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對南北朝鮮與東西德國分裂之比較,從德國的統一來看朝鮮半島統一的問題,探析影響朝鮮統一的因素及德國統一對朝鮮半島統一的啟示。
關鍵詞:冷戰;德國;朝鮮半島;分裂;統一
中圖分類號:D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36-0234-02
一、朝鮮半島與德國分裂的同與異
德國和朝鮮半島的分裂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冷戰的產物。德國的分裂是在二戰結束后,美蘇兩個超級大國在世界范圍內展開了激烈爭奪,1949年,在美蘇支持下,德國西部和東部先后成立了聯邦德國和民主德國,德國分裂。而朝鮮的分裂也是在美蘇的占領下,兩國軍隊以北緯38度線為界分別進駐朝鮮半島的北部和南部。1948年8月,南部成立了大韓民國,9月,北部成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隨著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德國和朝鮮都被美蘇等大國分區占領;在美蘇冷戰的影響下,兩國都分裂成兩個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
但具體而言,朝鮮半島與德國的分裂有很大的不同之處。具體而言,可分為如下四個方面:
第一,遠因不同。戰后盟國對德國的肢解,主要是為了防止德國東山再起。而朝鮮早在1910年就被日本吞并,成為世界上“被遺忘的國家”,二戰期間的國際公約中明確規定戰后要使朝鮮獲得獨立。如果沒有美蘇在朝鮮半島以北緯38度線為界的占領和接收,就沒有日后朝鮮半島的分裂。
第二,分裂后果不同。在冷戰格局中,分裂后的東西德國先后分別加入兩大華約和北約兩大軍事同盟,美蘇兩國根據同盟條約在兩德地區駐扎了大量軍隊??梢哉f,德國的分裂,對維持戰后歐洲乃至東西方均勢起到了關鍵作用。而朝鮮半島分裂后,南北朝鮮雖同各自盟國簽署了雙邊條約,但并未出現在歐洲那樣的集團對峙局面。而美蘇兩國軍隊一經撤出,朝鮮半島就失去了保持南北均勢的外部因素,隱藏在半島內部的不穩定因素就隨之增加,朝鮮戰爭的爆發就是一個明證。朝鮮戰爭是一場有著顯著國際背景的內戰。
第三,分裂程度不同。東西德國雖因社會制度不同而不斷地發生摩擦,但始終未曾發生軍事上直接的嚴重對抗。而朝鮮南北雙方至20世紀50年代朝鮮戰爭結束以來仍存在著嚴重的軍事對抗。兩德統一前,雙方在很多領域都進行了多層次的交流,相互允許探親訪友,旅游觀光,為兩德的統一打下了基礎。但是,朝鮮半島上的對峙卻是相互封鎖的,雙方的交流甚少,相互猜疑,相互攻擊。南北離散家族相逢會,也時斷時續。開城工業園區和金剛山旅游項目更是隨著政治形勢的惡化而被幾度叫停。
第四,民族感情的不同。兩德民間交往比較頻繁,大多數人是擁護統一的。20世紀80年代,東西德之間經濟發展的強烈反差,使東德人更向往西德,最終導致1989年10—11月間幾十萬東德人逃亡西德。而在朝鮮半島上,戰爭深深傷害了雙方民眾的感情,產生了極大的不信任感,韓國民眾更是談赤色變。近些年的天安艦事件、延坪島炮擊事件和朝鮮的核試驗更是拉大了兩國人民的距離。
二、德國的統一及其原因
1989年東歐劇變,包括東德在內的各國共產黨政權紛紛垮臺,民主德國的局勢也發生了急劇變化。10月總統昂納克辭職,11月9日“柏林墻”倒塌,東德宣布開放同西德的邊界。11月28日,西德總理科爾提出關于兩個德國實現統一的十點計劃。 1990年2月13—14日,東德總理莫德羅首次訪問西德。3月18日,東德人民議會實行自由選舉,德梅齊埃任總理后,兩德統一的步伐大大加快。5月18日,兩德在波恩簽署關于建立貨幣、經濟和社會聯盟的國家條約。8月31日,雙方又在柏林簽署兩德統一條約,民主德國根據聯邦德國《基本法》第23條加入聯邦德國。
分裂近半世紀之久的德國以東德并入西德的方式實現統一,并非偶然,是由于國內和國際條件的發展變化而實現的。
首先,美蘇英法四國對兩德統一的支持促進了德國的統一。德國的分裂是戰后美蘇英法四國劃分勢力范圍而爭奪并經冷戰得以固化的結果。根據國際條約,如果沒有蘇美英法四國的支持和贊同,德國的統一是不可能的。當然,西德總理科爾在其中發揮了重要的游說作用。他首先取得了蘇聯領導人戈爾巴喬夫的明確支持,而后得到美、英、法三國的支持更順理成章。其次,西德強大的經濟實力為實現統一奠定了物質基礎。西德的經濟發展不但對東德民眾產生巨大的吸引力,也是實現統一的必要條件。當然,在社會主義國家圈中東德的經濟基礎也是相對較好的。這也是后來統一進程相對順利的原因。再次,統一是兩德人民的共同愿望。
三、對朝鮮半島統一問題的思考
