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闡述在不破壞城市小生態環境的情況下建設盡可能多的園林綠地,從而達到改善城市生態環境、提高市民生活環境的目的。并綜述節約型園林的設計原理及建設節約型園林的有效措施。
關鍵詞:節約型園林;設計原理;有效建設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36-0222-03
20世紀80年代,中國工業化、城市化的不斷發展,使城市的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遭受了前所未有的破壞,漸漸使人們更加重視城市綠化和園林建設。盡管目前城市園林綠化的建設取得了較大的成就,但是由于對園林建設的認識不足,使人們更加注重景觀形象,忽略了環境效益,從而出現了一些違背自然規律、不切實際、嚴重浪費的園林建設。這種現象在經濟發達的地區尤為可見,在綠化建設中盲目地追求視覺效果,從國外引進各種奇花異草、反季節栽種植物、挖湖堆山、填湖造園等現象屢見不鮮。這種不科學的綠化建設,不僅嚴重浪費了寶貴的土地及植物資源,損壞了當地景觀特色,而且也對其自我調節能力造成了一定的破壞[1]。目前,城市園林已然成為了現代人的“第二居所”,是人們在工作之余,感受自然空間、放松、休憩的場所。如何合理、有效地利用資源,改善城市的生態環境和人們的工作環境,建設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活環境,為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是我們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2]。
一、節約型園林的含義和特征
廣義來講,節約型園林就是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化園林。“節約型園林”這一概念是建設部副部長仇保興于2006年在“全國節約型園林綠化現場會”提出的:節約型園林就是以最少的用地、最少的用水、最少的財政撥款選擇對周圍生態環境最少干擾的綠地模式,為城市人民提供最高效的生態保障系統[3]。提到節約,人們最先想到的就是減少在園林建設上的投資,在建設中節水節電,反對建設精品的綠化園林,甚至少建園林。而有的人則認為園林綠化的建設是保護生態環境的有力措施,應當越多越好,不存在浪費問題,其實這都是對節約型園林片面的理解。北京林業大學朱建寧教授指出了節約型園林的四個方面的內涵:一是最大限度地發揮生態與環境效益;二是最大程度地滿足人們合理的物質和精神需求;三是最大限度地提高自然資源和各種能源的利用率,使各種資源各盡所能;四是以最合理的投入獲得最適宜的綜合利益[4]。建設節約型園林設施是構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重要一環,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是城市綠化的發展方向。
節約型園林理念是為了反對當前園林建設中的一些不合理的設計及鋪張浪費等現象提出的。但最少的用地、用水和資金投入并非以降低生態園林建設的質量、標準和效果為代價,而是更高效地利用各類資源,以滿足社會、城市對其需求,從而達到節約的目的。節約型園林是城市中唯一有生命的基礎設施,是園林綠化中最經濟、最高效、最合理的形式,根據節約型園林的內涵,節約型園林應當是生態型園林,應該符合自然生態系統的基本規律,具有可持續、自我調節、高效率、低成本等基本特征[5]。
二、節約型園林的設計原理
(一)地方性
節約型園林設計的基本準則就是根據各地不同的環境狀態作出不同的設計。首先應當尊重當地的傳統文化和鄉土知識。當地人對環境的認識和理解是多年場所生活經驗的積累和升華,并且對其有濃厚的感情。所以一個適宜于場所的生態設計應是一個尊重當地自然環境與歷史文化的設計,必須首先考慮當地人給予設計的啟示。其次,適應場所的自然過程是節約型園林設計的重要一環。在生態設計中,新的設計形式必須以場所的自然過程為依據,避免對當地生態平衡造成破壞。設計的原則就是將這些帶有場所特征的自然因素結合在設計之中,從而維護場所的自然平衡,同時也是維護設計物本身的健康。最后,當地材料如鄉土植物和建材的使用,也是生態化設計的一個重要方面。因為鄉土物種不但最適宜當地的環境、有利于管理、有效地降低維護成本,而且保護和利用鄉土物種也是解決物種消失的有效措施、是時代對景觀設計師的倫理要求。而當地建材的使用不僅可以節省初始成本與運輸費用,更重要的是可以展現當地的特色與風貌,使人們對園林景觀產生認同感、家園感與歸屬感。這不僅符合設計生態化、節約化的要求,也可避免“南橘北枳”的情況發生,節約園林建設成本。
(二)保護與節約自然資源
