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雙元制是源于德國的一種職業培訓模式,其核心是政府支持下的、完善的校企合作機制,這是我們學習和借鑒德國職業教育的關鍵要素。“政行企校”四方聯動,“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就業、合作發展”,必將成為中國高職教育校企合作的重要內涵和鮮明特色。
關鍵詞:“政行企校”;“雙元制”;頂崗實習;四方聯動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36-0272-02
引言
雙元制是源于德國的一種職業培訓模式。所謂雙元,是指職業培訓要求參加培訓的人員必須經過兩個場所的培訓,一元是指職業學校,其主要職能是傳授與職業有關的專業知識;另一元是企業或公共事業單位等校外培訓場所,其主要職能是讓學生在企業里接受職業技能方面的專業培訓。我們應該充分學習借鑒德國成功的“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經驗,在職業教育過程中創新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深化校企合作機制,使高職院校與企業建立長期、穩定、雙贏的戰略合作機制;以合作企業為主導,按企業的人才培養規格培養學生,以合作企業為依托,全面提升學生職業素質。
德國的“雙元制”職業教育體制的核心是政府支持下的、完善的校企合作機制,這是我們學習和借鑒德國職業教育的關鍵要素。教育部部長袁貴仁指出,當前中國職業教育發展的弱項在校企合作,他強調,校企合作是今后一個時期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重點。“政行企校”四方聯動,“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就業、合作發展”,必將成為中國高職教育校企合作的重要內涵和鮮明特色[1]。
一、“政行企校”的各方職責
在“政校行企”四方聯動過程中,首先要明確四方各自的職責:
政府通過建章立制加強對校企合作的積極干預,在政策上建立激勵機制,如出臺免稅政策,鼓勵企業深度參與學校職業教育過程,形成互動、雙贏的校企合作機制;并在經費上給予支持。在實際的校企合作過程中,政府無疑具有引領催化作用,是“政校行企”聯動過程中的主導方。
學校是“政校行企”聯動過程中的主體方,應通過市場人才需求調研、專業調研等,準確分析職業崗位任職要求,完善人才培養方案,規范專業建設;以職業能力為核心,參照行業企業技術標準,融通職業資格認證標準,開發專業課程;利用企業優質資源,加強實訓基地建設,建立校企合作的實踐教學體系;與企業合作建設科技研發中心,參與企業技術革新與產品研發;針對新技術、新崗位,為企業培訓在崗員工;加強雙師素質教師隊伍建設。
行業協會是職業資格標準的主要制定者,是市場信息的傳播者,是學校培養目標制定的參與者。校企合作的整個過程由行業協會為中介,執行監管和質量考核,并建立跨企業培訓中心,與高職院校合作開展在職員工培訓。企業應參與制定、修改、執行合作教育計劃;應參與人才培養全過程,共建實訓基地,加強教學與生產、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參與培養專任教師雙師素質;接受學生實習實訓,承擔實踐教學任務;參與教學管理與教學質量評價;接納優秀畢業生就業[2] 。
“政行企校”四方聯動的目的就是要深化校企合作,推動校行企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確定人才培養目標、培養規格,擬定課程體系,開發課程。共同組建教學團隊,聘任行業企業的專家擔任專業帶頭人,形成雙專業帶頭人;成立校外專業教研室,聘任行業企業的專家擔任教研室主任;聘任行業企業專家或工程技術人員擔任教學班輔導員。共同完成教學過程、教學質量控制,共同完成頂崗實習監控及考核評價。共同建設實習實訓基地,利用學校現有土地、廠房,由企業出資共建生產場地、學生技能實訓基地和企業員工培訓基地;利用企業施工場地建立教學性施工區域,承擔部分實踐教學。
二、打造校企合作辦學的新特色
1.建立“政行企校”共同參與的立體、開放式聯動辦學體制。學校以政府政策導向和保障為主導,以行業、企業參與辦學為宗旨,共同構建了“政府、行業、企業、學校”四方參與的“三會”辦學體制,發揮了政府的主導作用、行業的協調指導作用,增強了學校在辦學中的主體地位,充分調動了企業參與辦學的積極性。“三會”的合作辦學體制把“政行企校”四方緊緊聯系在以人才培養為主線的鏈條上,推動了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和企業經濟效益的增長,增強了行業在產業發展和人才培養中的指導作用,促進了地方經濟的發展。
