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小企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對小企業自身管理水平要求也越來越高,但由于中小企業自身的特點,如所有權與經營權未分離,組織結構簡單,業務性質比較單一等,導致其內部會計控制缺失或失效,影響中小企業的經濟效益,阻礙中小企業的發展壯大,甚至影響其生存。因此,探討目前中小企業內部會計控制的問題具有一定的必要性。結合相關知識闡述中小企業內部會計控制的基本特點及存在的問題,并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解決措施。
關鍵詞:中小企業;內部會計控制;研究
中圖分類號:F275.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36-0173-02
前言
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中小企業已逐漸成為支撐中國經濟增長、促進市場繁榮,擴大就業和保持社會穩定的重要力量。據統計,中國中小企業平均每分鐘有九家倒閉,能夠生存三年以上的不足 10%,其平均壽命只有 2.9 年。對這些經營發生困難的企業進行分析,發現都呈現出這樣一些類似的狀況:企業賬目混亂,財產不實,會計信息失真;職能部門私設“小金庫”,現金坐支現象普遍,資金管理嚴重失控;法人獨斷專行,出現資金、資產調度等重大決策失誤;企業費用支出失控,資產流失嚴重;負責人貪污、挪用公款、收受賄賂等等。而企業出現這些問題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我們都可以歸結為是由其內部會計控制缺失或失效造成的,這也就要求中小企業加強內部會計控制,提高經營效率。
一、內部會計控制概述
會計控制在廣義上包含兩層含義:一層含義是指對會計工作及其質量的控制,目的主要是保證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其控制的主體可能來自不同的利益關系人,但從企業內部看,則是管理層及人員,這一層控制主要是通過相關法律法規、會計制度、會計準則和公認會計原則進行。會計控制的另一層含義是指通過會計工作和利用會計信息,對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進行控制,其目的是提高經營活動的效率,保證企業經營管理目標的實現,其對象是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主體是管理層。會計控制的這兩方面內容在實踐中都是非常重要的,并且是相互聯系的。其中,前者是基礎,因為沒有對會計工作和質量的控制,就不可能產生真實可靠的會計信息,使會計控制成為無源之水,失去了控制的依據,從而使控制目標無法實現,因此,保證會計信息的質量是會計控制的重要目標之一。從根本上講,這兩層意義的會計控制有著共同的目標,即保證企業經營目標的實現,維護所有者的利益。
二、中國中小企業內部會計控制存在的問題
1.管理者對內部會計控制認識薄弱。首先,中小企業組織結構簡單,經營權與所有權高度集中,領導者下達的各項指令執行能夠快速落實,管理人員認為在中小企業沒有必要建立內部會計控制;其次,中小企業資金有限,出于節約人工成本考慮不宜建立完備的內部會計控制崗位,所以有些管理人員認為在中小企業不可能建立內部會計控制。再有,一些企業管理者對內部會計控制存在誤解,認為會計控制就是內部成本控制、內部資產安全性控制,從而導致企業會計控制殘缺不全;相當一部分管理者還認為會計控制不過就是一堆文件、手冊和制度,遇到具體問題的處理,以強調靈活性為由而不按規定程序辦理,大事小事領導說了算;有時甚至為了謀取個人利益或集體的利益不擇手段,弄虛作假、篡改賬目;無視會計法律法規的存在,有章不循、執法不嚴,使會計控制失去了剛性和嚴肅性。
2.內部會計控制體系不完善。目前,有些中小企業開始認識到內部會計控制的重要性,也建立了相關的內部會計控制制度,但從總體來看,仍然缺乏科學性與連貫性,致使會計控制難以發揮其應有的功效。如有的企業仍習慣于甚至滿足于傳統的經營管理方式,只偏重事后控制而忽略了事前預防控制,沒有建立自我防范與約束機制,實際工作中通常是待違紀違規行為發生后設法堵塞或予以懲罰,這樣就導致內部成本較高,收效甚微,使會計控制失去效力。如會計部門主要是事后算賬,很難起到事前控制、事中監督的作用。往往出現產品已經發出,會計部門還不知道是否已經出現銷售;由于供應部門的弄虛作假與失職造成購進材料質次價高,會計部門仍需照價付款等狀況。有的企業只注重錢財物等有形資產的管理控制,而忽視了對人員素質、信息等無形資產的控制,這樣就可能為企業帶來巨大的損失,使會計控制不能全方位地發揮控制作用。
3.組織機構設置不合理,內部管理職責不清。中小企業因用人不足,工作無法分工,一個人常要分擔多種工作。所以按照功能劃分部門、確立權責、工作分工及相互制衡的管理辦法實施起來相對比較困難,因此崗位設置缺乏牽制性。而且企業在組織機構設置中,比較重視縱向間的權利與義務關系,而對橫向間的協調缺乏足夠的重視,導致同級各部門間缺乏必要的交流。對于會計機構,一方面,有的企業干脆不設置會計機構,會計、出納都由一人兼任,或者將企業全部會計工作委托會計事務所代理;另一方面,有的企業即使設置會計機構,一般也是層次不清,崗位責任制不明確、不落實,缺乏行之有效的內部管理制度和會計監督制度。會計機構的形同虛設使得會計管理工作無法在企業經營管理中真正發揮應有的地位和作用。
