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簡要介紹財務公司定義、功能定位之基礎上,重點探討當前中國企業集團財務公司經營管理過程中必須認真處理的集團利益與自身利益、提高經營效率與增加委托代理成本等幾個重要關系,以期推進中國企業集團財務公司健康發展。
關鍵詞:財務公司;非銀行金融機構;關系
中圖分類號:F275.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36-0153-02
1716年在法國創設的通用銀行,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的財務公司。此后,隨著市場經濟和現代金融的發展,財務公司逐步成長為一種普遍的金融組織形式。1987年,中國第一家企業集團財務公司—東風汽車集團財務公司成立,開啟了企業集團自辦金融、探索產融結合道路的先河。二十多年來,財務公司先后經歷了初期、快速和規范等三個成長階段,在實現企業集團的內部資金集中管理、增強集團融資能力、保證全面預算管理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同時,財務公司由于天然具有混業型非銀行金融機構的優勢,具有開展銷售融資、商業信貸、金融租賃、投資金融機構、理財顧問等業務的功能,還起到在拓展集團業務、促進集團經營的、服務集團創新等重要作用。
一、財務公司的定義及功能定位
在西方,財務公司最初因生產企業向市場消費者提供購買消費品的融資服務而產生。由于各國金融制度不同以及對財務公司的重視程度不同,國際上關于財務公司的定義還不統一,甚至類似機構的英文名稱也不相同,如Finance Company、Finance Service等。美國聯邦儲備銀行把財務公司定義為“任何一個公司(不包括銀行、信用聯合體、儲蓄和貸款協會以及共同儲蓄銀行),如果其資產所占比重最大的部分由以下一種或者多種類型的應收賬款組成,如銷售財務應收款、家庭或個人的私人現金貸款、中短期商業信用、房地產二次抵押貸款等,則該公司就成為財務公司”。德國把銀行以外的一切金融機構統稱為金融服務機構。金融服務機構是指出于商業目的而為他人提供金融服務的企業,或者一定程度上需要一個商業組織的事業。此外,英國、中國香港等對財務公司均有不同定義,體現各經濟體經濟水平和金融體系的差異。根據2004年9月1日新的《企業集團財務公司管理辦法》(銀監會2004年5號令),中國企業集團財務公司的定義是,以加強企業資金集中管理和提高企業集團資金使用效率為目的,為企業集團成員單位提供財務管理服務的非銀行金融機構。可見,盡管各國各地區對財務公司的定義不同,但其資金來源均相對局限,實質都是非銀行金融機構。
從功能定位上看,國外財務公司大都以所屬大型企業集團為重點服務對象,但并不局限于企業集團。國外財務公司為企業集團的服務功能主要體現在提供融資、信貸、租賃等,但市場參與度還深化到參與收購兼并、占領終端消費市場,呈現出由專業化服務向綜合化服務的延伸趨勢。中國的財務公司作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體制和金融體制改革的產物,主要由一些重點大型企業集團提出申請,經中國銀監會批準成立,為企業集團及其成員單位提供財務管理服務,具有以下特點:一是中國的財務公司由其企業集團出資成立;二是具有特定的內部服務對象,即集團的各個成員單位;三是存貸款業務的特殊性。中國財務公司不得吸收居民儲蓄存款和活期存款,以吸收成員單位的存款及同業拆借為主,在資金運用上以向成員單位提供中長期貸款為主,還負責辦理成員單位內部結算。因此,中國財務公司的功能定位為:實現集團內部資金集中結算,增強集團內部資金融通和調劑能力,提高集團整體資金周轉及使用效率,為集團及成員單位提供公司理財和融資顧問等服務。例如,海爾集團將海爾財務公司的功能定位為“集約化金融服務、集團化金融管理、集成化金融支持三位一體;司庫型資金管理、信用型信貸服務、投行型財務顧問三族鼎立;專業化金融產品、個性化綜合服務、供應鏈延伸三大進程”,頗具典型性。
二、財務公司經營管理中應正確處理的幾個關系
財務公司具有產業和金融的雙重屬性。中國企業集團財務公司的發展壯大還有其特殊環境和歷程。如上文所述,財務公司在企業集團發揮著重要作用,承擔著重要功能,在其經營管理中應重點關注和正確處理好以下幾個關系。
1.自身利益與集團利益的關系。作為定位為“依托集團、服務集團”的非銀行內部金融機構,財務公司應牢固樹立大局意識,與所屬企業集團榮辱與共、唇齒相依,成為集團及各成員單位的資金結算中心、融資中心和財務顧問,將財務公司自身利益與企業集團整體發展協調統一起來。財務公司的各項經營管理工作,應主要考慮集團的整體利益,發揮1+1>2的優勢,其次才考慮自身的經營業績。財務公司的經營離不開集團,比如提高集團資金率、擔任成員單位理財顧問、代理銀行保險業務等都需要依靠集團強力支持。通俗地比喻,企業集團和財務公司的關系相當于“腦”和“手”的關系,腦指揮手、手服務于腦,切不可反其道而行之。當然,強調集團整體利益,并不是集團可以對財務進行任意的行政干預,而是通過完善的法人治理結構、規范的內控制度、詳盡的管理流程來實行。財務公司作為獨立的企業法人,其獨立的法人格必須尊重、獨立的財產權和利益訴求必須得到保護。