在建設節約型園林的過程中,要大力保護不可再生資源。作為自然遺產,不在萬不得已時,不予以使用。在大規模的景觀建設過程中,應當在保護特殊自然景觀元素或生態系統不受破壞的前提下進行設計或適當的改造。在設計時應當保持一定的彈性,既要看到近期的效益又能兼顧遠期的利益,選擇適當的植物搭配模式,減少后期維護的投入。在節約化的設計中有一種著名的“3R”原則,即減量(Reduce)、再利用(Reuse)、循環與再生(Recycle)。首先,在園林設計、建造的過程中盡可能減少包括能源、土地、水以及生物資源的使用,針對基址現狀進行合理的設計,提高資源使用效率,合理地利用光、風、水等自然資源,則可以大大減少能源的使用。盡可能采用可減少能源和資源消耗的新技術。同時要深刻理解“減量”的更深層次的意義,即如何用有限的土地來建立滿足多種生態服務功能的城市綠地系統。其次,將廢棄的土地以及原材料,包括植被、土壤、磚石等通過盡可能多的方式再次利用,是綜合解決資源、環境和經濟發展的有效途徑,可以有效地減少資源和能源的耗費。最后,所謂循環與再生,是指生態系統的物質與能量循環,由生產者到消費者再到分解者的完整過程。在自然系統中,物質和能量流動是一個由“生產者一消費者一分解者”構成的、頭尾相接的閉合循環流,由此說明大自然沒有廢物。每一個健康的生態系統,都有一個完善的食物鏈和營養級。秋天的枯枝落葉是春天新生命生長的營養。在城市綠地的維護管理中,變廢物為營養物質,如返還枝葉、收集雨水補充地下水等就是這一原理的最直接應用。
(三)師法自然
自然存在的本身就有其自身的規律與特點,而園林設計是對自然的再利用和再創造。在園林設計中,自然文化應當是永恒的主題,要順應自然規律,進行適當的調整,減少對自然人為的干擾。所以設計應當是建立在原始自然之上的自然設計,要符合自然條件狀況,按照自然植被的分布特點進行配置,突顯其演變特征[6]。園林設計師在設計時不能將視線全部放于園林的形式和功能,還應當給自然現象加上著重號,突顯其特征以引導人們的視野和生活,通過將自然元素及自然過程顯露和引導人們體驗自然,來喚醒人們對自然的關壞[7]。
(四)依托自然,融于自然
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人類不再是自然的主宰,而是自然的一部分,所以這一設計原理是將自然看作做整體,順應其規律進行適當的調整,減少設計的生態影響。從古至今,無數的經驗和教訓告訴我們應當依托自然而不是控制自然、征服自然,自然的豐富性和復雜性遠超出人為的設計能力,其具有很強的能動性、自我調節和自我凈化的能力,可有效地維持生態平衡。我們應當充分依托自然的各種能力,尊重各個生物的生態習性,因地制宜的選擇適宜的植物,保證其在園林環境中生長發育良好,充分發揮美化環境的功能和效益。另外,應當增加生物多樣性,它是生態系統多樣性的基礎,可有效地維持生態系統的健康和高效。與自然相合作的城市綠地設計應尊重和維護其豐富多樣性,而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根本是保持和維護鄉土生物與生境的多樣性。針對這一問題,生態設計應在三個層面上進行,保持有效數量的鄉土動植物種群;保護各種類型、多種演潛階段的生態系統;尊重各種生態過程和干擾。
在園林建設過程中,使其接近自然,融于自然,關鍵就在于使園林的邊界模糊化。園林是城市環境和自然環境的有機組成部分,設計師應力求自然景物和建筑園林之間幾乎沒有分界,使其與自然景物相統一,與自然產生和諧的依存關系。此設計恰恰也符合邊緣效應的理念,提高園林邊緣的活躍性、物種的豐富度,提供更多的生態服務。因此,與自然合作的生態設計需充分利用生態系統之間的邊緣效應,來創造豐富的景觀[7~8]。
三、節約型園林的有效建設
(一)建立科學規范的引種體系,避免破壞生態系統
一些大都市為了建設有特色的園林綠地,大量引用外來物種。而外來物種會與鄉土物種形成競爭關系,對鄉土物種的生長造成威脅,從而導致生態系統的平衡遭到破壞。追本溯源,是因為對外來物種的盲目青睞,缺乏對引種工作科學規范的了解。設計者為了使園林具有特色、獨樹一幟固然很好,但首先應當充分學習科學引種的規程,從而從根本上杜絕引種的潛在危害,充分保護鄉土物種的生長;其次,應當建立一套科學的引種手續和審批機制,從而杜絕盲目引種現象的發生,維持當地生態系統的穩定[9]。
(二)發展空間綠化,提高土地利用率——節地型園林
中國的國土面積位居世界第三位,有著豐富的土地資源。然而目前中國的城市土地資源正面臨著日益緊缺的局面,這種局面在人口密集的城市尤為明顯。節地型園林可有效地緩解綠化用地的問題,大力節約資源和能源。所以,建設節地型園林是園林建設的必然趨勢。在節地型園林建設過程中,應當在保證城市綠地的前提下,提高土地利用率,用最少的用地發揮最大的生態效益。例如大力推廣立體綠化包括屋頂綠化、墻面綠化、陽臺綠化、橋體綠化、垂直綠化等綠化設計,立體綠化形式不僅解決了城市土地資源緊缺的問題、增加了城市的綠色覆蓋率、豐富了城市景觀,還能起到降低噪音、增加空氣濕度、降溫的作用[9]。這僅僅是節地型園林的狹義的概念。而從廣義上說,應當全力保護城市自身擁有的自然資源,保留城市中的山坡、苗圃、林地、濕地等自然形式,并且給予其精心的管理、維護,并合理利用之。鄉土植物在當地有很強的適應能力,并且種植等的成本更低,成活率更高,完全符合節約型園林的建設理念[10]。
(三)養護管理合理澆灌,節約水資源——節水型園林