4.用人觀念非常落后,員工素質低。中小企業在用人機制上重視忠誠度而不重視才能,企業的大多數關鍵崗位都是由家族成員擔任,希望以此規避舞弊風險。由于相關財務人員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華,只顧眼前利益,忽視企業的長遠利益,不能竭盡全力為企業服務,從而影響企業的發展。另外,就大多數中小企業而言,在創業期,員工文化素質低,思想素質差,業務知識比較落后。企業領導人的經營管理水平也不高,獨斷專行。隨著中小企業業務發展的需要,從社會上招聘了大量人員。但其中也包括了不少未受過系統教育培訓、缺乏會計基本知識與基本技能的人員,從而造成了企業隊伍整體素質的參差不齊,同時也助長了企業會計信息失真行為的發生,進而給內部會計控制制度的貫徹執行帶來許多隱患。
5.缺乏有效的監督機制。為了加強監督,中國已形成了包括政府監督和社會監督在內的企業外部監督體系,但如此龐大的監督體系對中小企業的監督效果卻不盡人意。對于內部監督,中小企業出于成本費用等因素的考慮極少設立內部審計部門。創業期的企業,幾乎沒有特定的監控部門或專門行使監控職能的人員。隨著企業發展,即使有些企業設立了內審機構,但得不到重視與支持,而且獨立性較差,因此也不能充分發揮其應有的職能,再加上內審人員業務素質低,不適應工作的需要,從而導致企業內部監管不力,種種監管形同虛設。
三、完善中國中小企業內部會計控制的策略
1.提高企業管理人員的會計內部控制意識。管理者作為企業的核心,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提高管理人員的思想認識,使其樹立科學的會計內部控制觀念,以此消除在內控實施過程中的障礙。企業管理人員的態度在會計內部控制中起著決定性作用,進而對內部控制制度的落實情況產生重要影響。完善企業治理結構,切實提高管理層內控意識,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結構是會計內部控制的基本保障,目前很多企業的治理結構不完善,沒有權力的相互制衡機制,要建立完善的治理結構,首先要完善董事會的功能和設置,使相應職責分離;其次,要強化監事會的用,保證其人員有相應的知識技能和獨立性,真正發揮起作用。
2.建立系統的會計內部控制制度體系,切實提高執行力。首先,應建立科學的會計內部控制制度體系,一方面注重內控制度的與時俱進精神,結合本企業的實際情況與未來發展需要進行設計,另一方面則不斷完善會計內部的責任體系,強調會計內部控制的執行力度,合理設置財務系統職務,明確各部門責任。其次,建立內控執行領導小組,對會計人員的工作狀況進行資格審查及任職考核等工作,加強對會計人員的管理,杜絕管理人員“一刀切”的行為。另外,還應加強外部審計部門的稽核制度,加強對內部稽核工作質量的管理,充分發揮審計在防范企業經濟風險中的作用,并逐步落實企業會計內部控制制度。
3.開展內部審計,強化事前監督、事中控制和事后處理。企業內部審計是一種對經濟活動的事前監督和過程控制。它作為企業內部經濟監督的核心內容之一,它在履行審計職能,監督經濟活動,加強企業管理,提高經濟效益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開展內部審計,主要是注意發現并糾正企業的會計核算、會計資料、財務收支乃至于經濟活動中的一些不合法、不真實、不準確、不完整的情況和問題,皆以保證企業核算資料的真實完整,保證企業財產的安全。事前監督是對會計內部控制有關制度、措施和實施情況的督查,推動會計內部控制的正常開展,事中控制則是對會計業務中的問題,通過審計而有效遏止,盡量避免或減少企業違規所導致的損失,事后處理則是把審計結果及其解決問題的方案,提供給決策者參考,協助企業決策者糾正失誤,解決問題,這樣,可以使企業會計內部控制更加完善和鞏固,保證企業的健康發展。
4.提高企業職工的綜合素質。內部控制制度能否有效實施,取決于企業中職工的控制意識與行為,與職工的素質緊密相關。若職工沒有進步與發展,企業的戰略目標也難以實現。首先,人事制度對企業中每一個職工的業績與表現發揮重要影響,良好的人事政策,對企業職工的技能培養、提高綜合素質,并更好貫徹與執行內部控制制度有較好幫助。
結語
現代中小企業經營發展中會計內部控制工作的開展對企業的經營目標及企業市場競爭力的提高有著重要的意義。為了保障中國中小企業的健康發展、促進中國經濟結構的完善,現代中小企業經營活動中應加強會計內部控制工作的開展。建立企業內部會計控制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客觀要求,是貫徹落實具體會計準則的基本前提,也是市場競爭的迫切需要,加強會計內部控制建設勢在必行。
參考文獻:
[1] 唐立新.會計制度設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52-54.
[2] 高麗平.企業會計內部控制制度研究[J].China’s Foreign Trade,2011,(11):36.
[3] 池國華,關建朋.中小企業內部控制評價系統的構建[J].財經問題研究,2011,(3):36-37.
[4] 劉新.現代企業會計內部控制淺析[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10,(7):42-43.
[責任編輯 吳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