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蒙元時期,中央政府為了鞏固統治地位和提高包括維吾爾族的西域各民族對中央政權的認同,在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進了西域各族人民社會經濟的發展,加強了西域與內地的聯系和交流。蒙元時期維吾爾族的國家認同主要表現在歸屬中央政權、支持和擁護元朝政府,在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等方面的貢獻。他們國家認同具有政治性、自愿性和全民性的特征。
關鍵詞:蒙元時期;維吾爾族;國家認同
中圖分類號:K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36-0230-02
國家認同(National identity),是個政治概念,是一個國家的公民對自己歸屬哪個國家的認知以及對這個國家的構成,如政治、文化、族群等要素的評價和情感。一個國家只有得到本國國民的認同才能得以存在。
蒙元時期是維吾爾族逐漸發展成為西域主體民族的,在西域歷史上創造自己的燦爛歷史文化的重要時期。這個時期維吾爾族的國家認同主要表現為歸屬中央政權、支持和擁護元朝政府的統治和他們作出的在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等方面的貢獻。
一、蒙元時期維吾爾族的基本情況
蒙元時代稱回鶻為畏兀兒,與現代的民族名稱維吾爾為同名異譯。當時高昌畏兀兒君主的稱號為“亦都護”,或譯“亦都兀惕”,意思是神圣的陛下(圣上),或云為幸福之主,也有學者認為此名稱借自漢語“都護”一詞。1211年(元太祖六年),巴而術阿而忒的斤至怯綠連河(今蒙古國克魯倫河)朝覲成吉思汗。成吉思汗認他為自己的第五個兒子,并將女兒阿勒屯許配給他。從此高昌回鶻王國便成為蒙古的屬國。當時喀什噶爾、和闐、葉爾羌等地維吾爾族人們也幫助成吉思汗的西征并表示接受成吉思汗的統治。成吉思汗晚年將領土分給宗室諸王,次子察合臺的封地為察合臺汗國。察合臺汗國的轄地,“從畏兀兒起,至撒馬爾罕和不花剌止”,即包括阿姆河流域和天山南北之大部,首府設在阿力麻里境內的忽牙思”[1]。元朝成立后,元朝政府在西域通過先后設置阿里麻里元帥府和別失八里元帥府管理天山南北。
二、蒙元朝時期維吾爾族國家認同的主要表現
蒙元時期維吾爾族的國家認表現在歸屬中央政權、擁護元朝政府和他們作出的在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等方面的貢獻。
1.歸屬中央政權、支持和擁護元朝政府。13世紀初,高昌回鶻王國是西遼的重要屬國之一。西遼末期,西遼統治者對高昌回鶻和天山南部包括畏兀兒的各民族的政治壓迫和經濟剝削加劇。所以高昌回鶻王國和天山南部的各族人民希望擺脫西遼的奴役,便倒向蒙古。1209年高昌亦都護巴而術阿而忒的斤派代表去見成吉思汗表示歸附。從此高昌回鶻王國便成為蒙古的屬國。在高昌王的影響下,海押立(指今哈薩克斯坦塔爾迪庫爾干)與阿力麻里(中國新疆古地名,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位于新疆伊犁州霍城縣西北的克干平原)的葛邏祿部首領也在1211年投附了成吉思汗。1218年成吉思汗派遣 大將哲別、速不臺率兵2萬征討西遼最后國王屈出律。在征討屈出律的軍事行動中,高昌亦都護奉命率300士兵往見成吉思汗,參加了對屈出律的作戰。1218年蒙古軍在中亞攻克巴拉沙袞(今吉爾吉斯斯坦伊塞克湖以西),哲別還有橫掃了塔里木盆地,在今帕米爾東南部境內活捉屈出律,以其首往巡各地。于是,喀什噶爾、和闐、葉爾羌等城不戰而下,西遼在天山以南的政權徹底崩潰。蒙古軍占領這些地方后宣布宗教自由,這一政策促使這些地區的畏兀兒人迅速歸附了蒙古[2]。元朝成立后,中央政權在西域先后設置阿里麻里元帥府和別失八里元帥府加強對天山南北的管理。可見,無論是成吉思汗時期還是元朝時期,天山南北的維吾爾族人民都接受中央政權的管理。爆發戰爭,維吾爾族男人積極應征入伍,在蒙古的統一事業中發揮過重要作用,是成吉思汗的一支重要力量。忽必烈時期,他在畏兀兒人的幫助下平定叛亂并取得幾次戰爭的勝利。如1264年八剌背叛忽必烈,與海都結成同盟。在這種形勢下,元朝中央再次西向發展,依靠維吾爾人的幫助,穩定西城的局勢。此外,維吾爾族首領和平民忠誠元朝皇帝。無論是成吉思汗時期還是元朝忽必烈統治時期,西域維吾爾人們一直忠誠蒙古統治者。1270年海都突襲畏兀兒地方,忽必烈的元軍與海都在別失八里激戰,忽必烈取得勝利。在這次戰爭中,吐魯番一地的畏兀兒人協力共拿出一萬石大米賣給元朝中央,以為軍糧之用。由此可見,高昌亦都護和高昌畏兀兒人一直忠于元朝。
2.在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等方面的貢獻。蒙元時期畏兀兒人和當時的蒙古統治者相處得很融洽。那是因為蒙古統治者信任和重用畏兀兒人。所以蒙元時期的畏兀兒人進入元朝庭或其他地方,貢獻了自己的才智。其中最有名者有:高昌亦都護、孟速思、小個云石脫忽憐、哈剌亦哈赤北魯、偰氏、廉氏、貫氏、昔班、阿里海牙、塔塔統阿等凡29族。他們的子弟中有軍事家、政治家、理財家、儒家、詩人、音樂家、書法家、畫家、出使外國的、同各國語言的、史學家等等[2]。他們通過上述各方面的成就對中國歷史乃至世界歷史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為祖國的統一和經濟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三、蒙元時期維吾爾族國家認同的特征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有56個民族。各民族的國家認同如何,這是最后影響到我們國家的統一和社會穩定的。所以,我們要從政治、經濟、文化、歷史等方面加強國家認同研究,進一步提高各民族的國家認同意識。本文通過研究分析,把蒙元時期維吾爾族國家認同的特征歸納以下三個方面:
1.蒙元時期維吾爾族人們國家認同具有政治性的特征。13世紀維吾爾族生活環境的變化決定他們的政治歸屬。喀喇汗王朝和高昌回鶻汗國時期維吾爾族人們在政治、經濟和文化等方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并在這些方面取得巨大的成就。當時的喀什噶爾、于闐、阿克蘇、葉爾羌和吐魯番等地區是文化、農業、經濟、商業、手工業比較發達的綠洲。西遼建立之后,喀喇汗王朝和高昌回鶻王國成為西遼的屬國。西遼統治時期,西域的社會經濟有顯著的發展,其中重要的特點是原先的游牧地區大量出現了農業、手工業、商業和城鎮。還有西遼統治者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對伊斯蘭教采取了寬容政策并得到了當地伊斯蘭教上層的支持。由于得到西遼統治階層的支持和庇護,這一時期,伊斯蘭教在天山南部有了迅猛的發展[3]。但是西遼統治后期西遼統治上層進一步腐敗。在西遼的壓迫下,西域各族人民過著痛苦的生活。而西遼派的太師僧少監,專門監視高昌回鶻首領,他在高昌征收苛稅,搶掠財物,引起高昌臣民的極大憤怒。在天山南部西遼加重了各種賦稅,引起了當地人民的對抗。這樣的情況下西遼統治者和包括維吾爾族的西域各民族之間的矛盾進一步激化了。所以,成吉思汗西征的時候,高昌亦都護主動派使者向成吉思汗表示歸附。成吉思汗統一西域之后,在高昌、和闐、喀什噶爾、葉爾羌、別失八里、阿里麻里等地設置達魯花赤(蒙元時期的官職)管理各地。高昌亦都護因最先降服蒙古,又是義子,受到成吉思汗的特別優待,保留原地區的世襲統治權,并相互通婚。元朝建立之后,中央政府平定了海都、都哇等蒙古貴族的叛亂,加強對天山南北的管理,在西域先后設置了阿里麻里元帥府、別失八里元帥府等一系列軍政機構。元朝政府對西域進行這些制度顯然具有政治性,目的就是加強對維吾爾族等西域各民族的管理,實現國家的統一。
2.蒙元時期維吾爾族人們的國家認同具有自愿性的特征。每一個民族對自己國家的認同和認可的形成和發展經過很長的過程才能完成的。當然在這個過程中,不能采取強迫的手段來加強各民族對國家的認同。蒙元時期維吾爾族的國家認同和認可都依賴于他們對中央政府的服從和認同。前文也提到過,成吉思汗西征時侯,為了擺脫西遼的殘酷壓迫,高昌亦都護領導高昌臣民主動派遣使者向成吉思汗表示歸附,而且西征過程中,高昌亦都護出兵援助成吉思汗。由于成吉思汗的統一西域得到了高昌畏兀兒人民和天山南部畏兀兒人的支持和援助,所以他們得到蒙古統治者的重用。1270年海都突襲畏兀兒地方,忽必烈的元軍與海都在別失八里激戰,忽必烈取得勝利。在這次戰爭中,吐魯番一地的畏兀兒人一方面主動地出兵援助忽必烈的元軍,另一方面,他們還有自愿協力共拿出一萬石大米賣給元朝中央,以為軍糧之用。
3.蒙元時期維吾爾族國家認同具有全民性的特征。元朝政府通過設置軍政機構和駐防軍隊加強了對西域地方的管理。1274—1285年期間,元朝政府在于闐、鴉兒看(今莎車)等畏兀兒地設置50多所驛站,加強了軍事情報的傳遞及與內地的聯系。為了恢復和發展西域經濟,元朝政府還有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實行軍屯和民屯、設冶場織造局、撥糧款賑濟、減輕賦稅等等。當時元朝政府對西域的管轄促進了西域社會經濟的發展;加強了西域與內的的聯系,密切了各族人民的關系;加強了西域與內地人民之間的文化交流。所以,元朝政府的統治得到了當時維吾爾族全民的認同。
總而言之,蒙元時期維吾爾族的國家認同表現出多樣性和復雜性的,但它在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和促進包括維吾爾族在內的新疆各民族融入到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的奮斗目標。達到這個目標離不開中國各民族共同奮斗。所以我們要進一步認識到國家認同的重要性和作用,要不斷加強和推進各民族的國家認同教育和建設。
參考文獻:
[1] [伊朗]志費尼.世界征服者史:上冊[M].何高濟,譯.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83:45.
[2] 《維吾爾族簡史》編寫組.維吾爾族簡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103.
[3]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教育廳,新疆歷史教材編寫組.新疆地方史[M].烏魯木齊:新疆大學出版社,1991:124-125.
[責任編輯 王玉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