近年來,人們越來越重視綠化建設,城市的綠化面積逐漸增加,由此也導致了園林用水量的增加。中國是一個水資源極為缺乏的國家,盡管中國的水資源總量為世界第六,但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卻遠遠不及世界平均水平。這使得水資源在園林綠化上使用的矛盾日益突出。導致這種矛盾的不僅僅只有水資源緊缺本身,還包括城市園林用水體系不完善,水資源利用率低、園林植物配置不合理、灌溉方式和落后等缺陷,均會不同程度地造成水資源的浪費。
隨著水資源的日益緊缺,人們逐漸意識到,要實現園林建設的可持續發展,就應合理地利用水資源,走建設節水型園林的道路。首先,應當重視城市園林綠地的用水規劃,減少人工水景并通過收集雨水、回收處理污水等方法減少水資源的浪費;其次,應當合理配置園林植物,如減少大面積草坪的種植,增加種植耐旱植物,采用喬、灌、草、地等復層結構,可有效節約園林用水量;再次,大力推廣節水型灌溉方式,淘汰澆灌、噴灌等落后的灌溉方式,采用滴灌或在植物根部盤繞穿孔的軟管,將水分直接送到植物所需的部位;最后,加強宣傳工作,提高市民及園林工作人員的節水意識[11]。
(四)能源的集約化利用——節能型園林
在園林建設、使用過程中,除了要占用大量的土地資源、水資源,還會消耗大量的能源。節能型園林,顧名思義,即通過各種節能的手段,利用自然能源如太陽能、風能及生物質能和對資源的循環利用,減少園林使用過程中的能源消耗。
目前,園林行業發展迅速,漸漸地在園林中也慢慢地看到了一些節能型的設施,如利用太陽能、風能發電的路燈,熒光材料制作的指示牌等,逐漸減少對電能的依賴。但是由于初期的投資較大,加上人們的節能意識薄弱,所以大量先進的節能技術還沒有推廣開來。面對中國園林節能技術落后、新能源開發不充分的現狀,我們應當加快節能技術的創新及國外技術的引進,并結合本國的特點,因地制宜,開發適合中國園林特點的節能技術,使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自然能源得到集約化的利用。園林的節能是一項有潛力、有前景的工程,需要社會、行業共同支持,共同推動。為了節約型園林的可持續發展,就務必樹立節能的意識,完善相關的政策和法規,建立激勵機制,限制盲目的投資,合理的規劃節約型園林的建設[12]。
(五)因地制宜進行設計,減少維護成本——節財型園林
隨著人力資源成本的逐年增加,園林綠地的養護費用已經成為了其使用過程中較大的負擔。如果一味地注重園林的美觀、特色,忽視其后期的管護,節約型園林的發展也成了空談。因此,便于維護、管理也是節約型園林建設、使用的標準之一。
四、結語
長期以來,人們對園林的認識和要求就僅限于美觀而已,忽視了其最本質的生態意義。節約型園林就是在規劃、設計、使用、管護的各個環節,最大限度地節約各種資源和能源,并提高其利用率,要將節地、節水、節能、節財等設計結合起來,近幾年的不斷宣傳教育使人們漸漸意識到了節約型園林的意義。目前,中國節約型園林的建設也已經有了一定的進展,但其建設的道路還很長,我們應當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地學習和反思、不斷的積累經驗,才能實現節約型園林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張綠水,汪建華.淺談發展中國節約型園林的技術途徑及管理對策[J].生態經濟,2010,(4):139-142.
[2] 陳海妹.建設節約型綠化園林的策略措施探討[J].廣東農業科學,2010,(4):413-414.
[3] 仇保興.在全國節約型城市園林綠化經驗交流會上的講話[C].建設情況通報,2007,(38):1-3.
[4] 朱建寧.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節約型園林[J].中國園林,2009,(2):78-82.
[5] 陳明明.節約型園林的生態設計原理及實施策略[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2,(33).
[6] 仇保興.城市綠化要師法自然[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9-04-04(3).
[7] 周禧琳,龐宏東,鄧敬忠,等.節約型園林的生態設計原理及實施策略[J].塔里木大學學報,2010,(2):108-113.
[8] 張莉雯.淺談園林設計的自然性[J].上海農業科技,2010,(2):105-106.
[9] 李瑛,張鐵成.淺談可持續發展下城市節約型園林建設[J].哈爾濱學院學報,2008,(12):138-140.
[10] 王甲男,申曙光.淺析“節約型園林”的建設[J].河北林果研究,2007,(4):452-455.
[11] 沈淑紅,倪琪.節水型園林——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J].中國園林,2003,(12):54-57.
[12] 趙迪.創建節能型園林方法初探[J].科技信息,2006,(10):228.
[責任編輯 王玉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