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探討商業方法專利的內涵以及對中國銀行業發展的重要意義,以詳盡的數據為基礎,分析當前中國銀行業商業方法專利細分情況,從戰略發展角度指出中國商業銀行應加大以商業方法為代表的知識產權保護力度,提高核心競爭力。
關鍵詞:商業方法專利;金融創新;中國銀行業
中圖分類號:F83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36-0122-03
引言
“商業方法專利”(BMP:Business Method Patent),從字面上可以理解為對商業方法授予的專利權,是指將商業活動的一般經營、管理規則與信息網絡技術、計算機軟、硬件相結合申請的專利。中國國家知識產權局所編寫的《商業方法相關發明專利申請的審查規則(試行)》中將商業方法專利定義為:商業方法發明專利申請是指以利用計算機和網絡技術完成商業方法為主題的發明專利申請。筆者認為,可專利化的商業方法包含以下幾個方面的含義:首先,“商業方法”主要存在于商業領域,與貿易活動有關,而不是一種裝置;其次,該方法的實施方式必須是與計算機軟硬件有關,即“技術性”是商業方法可專利化的先決條件;再次,作為專利的商業方法應該滿足新穎性、創造性和實用性,這些是獲得專利權的必備要素。
計算機和網絡技術在金融業的廣泛應用,使金融業尤其是銀行業正在成為商業方法專利發展最快的行業之一。當前,網絡經濟的發展為商業方法提供了豐富的土壤,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相結合的商業方法創新日益成為金融創新的主流,金融機構不斷應用IT技術,改變傳統的業務手段和程序,實現業務處理的電子化、網絡化。銀行商業方法已經涉及到了金融信息的收集與處理、金融業務的管理、金融產品與服務的銷售,以及金融創新等主要金融活動,并以無形資產的形式存在,與有形資產一起構成銀行資產。而對商業方法授予專利權,無疑將會給金融服務和金融產品創新的保護提供一個行之有效的法律途徑,可以使積極置身于創新的金融機構通過專利手段來保護自己的金融創新成果,保持和提高在所處行業的地位,維持持久的競爭優勢。
一、中國銀行業商業方法專利基本趨勢分析
(一)數量分析
本文的分析對象是中資銀行在國內申請商業方法專利的情況(數據來源為國家知識產權局:中外專利數據庫服務平臺)。本文所統計的商業方法專利申請包括《國際專利分類表(IPC)》第八版中的G06Q下的、所有向中國提出的或進入中國國家階段的專利國際申請。G06Q為專門用于作為專利的商業方法申請的小類,其內容為“專門適用于行政、商業、金融、管理、監督或預測目的的數據處理系統或方法;其他類目不包含的專門適用于行政、商業、金融、管理、監督或預測目的的處理系統或方法”。登陸“CNIPR中外專利數據庫服務平臺”,在申請(專利權)人中輸入“銀行”,并在主分類號中輸入“G06Q”,通過檢索可知截至2012年3月20日,可以查詢到292件商業方法類專利,包含273件發明專利,19件實用新型專利。38項專利由外資銀行申請。
從表1可見,隨著網絡經濟與電子銀行的迅猛發展,近幾年來各種商業方法大量涌現,有關商業方法專利的申請也在迅速增加。2004年以來,各家銀行(主要是中資銀行)商業方法專利申請量得到顯著增長。2003年以前專利申請者均為外資銀行,如1996年花旗銀行的“集成全方位服務的客戶銀行系統及開啟賬戶的系統和方法”,申請范圍涵蓋電子貨幣系統、數據管理的計算機系統和操作方法等領域。這反映了外資企業和外資金融機構對在全球范圍內實施商業方法專利戰略的重視。為推動中資銀行對科技與法律的重視,中國人民銀行先后頒布《金融系統科技成果登記辦法(暫行)》(2002)、《關于銀行業科技成果鑒定管理有關事項的通知》(2003)及《銀行科技發展獎管理辦法》(2004)。在政策環境下,中資銀行自2004年以來逐漸加大了在專利開發、管理和經營方面的投入,專利數量和質量都有了較大的提高。從申請專利總量上來看,排名在前兩位銀行分別是中國工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的98項與中國建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的80項。