第一,德國的統一表明,經濟因素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朝鮮半島的經濟基礎和經濟實力與德國相比差距很大,對于統一有著更大的困難,要韓國像西德援助東德那樣援助朝鮮,并以經濟實力為后盾獲得大國的支持是有困難的。而且,德國的快速統一也造成過國內經濟混亂,財政嚴重赤字的狀況,如果沒有強大的經濟儲備,為了統一,南北拉平經濟差距,就會像人們所擔心的那樣,韓國經濟倒退好多年,這是韓國人民所不愿意的。
第二,兩德統一時的國內外政治環境難以再現。德國當初實現統一,是西德抓住了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形勢的變化和蘇東局勢的動蕩所產生的機遇,而且,當初東德混亂是并入西德的,德國統一的談判過程中,東西德并不是平等的立場,東德做出了很大的讓步。今天的世界,很難再出現那樣的機遇,幾十年來形成的南北方不同的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是難以消除和消失的。朝鮮南北雙方要實現統一,必須要有一方做出妥協和讓步才能實現。而現實是南北都不會愿意做出讓步。
第三,南北雙方極度不信任。朝鮮由于1948年蘇聯從北方撤軍,而美國從朝鮮戰爭至今在韓國仍有駐軍,這樣的韓美聯盟以及各種形式的軍事演習對朝鮮安全是極大的威脅。為此,朝鮮隨時嚴陣以待,以防南方入侵。而另一方面,朝鮮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擁有核武器的國家之一,多次的核試驗使韓國國家安全受到威脅,雖有美軍駐軍也不敢掉以輕心,同樣嚴陣以待。雙方在三八線兩端 布置嚴密的軍事力量,相互戒備。這樣的軍事對抗是兩德所不存在的,嚴重阻礙了雙方建立信賴關系,影響統一的進程。
第四,朝鮮半島的統一雖不像德國是一個國際性問題,而是一個民族的和內部國家的事情,但也受到外部國家的制約和影響。長期以來,中美日俄四國在朝鮮半島的利益結構和力量結構一直制約著朝鮮南北方的關系。朝鮮半島涉及到中美日俄四國的切身利益和戰略利益,各方都希望在半島的地緣戰略中擁有更多的主動權和發言權。朝鮮半島統一要獲得這四國的支持,所面臨的問題和挑戰比兩德統一時要復雜得多。而且朝鮮半島在變為日本殖民地之前一直是大國的屬國,缺乏獨立自主性,并且依賴他國的力量得到解放。這一點上與德國有很大不同,德國自18世紀初,普魯士崛起就發展為一個獨立自主的強國,在分裂到再統一的過程中,向世界展現了德意志民族的自主性。
四、結語
朝鮮半島統一任重道遠,但并非無可能。目前,朝鮮半島的統一還不具備成熟的內部條件,也不具備有利的外部環境,但是統一是人心所向,半島人民需要摸索出一條符合朝鮮半島實情的統一方式,德國的統一也給了朝鮮半島統一很多啟示。
第一,南北雙方首先要加強交流,增強信任感,建立相互信賴的關系。這需要找到一條解決美駐軍和朝鮮核問題的方案,這兩個問題解決了,相信雙方的對峙能夠緩和下來,民族的認同感和親和力能夠增強。這是南北雙方實現統一的精神基礎。
第二,南北雙方需要發展經濟,增強經濟實力,特別是朝鮮。韓國可以多向朝鮮提供經濟援助,以本國經濟力量帶動朝鮮經濟發展。有了強大的經濟儲備作為后盾,才能增強南北人民對于統一的信心,也能夠克服統一后可能出現的混亂局面。而且,經濟的強大預示著國際地位的上升,對朝鮮半島能否獨立自主的完成統一極其重要。另外,南北的經濟統一是重中之重,這關系到兩國人民的切身利益,相信韓國和朝鮮能夠像東西德實現經濟聯合一樣找到一個符合半島現實的方案。
第三,南北雙方需要增強自主意識,推進與中美日俄等大國的關系,在外交上作出一番努力。向世界展示自已獨立自主的國家形象,在國際上制造南北統一的氛圍,爭取包括中美日俄等國家的支持和贊同。
第四,從德國的統一帶來的德國成為世界上的強國,加上韓國與朝鮮的現狀,可以推斷出統一對韓國和朝鮮雙方的利益將會是無窮大的,韓國有技術但是資源缺乏,而朝鮮仍然是尚未開發的寶地,具有豐富的資源可以被開發。如果兩國統一的話,必定會推動整個朝鮮半島的經濟乃至整個東北亞的經濟迅速發展,實現雙贏。
參考文獻:
[1] 喻常森,黃云靜,等.當代亞太國際關系與地區合作[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8.
[2] 李春虎.當代朝鮮半島社會研究[M].北京:中國方正出版社,2008.
[3] 曹長盛.從德國的統一看朝鮮統一問題[J].國際政治研究,1997,(4).
[4] 劉波.東北亞國際秩序的歷史演變與構建[D].延吉:延邊大學,2010.
[責任編輯 王玉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