要求教師樹立科學的教育觀指導教育實踐。教學過程中既要遵循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又要遵循知識的邏輯序列,要把學生當成能動的人來啟發、引導,把學生當成平等的人來尊重。
2.要求教師把教學活動從單純的認識活動導向全面的心理活動,使教學活動成為師生認識、情感、意向及自我認識的綜合活動過程,尤其要重視自我意識的調控作用。
3.把教學活動從“教師中心、教材中心”轉向“學生中心”。讓教師、教材、教學環境為學生的學習服務,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從過去側重教法的研究轉向重視學生學習的探討與指導。
4.加強師生溝通,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以親密、融洽為紐帶的良好師生關系,既是主體性教學活動的條件,也是其活動過程的結果。確立尊師愛生的師生關系,改變沉悶、呆板、嚴肅的課堂教學氣氛,創造積極、輕松、活潑、高效的教學心理環境,調動教師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5.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教師的教學水平是決定課堂教學效率高低的關鍵因素。教學目標要靠教師實現,教學過程要靠教師來組織和掌握。為了提高教師的教學工作水平做好以下工作:第一,狠抓教師的師德建設,使教師樹立對教育的事業心,對學生的愛心,對工作的責任心。只要具備這三“心”,才能自覺地安心本職工作,潛心鉆研業務,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第二,努力提高教師的業務素質。為教師的業務學習和進修創造條件,用科學的教育理論、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來武裝教師,引導教師理論聯系實際,不斷改善和完善教學過程。作為職業教育的教師,不僅要研究教育教學理論,而且要加強專業知識的學習和更新,適應新形勢下對專業知識的要求。
6.積極開展教研、科研活動。要改變以前課堂效率低下的局面,就必須大興科研之風,刻苦地學習先進的教育理論及教學經驗,并以此為指導,開展科學研究和科學實驗。這是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師業務水平的根本途徑。
7.合理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投影、錄像、錄音、電腦等電教媒體,具有直觀、形象的特點,它們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使學生用較短的時間獲得清晰準確的認識,既豐富了教學內容,又縮短了教學時間。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把抽象、復雜的教學內容具體化、條理化,增強形象性、生動性,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記憶、理解和掌握。外國心理學專家研究表明,人們從語言方式獲得的知識能記憶15%,從視覺方式獲得的知識能記憶25%,而同時運用聽覺和視覺可接受知識的65%。因此,合理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對豐富教學課堂內容,加大課堂密度,增強課堂教學效果,提高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有重要作用。
當今時代,社會經濟高速發展,國際競爭日益激烈,21世紀是高科技時代,綜合國力的競爭實際上是人才的競爭,人才的競爭取決于教育。作為職業教育,培養適應新形勢下的勞動者更是責無旁貸。在教育教學實踐中,要不斷改變教育觀念,增強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出高科技時代需要的人才,使中國經濟得到更加迅猛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盧紅學.論高等職業教育的辦學理念和人才理念[J].職業技術教育,2004,(25).
[2] 楊念,等.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特色論[M].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3] 郭開龍,韓立萍.高等職業教育理念之我見西部大開發[J].教育論壇,2011,(4).
[責任編輯 陳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