(二)主要內容分析
商業方法專利屬于知識產權的一種,傳統的商業方法通常被認為是“智力活動的規則或方法”而不受專利法保護,對于信息和知識密集型的金融業尤其是銀行業而言,商業方法構成了金融活動的主要內容,它不是純粹的商業方法,而是一個系統工程,是商業思想、商業運行模式、計算機軟硬件的集合體。通過檢索可知,最近幾年中國商業銀行申請商業方法專利從內容而言,主要集中在銀行的“軟件”上,大多結合了現代網絡技術、電子技術,如電子貨幣、電子支付技術、數字簽名技術、客戶遠程訪問控制技術、金融交易數據管理技術等,這些“軟件”基礎設施技術使現代銀行業具備了網絡化、智能化、高效等特征。
(三)授權情況分析
從授權數量上來看,商業方法類專利的授權存在較大難度,在292件商業方法類專利中,有30項被授權,31項被駁回,其他處于在審狀態,獲得專利權的比例僅為10%。根據中國專利法實施細則第2條第1款的規定,只有當請求保護的發明是對產品、方法或者其改進所提出的新的技術方案時,才屬于可授予專利權的客體,或者說才具備可專利性。因此,商業方法類專利只有滿足解決技術問題、采用技術手段、達到技術效果的技術三要素,方可獲得授權。與計算機和網絡技術沒有任何關聯的單純商業方法或利用常規手段實現的商業方法,屬于智力活動的規則和方法,不構成技術方案,或方法中所涉及的技術問題客觀上已經解決,均不能成為可授予專利權的客體。
二、銀行業商業方法專利細分分析
(一)電子支付技術
隨著信息科技進步所帶來的電子渠道發展和人們消費習慣的變化,新興支付模式大量涌現,進入人們的經濟生活,并將帶動整個金融服務業發生巨大變革。在這一大環境下,中國商業銀行日益重視銀行卡與支付技術,支付業務模式由以網點為主導的零售方式逐步向統一的多渠道整合方式轉變,網絡金融、移動金融服務的地位快速提升。典型的商業方法專利有中國工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的“一種基于手機銀行的手機繳費方法及系統”(申請號:CN200710117652.3)、中國民生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的“銀行支付系統、支付方法及自助終端”(申請號:CN200910092901.7)、中國農業銀行的“自助金融交易系統和方法”(授權公告號:CN101025843B)等,這些專利的申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近幾年來中國商業銀行金融技術創新的發展方向,即更加注重新型支付終端與支付工具的開發與應用,注重服務渠道的整合以求達到聯網通用的效果,為客戶提供便捷的金融服務,提升核心競爭力,提高現代金融服務水平。
(二)信息安全技術
由于計算機與網絡技術的引入,新型的服務模式伴隨著一系列的風險,如客戶身份被盜用、客戶信息泄露、應用系統漏洞和信息基礎設施出現故障等技術風險,如何有效防范各類風險成為保障金融服務系統穩定運行的關鍵。在大力推進金融技術創新的同時,商業銀行也更加重視技術安全管理體系的建設,這一點在商業方法專利申請的數量上有所體現。在檢索到的292項商業方法專利中,有53項與安全技術相關,52項為中資銀行所申請,僅1項為外資銀行申請,其中7項獲得授權。專利數量從2004年開始,基本呈增多趨勢。其中典型的專利項如,中信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的“一種輔助實現USB Key安全性的裝置”(申請號:CN200920222765.4)、中國民生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的“通過指紋進行身份認證的銀行綜合業務系統及認證方法”(申請號:CN200410070026.X)、北京農村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的“一種個人網上銀行多證書系統”(申請號:CN200920170042.4)等,均已獲得授權。安全技術主要集中在資金交易的身份認證技術、網絡傳輸加密,以及涉及到客戶身份信息與資金信息的敏感數據保護等領域。
