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會計信息失真是指財務會計報告所反映的數據、情況與會計主體經濟活動的實際狀況和結果不一致,包括待定項目信息與實際不符,整體信息對于事實不完整、不充分。主要表現形式為:會計核算資料失真、資產計價失真、往來款項失真、收入失真、成本失真、經營成果失真,最終都會體現在會計報告的失真上。多年實踐研究會計人員加強誠信教育與減少會計信息失真有直接關系,我們必須要對這一問題有充分而清醒的認識,必須從源頭抓起,逐步建立起切實可行的機制,理順會計信息市場中的各種關系,確保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從而促進中國會計工作的健康發展。
關鍵詞:會計人員;誠信教育;會計信息失真
中圖分類號:F23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36-0169-02
一、會計信息失真
會計信息是指會計單位通過財務報表、財務報告或附注等形式向投資者、債權人或其他信息使用者揭示單位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信息。會計信息失真,是指會計信息的輸出與輸入不一致產生的信息虛假,即財務報告反映的情況與原始憑證(包括依據原始憑證所作的進一步處理)不符。會計信息是否失真,是評價會計作為一個信息系統的工作質量與可靠程度的重要標準。會計信息失真可分為無意失真和故意失真兩種類型。故意失真是指故意的、有目的的、有預謀的、有針對性的財務造假和欺詐行為,也稱為會計舞弊。控制會計基本信息的人員為了會計主體本身或相關主體的局部利益,不顧會計信息使用者的利益和對會計信息真實性的要求,故意篡改、偽造、編造有關的會計憑證,虛報、漏報、瞞報有關的會計數據而造成報出信息與會計主體本身的實際信息不符的現象。舞弊強調的是出現不實反映的故意行為。它與無意失真有相同或相近的形式,但卻有本質上的不同。舞弊是見不得人的,是不敢公之于眾的,需要伴有一定形式的偽裝和掩飾,通過虛列事實或隱瞞真相等手段做假,一般很難讓人發現。
二、會計誠信問題
誠信是指誠實守信,不欺詐,會計誠信是指人為造成的會計信息所表達的內容與實際經濟活動是否相符。會計誠信問題是已經存在的一種會計誠信缺失的現象;這種現象已經對社會造成了相當程度的麻煩,是急待解決的矛盾;會計誠信問題不只是故意造成會計信息所表達的內容與實際經濟活動不相符這一簡單結果,而是這個問題從其產生可能性到最終形成的一系列的過程以及該過程所涉及的事務的總和。誠信是中國傳統倫理道德中最重要的規范之一,從春秋時代到先秦儒學再到宋明理學對于誠信道德都很重視。但中國古代重農輕商,所以在商業方面誠信制度并未得到充分的發展,相反卻出現了“無商不奸”的說法。即使在今天的社會,雖然不再認為“無商不奸”,但倫理道德中的誠信觀念和經濟領域里的誠信制度也仍然還未有機地結合在一起。
三、會計誠信教育路徑探析
1.學校是會計誠信教育的基礎陣地。學校是實施教育的重要場所,德育在學校工作中處于首要地位,而微觀化、知識化的會計誠信教育則是德育在會計專業的具體體現。以前,學校對會計專業學生的教育偏重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傳授,忽視會計誠信等會計職業道德的灌輸。在財會人員違法犯罪案件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參加工作不久的大中專院校畢業生。他們在短時間內走上違法犯罪道路,不能不說和我們放松誠信教育有關。因此,學校教育既要給他們傳授知識、培養技能,又要灌輸道德知識、誠信理念,學校應在各學科中添加職業道德的內容;教師應以身作則,用高尚的品德和人格力量去教育、感染學生,引導學生,并采取各種各樣的措施來培養學生的會計誠信理念。
2.財政部門是會計誠信教育的關鍵陣地。財政部門是會計工作的主管部門,也是會計誠信教育的組織者、指揮者和監督者,其行政行為對會計各方面發揮著調控作用、主導作用和引領作用。因此,財政部門以身作則,樹立誠信榜樣,對會計誠信教育起著示范性影響,對會計誠信教育的促進尤為重要。為此,財政部門一是要加強行風建設,進一步提高會計誠信重要性的認識,大力弘揚實事求是的優良作風,堅持依法行政,加大執法力度,有法必依、違法必究,為會計誠信教育提供良好的法律支持;二是要采取切實措施,解決如政策的權威性、連續性和執行政策的公平、公正、公開性,特別是行政官員的言行一致性和誠信的人格魅力的問題,為會計誠信教育創造良好的教育示范環境。
3.社會是會計誠信教育的前沿陣地。會計人員不只是工作在會計領域,而且生活在社會大環境中,會計誠信教育的效果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社會各種因素的影響,特別是在社會轉型、體制轉軌的時期,社會輿論、社會風氣等對會計誠信教育的影響極大。社會輿論代表了廣大群眾的一種意志、情感和價值取向,能給會計人員以某種榮譽感或恥辱感。當會計人員的行為體現出高尚的誠信品格,受到社會輿論的贊譽時,會感到喜悅和自豪,這種情感體驗會使會計人員的言行得到鼓勵;當會計人員的行為不符合誠信規范,受到社會輿論的譴責時,會感到內疚和羞恥,這種情感體驗,會使會計人員的言行受到抑制。
