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后奧運會時期的管理發展趨勢,以“文化”生發展開,“文化”和“制度”的意義兼而有之;綠色奧運、科技奧運、人文奧運的理念,事實上也昭示著后奧運會時期管理發展趨勢的三大新動向。
關鍵詞:奧運會;管理;發展趨勢
中圖分類號:F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36-0209-02
奧運會尤其是現代奧運會,不論從其發展規模,還是從其發展水平上來看,都已為舉世所矚目,它的意義已經遠遠超出了體育賽事這樣的范圍,而被賦予了更多的內涵。中國有著五千年的悠久歷史,有著璀璨的華夏文明,自申奧以來,前前后后近十年,沒有哪個國家像中國和中國人這樣,如此空前的關注和支持奧運會。
奧運會來到中國,無疑是讓世界了解中國的一次絕佳的機會,管理學中一直存在“制度”和“文化”的討論,孰輕孰重,莫衷一是。放眼看后奧運會時期的管理發展,在此層面上,以文化的意義生發開來,文化的意義和制度的意義兼而有之。從經濟和管理的角度看,這場體育盛會所倡導和宣示的綠色奧運、科技奧運、人文奧運的理念,更凸現了中國未來可持續發展的三大趨勢,即環保、科學、人文。
克雷納曾指出:大多數管理現象的壽命都是有限的。管理沒有終結答案可尋……唯有恒久的問題存在。這樣的趨勢能否在未來中國發展中得到快速體現,還有待持續觀察。因為它基于兩個最基本的前提條件:首先,奧運會后的中國經濟仍然保持可持續的發展;其次,中國的政治體制改革能夠持續推進,改革開放的政策穩定不變。這兩個條件也僅僅是基本的前提條件,其還受諸多因素的影響。
現代奧運會有著影響深遠的文化意義,構建著“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的普世價值;同時,中國北京主辦奧運會所提出綠色奧運、科技奧運、人文奧運的理念,也代表一種先進的發展方向。這兩點,凸顯著后奧運會時期的管理發展趨勢。
奧運會就其形式上來說,是人類挑戰與探索體能極限的賽場,奧運會獎牌成為運動員追求的崇高目標。在某種文化意義上,奧運會實際上承載著人類自然屬性的本能追求。對未知世界的好奇心是我們人類得以不斷延續和前進的動力之一,在這個過程中,最基本的前提,更是所有生命體的最初目標,首先必須要生存而且要生存的越來越好,在人類歷史發展的初期就是自然的共處,與其他生命體的競爭。從奧運會的“更高,更快,更強”的體育精神當中,我們可以體會到其折射出的人類追求自身不斷完善的訴求,這種訴求與本能的生存和發展,與完善自身和增強競爭實力不無關系。當然,這僅僅是最基礎的一種文化的反映。實際上,在現代奧運會的歷史上,奧林匹克運動已成為參與國家和地區眾多,具有巨大吸引力、穿透力和凝聚力的一項全球性活動。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現象,從文化的意義上來說,奧運會代表著將不同膚色、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緊密聯系在一起,代表著人類的某種共同的價值追求。文化的生命力很強,在不同的地域和國家各異。奧運會是各種文化在各國、各民族之間交流溝通的紐帶。因此我們說,奧運會一方面是代表著人類的某種共同的價值追求,另一方面它也是在為那些不同國家民族間不同的價值追求提供認識和理解的機會。不管怎樣,奧運會所宣揚的實際上是也應該是人類社會的普世價值。如前述的“更高,更快,更強”的體育精神,追求世界和平的理想之種種,都是這種普世價值的具體內容。奧運會對于中國這個東方大國和世界來說都是一個機會,奧運會起源于西方世界,中國這個古老的東方大國能夠獲得承辦權,最起碼在一定意義上已經說明了某種東西方文化的相互尊重,進一步的也是在表達一種相互溝通理解的期望。
實際上,奧運會的文化意義,是應該純粹些,還是應該力所能及的承載更多,似乎還沒有答案。但至少有一點是明確的,它應該在文化上代表人類的美好理想與愿望。當然,文化的差異性是客觀存在的,有差異,難免有誤解,甚至有沖突,這又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管理的理論和實踐始終都在思考以較高的效率達成較好的效果,管理理論和實踐當中,也一直在思考制度和文化的關系。奧運會代表的普世價值,無疑與當今管理理論和實踐中倡導的價值體系具有相當的一致性。尤其是本屆北京奧運會,突出“和”的理念,重視以人為本,國家和國家,人和人之間和睦相處、和諧發展,是普世價值和中國文化很好的契合和共鳴。管理理論自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科學管理之父弗雷德里克·泰勒伊始,角度側重有所不同,但都一直在提高效率提升效果的基點上思考“人”這個關鍵因素。時至今日,在一個開放的價值多元化的世界,組織為達到它的目標,如何認識人的價值,如何很好地協調和處理組織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成為了越來越受重視的課題。