通過檢索得知,盡管商業銀行在信息安全技術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但是一些基礎技術核心專利掌握在國內外高新技術企業、高校或科研機構手中,如身份認證技術、芯片安全技術等。典型的是中興通訊股份有限公司已申請了92項商業方法專利,內容覆蓋手機安全、支付、物聯網的設置、RFID標簽的分發、訪問、通信等硬件終端的管理、使用和配置等方面。在這方面,商業銀行要注重與個人、高新技術企業、高校及科研機構的技術合作,在已有的技術基礎上研發出新的、與業務發展相適應的安全防范策略。
(三)數據分析及風險管理技術
風險管理是商業銀行正常運行的常規工作,商業銀行的價值和收益直接體現在對自身的風險管理能力上。尤其是隨著業務創新的不斷深入,商業銀行在經營過程中遇到的風險趨于多樣化,防范的困難日益加大,風險管理將貫穿業務創新的全過程。在新巴塞爾協議框架下,風險的內容涵蓋了信用風險、市場風險與操作風險,相應地,風險控制技術包含信用風險管理、市場風險管理與操作風險管理等,其主要特點在于,利用工程化的思維和數學建模技術,在傳統信用風險度量的基礎上提出一系列風險計量模型,風險分析方法從定性轉變為定量。
在風險管理工具與技術方面,中國商業銀行起步較晚,現階段,中國商業銀行應學習國外先進技術,構建科學的風險量化框架以及先進的量化模型,根據銀行自身實際,以歷史數據庫為基礎對模型的形式與參數進行改造,構造適用于國情和行情的模型體系,逐步實現風險管理模式由以往的靜態、滯后控制向動態、實時管理的重大轉變。其中典型的商業方法專利包含:中國工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的“一種對信用風險進行評估的系統”(申請號:CN201120015050.9,公開號:CN202075785U)、“一種進行利率風險監控的久期數據計量系統”(申請號:CN201020160847.3,公開號:CN201607771U)、“一種實現操作風險監控的多表查找方法”(申請號:CN200710119837.8、公開號:CN101093511)、“一種銀行委托資產風險實時監控系統”(申請號:CN201020169052.9,公開號:CN201732398U),中國建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的“一種授信業務風險監測系統及其方法”(申請號:CN201010272295.X)等。
三、中國商業銀行商業方法戰略分析
(一)戰略制定
科學技術發展極其迅速,市場競爭異常激烈,對于國內商業銀行而言,應密切監控、收集當今銀行業金融創新最新發展及變化趨勢,以商業方法的開發、引入、滲透為核心,在分析預測的基礎上,結合本行的總體戰略,制定出商業方法保護乃至知識產權保護的長遠發展戰略,使商業銀行的研發與創新工作有的放矢,創造出在技術上擁有自主產權、領先于對手的產品,形成并保護自己的競爭優勢,提升核心競爭力。
(二)戰略實施
1.加強技術創新,突出產品的技術解決方案。“技術性”是判斷商業方法專利能否獲得授權的先決條件。專利所保護的是一種技術方案或者技術構思,具體而言,它必須是屬于技術領域,具有技術性質,能夠解決某個技術問題,并且必須具有技術特征。中國商業銀行應當從戰略的角度,加大資金投入、加強和高校、科研單位的技術合作,努力提高專利的技術含量。特別是大型國有商業銀行,應當整合硬件資源和人力資源,使散落在各分支機構的技術力量形成合力。在技術開發上,要保持傳統專利品種上的既有優勢,大力開發核心金融產品專利,著重加強對電子貨幣、網絡支付、移動支付、銀行卡、風險管理等技術領域商業方法專利的研究,并在立足于現有技術的基礎之上,探索新的創新模式。