4.學會和協會是會計誠信教育的內部陣地。會計學會、總會計師協會以及注冊會計師協會是會計人員進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完善的自律性組織,是國家及政府財政部門聯系會計人員的橋梁,也是進行會計誠信教育的良好的內部陣地。各級學會和協會的會員都是會計職業界的領先人物,而且分布很廣,學會和協會要充分利用這一網絡優勢,把學術研究和會計誠信教育緊密地結合起來。在編輯出版會刊時,可開設會計誠信與道德專欄,吸引會計人員參與討論,使廣大會計人員了解和閱讀到更多會計誠信方面的文章,提高關心度,增強誠信度。
四、會計人員加強誠信教育與減少會計信息失真研究
1.建立完善的市場機制。治理會計信息失真的首要問題是如何在第一時間發現問題。以政府行政監管為主導的會計監管體系機制反應太慢,當發現問題時通常后果已無法挽回。以市場為主的會計監管機制主要依靠企業的利益相關者發現和揭示問題,發現速度往往要快得多,但這一機制的建立需要調動投資者挖掘上市公司會計問題的積極性,這要求設立股票的賣空機制,使包括投資者在內的利益相關者能夠通過發現和揭示會計問題,打壓作假公司的股票價格獲利。在目前的交易機制下,由于沒有賣空機制,投資者只能通過“跟莊”獲利,導致他們沒有動力去區別會計信息的真假。一旦有了賣空機制,投資者將既可通過挖掘好消息也可通過挖掘壞消息獲利。這樣,不僅市場會懲罰作假企業,監管部門也將能夠更早地發現作假行為并及時進行行政和司法干預。
2.加強會計人員職業道德教育。加強會計人員職業道德教育,建立健全會計職業道德教育體系。當國家和社會公眾利益與企業利益發生沖突時,會計人員必須忠實履行崗位職責,將國家和公眾利益作為會計職業道德的最高準則,按會計法律法規辦事,堅持原則,誠信為本,不做假賬,把會計基礎工作規范貫穿于會計職業道德規范之中,遵循會計職業道德規范,敬崗愛業、客觀公正、遵紀守法,在社會上樹立會計人員威嚴和神圣的形象。對會計人員職業道德情況建立檢查、考核、評價和獎罰制度,并與崗位資格、聘任專業職務、提職晉級、精神與物質獎勵結合起來。建立道德行為檔案,供社會查閱,將會計工作置于全社會的監督之下,督促全行業逐步重塑會計誠信。引導會計人員加強會計職業道德建設,促進會計職業道德水平和會計工作質量的不斷提高。加強會計人員的法制意識,要堅持不懈地組織財務人員學習法律規定制度,不斷提高會計人員的法紀觀念和道德水準,使他們在履行職責中遵紀守法,廉潔奉公。
3.強化對中介機構的監管,增強中介機構的社會公信度。中介機構是確保會計信息質量方面的重要一環,要從培養中介機構的社會公信度入手,通過對中介機構的社會公信度的培養,樹立優秀中介機構在社會中的形象。在這方面應做到:一是轉變對中介機構的監管方式,從主要是資格認定到執業質量的監督,通過嚴格的監督真正使中介機構從爭奪業務的競爭轉為切實提高執業質量和做好服務。二是從利益的誘導入手,在企業吸收投資、進行借貸等利益活動時應有社會中介機構提供的財務審計報告,并廣泛推行利益關系的各方有相對固定的具有較高社會公信度的中介機構。從中國目前的現實情況出發,首先應在金融機構貸款中推行指定中介機構的制度,只有經指定中介機構審計,企業才能獲得貸款。中介機構如果為一時的利益而提供不利于投資者、金融機構等使用者的信息,將會失去其應有的社會公信度,反過來就會影響其將來的業務開展。
4.改革會計人員管理體制,實行會計委派制。中國會計人員管理體制決定了企業經營者與會計人員之間是領導與被領導的關系,會計人員在實際工作中,往往難于依法辦事。會計人員具有雙重身份,接受政府和企業雙重領導,其行為受到企業經營者影響,當企業利益與國家利益相沖突時,又使得會計人員難以擺正自己的位置。隨著市場經濟的建立和完善、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立、政企職責的分開,仍舊沿襲現行體制會使會計人員常處于兩難境地,其立場勢必會出現搖擺。當企業利益與國家利益發生沖突時,作為員工的會計人員在單位領導的權力壓制下,為了自身利益不得不維護本單位利益,從而提供虛假會計信息。積極推進中國會計人員管理體制改革,加強國家宏觀管理,轉變政府職能,實行會計委派制,會計人員可以相對獨立地開展工作,不受企業經營者制約,降低了會計人員提供虛假會計信息的可能性。由會計主管部門向企業派遣會計人員,改變了會計人員隸屬關系,變會計人員由企業所有為社會所有。實行委派制是對會計隊伍管理體制改革的新嘗試,它可以擺脫會計與企業經營者之間的依附與從屬關系,增強會計工作的獨立性,保證會計人員依法辦事,正確行使會計職能,公正、客觀、真實地反映企業的經營成果和財務狀況,提高會計資料的真實性和可靠性,保證會計信息質量。
參考文獻:
[1] 梁娟.論會計信息失真原因及對策[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3,(19).[責任編輯 吳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