有一點逐步明確,得以成為大家的共識:管理的理論也好實踐也好,以人為本,承認人的主觀能動性,重視人的價值,鼓勵人們合作共贏必將是組織凝聚力量、高效運行的保障。組織當中,制度也好文化也好,重要性難分伯仲,奧運會帶來的文化的了解、認識甚至是理解、承認,無疑也是在昭示管理中文化的重要性。一方面,奧運會在中國在北京,是互相了解加深理解的良機,也會促使在管理當中尤其是當人們來自不同地區,具有不同文化背景時,能夠更多地去了解理解對方,同時也會承認彼此的差異性,就如同人本身的差異性一樣,來看待和處理人和人之間的關系;另一方面,文化對于一個組織的有效性、重要性越來越凸顯,中國的組織比如企業也好,非營利性組織也好,會越來越看重文化建設對于組織的作用。
北京奧運會成功舉辦,在讓四海賓朋盡享北京奧運帶來的歡樂的同時,也把綠色奧運、科技奧運、人文奧運的理念,傳播到了整個世界。事實上,這三大理念代表著整個世界發展價值評判的新取向,同時也與中國經濟下一步“又好又快”的發展要求相吻合,昭示著后奧運會時期管理發展趨勢的三大新動向。
首先是環保的動向。強調重新審視人和環境的關系,強調環境保護的重要意義,強調經濟發展的環保要求、與自然環境相和諧,是奧運會后中國發展的一大主題。中國不僅要改變以往那種忽視環境與資源的壓力、粗放而又不經濟的增長方式,而且在組織尤其是企業的管理目標當中,創造利潤已經不僅僅是企業追求的唯一目標,它的目標將越來越向多元化的方向發展。可持續的發展、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注重對自然資源的保護減少產品對環境的污染和破壞、營造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等等將是社會各個組織發展目標多元化的具體體現。實際上,企業建立和重構自己的社會責任觀,將是突出的趨勢,同時也是企業更好更快發展的客觀要求。企業不僅僅要做到遵紀守法、照章納稅,而且要承擔起企業的社會責任,而這在中國還遠遠不夠。“企業的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簡稱CSR),實際上早由西方發達國家提出,國際上普遍認同的企業的社會責任包涵:企業在創造利潤、為股東帶來收益的同時,還要承擔對員工、社會和環境的責任,包括遵守基本的商業道德,關注生產安全和員工健康、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等。
其次是科技的動向。科技是人類社會近現代以來得以迅速發展的強勁動力,管理的理論和實踐,自始至終都在學習、借鑒和運用科學的方法和先進的技術,尤其是當今以計算機和互聯網的發展為代表的科技進步改變世界如此之大影響人類發展如此之廣,讓人們深深體會到科技的巨大力量和重要作用。中國經濟已經進入重化工業發展的中期階段,經濟整體結構已經基本齊備,社會的需求結構與供給結構已經形成一定的形態,在此情況下,無論是從管理角度,還是從生產的角度看,只有通過加大科技投入與創新,提高勞動生產率,進一步節約能耗降低成本,提高投入產出比,才能使中國經濟走上又好又快的發展軌道。而在更高層面上,國家也好企業也好社會組織也好,管理的體制與機制上的科學與否,對于整個國家的發展社會的進步越來越顯得尤為重要。在實踐中鼓勵、追求科技創新,在理論中學習和借鑒先進科技,成為管理領域發展的必然趨勢。
再次是人文的動向。這與前述的奧運會所彰顯的人類的普世價值一脈相承。發掘經濟社會發展的人文因素,尊重人的價值和創造性,客觀承認和有效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有效地利用人文因素對中國發展的重大提升作用,將是奧運會后管理領域的重要動向。以人為本,人和自然的和諧共處,人類社會之中自身經濟、社會等的協調發展,既是一個微觀上管理理念和管理哲學問題,也是一個宏觀上的發展路徑問題,亟待引起全社會的重視。
從粗糙的發展模式中解脫出來,從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中,從節約資源、環境保護中,發現新的增長動力,培育新的服務需求,開拓新的發展路徑,這樣的趨勢能否在未來中國發展中得到體現還有待持續觀察。
參考文獻:
[1] 丹尼爾·A.雷恩.管理思想的演變[M].李柱流,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1.
[2] 斯蒂芬·P.羅賓斯.管理學[M].黃衛偉,孫建敏,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7:1.
[3] 斯圖爾特·克雷納.管理學百年[M].邱瓊,等,譯.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3-4.
[責任編輯 王玉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