2.加強專利檢索,減少侵權風險。專利往往代表了最先進的技術以及研發動向,銀行最容易發生專利侵權責任的地方在于創新產品和創新技術,如果在新產品或新技術上線之后才發現有人提出專利訴求,則銀行或支付大量的專利費用,或更新原始的技術方案,損失較大。對中國商業銀行而言,商業方法專利保護方面要有合理的工作制度與流程,申請何種專利要根據金融產品的技術含量、市場價值因素來確定,根據自身的條件和金融服務業的行情來確定申請時機。因此,在創新項目立項之前,一定要進行詳細的調研,對可能涉及到的已有專利技術、行業解決方案進行檢索、數據的收集與分析,一方面可以及時地掌握國內外主要競爭對手的情況,發現并消除潛在的侵權隱患;另一方面可以了解最新的行業技術動向,指導研發。
3.加強境外的專利保護。由于專利保護的地域性,中國專利申請僅在中國內地范圍內有效,中資銀行的中國專利只能對其他機構在中國開展業務有一定的限制作用,對其他國家不產生效力。就國際競爭力的影響而言,國內中資銀行想進入國際市場,拓展國際業務,如果在相關國家遭遇和涉及到外國銀行所擁有專利權的相關金融產品,同樣也會處于上述尷尬境地:要么不得使用,要么支付高額的專利許可使用費。這無疑也會增加中資銀行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大大削弱中資銀行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因此,對于本行或其他銀行可能在境外使用的專利技術,應在國外提出申請,使專利保護的地域范圍更加完善。這樣,一方面可以擴大專利保護的地域范圍,另一方面一旦外資銀行提出專利訴訟,中資銀行也可基于其國外專利提出反訴或達成專利交叉許可,從而減小損失的發生。
4.大力開發人力資源。商業方法的創新、商業方法專利的管理、商業方法專利的實施和商業方法保護都需要相應的人才。因此,商業銀行在建立專門知識產權機構的同時,應制定知識產權人才培養計劃,加速培養出一批既懂銀行業務知識又懂金融知識產權保護的高素質人才。要借鑒外資銀行的經驗,構建完善、合理的激勵機制,增強金融創新的研發能力,如制定一套鼓勵員工創新的激勵機制,明確銀行和開發者關于智力成果的歸屬和利益分配方案,從而調動員工的積極性。
5.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識產權。未來中國銀行市場競爭會日益激烈,應在完善知識產權保護機制的同時,要積極推進知識產權的商業化,開發擁有自主專利權、技術含量高、市場前景好的知識產權項目,鼓勵科技和業務創新人員研究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及其產品,提高技術創新水平。通過知識產權產業化和商品化,帶動知識經濟的發展,從而獲得巨大利益,提高商業銀行核心競爭能力。
(三)戰略評估
中國商業銀行商業方法保護戰略必須具有有效性。商業銀行知識產權管理部門必須掌握行業內、外部科技、法律、金融創新的動態信息,將商業方法保護戰略納入其目標管理體系,定期地進行有效性評估,對戰略不合適的部分及時做出調整。評估策略可以考察商業銀行在戰略實施以來的經營成果,包括權益報酬率、市場占有率等指標,并比照同時期內整個行業發展情況,判斷戰略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 李良,陳曉紅.外資銀行的新“圈地運動”——金融產品的專利壁壘[J].中國城市金融,2004,(3).
[2] 彭夯.從“花旗專利”談銀行“商業方法”保護[J].中國市場,2003,(2).
[3] 張平.論商業方法軟件專利保護的創造性標準——美、日、歐三方專利審查之比較[J].知識產權,2003,(1).
[4] 邱洪華,唐春.美日銀行業商業方法專利比較研究及其啟示[J].情報雜志,2008,(11).
[5] 余翔,邱洪華.中國銀行業商業方法創新的專利保護[J].金融論壇,2007,(12).
[責任編輯 陳鳳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