2.自身利益與集團其他成員單位利益的關系。財務公司作為企業集團資金集中管理的平臺,比較而言其承擔的職責和應發揮的作用與集團其他成員單位確有很大不同。但這并不能改變財務公司仍然是集團所屬企業的性質。與其他成員單位相比,只是經營對象不同、在集團內部分工不同,并沒有高低上下的區別。如果說財務公司有其特殊性的話,就體現在它為集團和各成員單位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務方面。因此,財務公司應樹立服務意識,創新服務手段,充分發揮自身的信息優勢、成本優勢和效率優勢,以快捷、周到、安全、節約的金融服務來樹立自身的良好形象,取得成員單位的信任和支持,爭取利益上互存共贏。
3.提高經營效率與增加委托代理成本的關系。企業治理一直面臨委托代理問題。錢穎一教授曾指出,很多國有企業的管理層通過建立層層的“二級法人”(如分支機構、子公司、合資公司、股份公司等)擺脫政府的控制,將壞賬和冗員轉嫁到母公司,同時利用政府的優惠政策和在原企業形成的社會關系在“二級法人”中尋找新的投資機會,在這個過程中,管理層的控制被放大了。如果企業集團在缺乏相應的監督和控制機制時將專業性的決策下放,可能提高經營和決策的有效性,但也帶來代理成本的增加。財務公司作為企業集團治理機制的重要平臺,可以緩解集團與各成員企業之間的內部代理問題,但同時也會產生財務公司自身與企業集團之間的代理問題,因此需要進行適當的風險監管與約束,通過完成的評級系統和資信等級系統,重點防范資金風險,發揮財務公司的積極作用。
4.強化內部資金市場與弱化成員企業管理層激勵的關系。企業集團組建財務公司,實際上為了在集團建立內部資本市場,加快其內部資本的運轉,節約資金成本。但同時也帶來了削弱對成員企業管理層考核和激勵的問題。相對于集中的外部資金提供者而言,企業集團對內部資本市場擁有所有權,因而監督動機更強。但是,內部資本市場的存在也會降低集團對所屬成員企業管理層經營業績的控制能力,從而削弱對集團所屬企業管理層的激勵。也就是說,這種內部市場有可能實現內部企業的相互補貼,甚至涉及關聯交易問題,從而導致考核集團成員企業的真實業績變得更加困難,以至可能弱化對成員企業管理層的激勵。因此,要正確處理這兩者關系,做好關聯方交易的等級管理和依法披露,盡量避免通過財務公司進行集團內部的相互補貼。
5.服從金融監管與服務集團戰略的關系。財務公司作為非銀行金融機構,因其金融行業的特殊性,必須嚴格服從政府金融監管機構的監管政策和各項要求。新的《企業集團財務公司管理辦法》,對財務公司的設立和變更條件、經營范圍、資產負債比例、內控及財務會計制度等做了詳細規定,這些監管措施都是出于對金融系統的安全穩定、投資者利益的保護以及金融市場的有效性而設定的。對此,財務公司需嚴格遵守。同時,財務公司是企業集團投資設立的二級企業,是集團下屬的為集團和各成員單位提供金融服務的機構,其經營活動必須服從集團的戰略需要,發揮好協同作用。比如,財務公司的融資規模要滿足集團及成員的年度資金總需求,資金投放要符合集團產業調整和資產布局的方向,成員單位的融資成本要取得市場競爭優勢等。這里,還要正確處理好“法律許可”與“集團同意”的關系。根據監管機構的管理辦法,財務公司可以開展規定范圍內的全部業務。但是,企業集團出于發展戰略、結構調整、風險偏好等考慮,以及對財務公司自身經營能力、技術平臺、人員素質的評估,可以在這個業務范圍內做出選擇并對財務加以明確規定和限制。
三、結語
產融結合是國內外大型企業集團發展到一定階段之后的必然選擇,其實質就是建立內部資金市場,提升資源配置效率和經營效益。財務公司作為產融結合的重要組織形式,是一項具有帕累托最優性質的金融創新制度。我們有理由相信,財務公司在經營管理中正確處理好自身利益與總部利益、自身利益與其他成員單位利益、提高經營效率與增加委托代理成本、強化內部資金市場與弱化成員企業管理層激勵、服從金融監管與服務集團戰略等幾個重要關系,將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
參考文獻:
[1] 杜勝利,王宏淼.財務公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2] 張保龍.財務公司發展模式的中外比較和借鑒[J].會計之友,2009,(2).
[3] 杜勝利.國際財務公司發展趨勢和海爾財務公司的發展模式[J].會計研究,2005,(5).
[4] Y.Qian.Enterprise Reform in China:Agency Problems and Political Control[J].Economics of Transition,1996,4(2).
[5] R.Gerner,D.S.Scharfstein,J.C.Stein.Internal Versua External Capital Markets[J].The Quarter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4,(109).
[責任編輯 吳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