建章立制,規范行為。制訂相關章程制度,確保了理事會日常工作的開展,規范了理事會的運行。契約約定,保障實施。與重點合作的企(事)業簽訂協議,重點規范信息共享、人員配備、工作機制、互派教師、接納就業、合作研發等方面的行為,切實提高執行力。整合資源,搭建平臺,獎勵激勵,合作共贏。整合資源,搭建校企互惠共贏的合作平臺;設立校企合作獎勵基金,建立目標責任制,制定考核標準與規則,落實工作任務,細化工作方案,建立了行之有效的長效機制。
2.完善“政校企行”四方聯動的運行機制。“三會”體制是堅持以政府辦學為主體,行業企業廣泛參與的高等職業教育辦學新體制,是解決高職院校擴大發展、經費短缺、人才培養質量適應產業發展需求的重要途徑。要保證“三會”作用的發揮,切實推進“素質為本,能力為重,產學結合,特色突出”的辦學改革,就要建立“政府主導、行業指導、學校主體、企業參與”的“保障機制、協調機制、分配機制和利益驅動機制”。發揮地方政府的主導作用,加強職教發展的政策推動;發揮行業的指導、統籌與協調作用,完善長效運行的協作管理制度;增強學校的主體地位,深化校內管理體制改革;建立政府統籌、部門合作、市場調控、校企互動的利益分配機制,保障校企合作的可持續性。
3.形成二級學院為實體的分層管理體制。學校科學界定學校和二級學院的管理職能,完善了二級學院組織機構,以院系自主理財和管理為核心,實施“學校—二級學院—專業”三個層次的精細管理,在院系發展、專業建設、課程教學組織與實施、學生學籍管理、專兼職教師的聘用管理和課酬計算分配、課程建設、基地建設、師資建設與教學改革經費使用等方面,下放自主權,增強了全體教師參與合作辦學的主動性。學校制定了相關政策措施,進一步界定了學校和二級學院的管理職能,實施以辦學成本和效益核算為主體的管理,向二級學院下放了人事管理權、收入分配權、教學管理權、經費使用權、經營管理權等;制定了具體辦法,對專業全面推行目標管理,將教學內涵建設、校企合作、社會服務、學生能力素質培養與就業等作為專業建設核心內容,實行目標考核,發揮專業在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專業建設、技術服務和社會培訓、學生就業等方面的優勢,增強專業自我造血功能,提升專業綜合實力與核心競爭力。
4.搭建高職協調發展的合作教育平臺。在政府指導和教育局、各縣(市、區)政府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協助下,以職業技術學院為龍頭,以人才培養為紐帶,聯合各縣市(區)職教中心,成立職教聯盟,建立了理事會、校長聯席會和師資隊伍建設委員會、教學工作委員會、校企合作工作委員會、就業指導委員會、學生素質拓展委員會等組織機構。構建區域職業教育合作平臺,整合聯盟內職教資源,實現高職“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格局。通過加強成員單位的合作,充分發揮聯合優勢、聯合效應和規模效應,更好地為區域職業教育發展和經濟建設服務[3]。
三、轉變傳統的行政領導模式和運行機制
職業教育與其他類型教育相比,最顯著的差別在于必須要有行業、企業等各種社會主體的共同參與,僅靠教育行政部門是不可能辦好職業教育的。教育行政部門要主動尋求與行業、企業的合作。由政府主導,成立合作辦學理事會,組建發展規劃、人力資源、技術服務、經費籌措等工作組,具體協調推進合作辦學。
1.建章立制,規范行為。制訂理事會章程,建立《理事會成員選任制度》、《理事會會議與報告制度》、《理事會議事制度》、《理事會監督制度》、《理事會工作小組運行管理辦法》、《校企合作基金會章程》等制度,確保理事會日常工作的開展,規范理事會的運行。
2.契約約定,保障實施。與重點合作的企(事)業簽訂協議,重點規范信息共享、人員配備、工作機制、互派教師、接納就業、合作研發等方面的行為,強化合約意識與責任意識,切實提高執行力[4]。
3.整合資源,合作共贏。整合資源,搭建校企互惠共贏的合作平臺,促使學校服務企業生產經營管理,降低了企業生產成本,提升了企業員工和學校教師的研發能力,提高了企業員工理論水平和學校教師技能素質;設立校企合作獎勵基金,建立目標責任制,制定考核標準與規則,落實工作任務,細化工作方案,建立了行之有效的長效機制。通過各成員單位的共同努力,切實推進了理事會在政策推動、資源整合、規劃指導、經費籌措、基礎建設等合作辦學方面的決策、咨詢、協調、監督和推動作用,擴大了社會和行業企業對學校辦學的參與度,保證了學校與行業企業在人才培養、產學研合作、工學結合、畢業生實習與就業、科技開發、企業生產管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合作[5]。
結束語
高等職業教育的雙重屬性決定了高職院校必須改革創新,開放辦學,實現學校跨越式的發展,努力探索符合學校發展要求的辦學模式,不斷增加辦學活力。構建“理事會、行業工作委員會和專業合作建設委員會”三級開放式、立體化合作辦學體制為切入點,以推進專業實體化為重點,積極探索“政府主導、學校主動、行業指導、企業參與”四方聯動的合作辦學模式,走出了一條適應地方經濟發展和學校快速發展的特色辦學之路。
參考文獻:
[1] 徐耀生.高職生頂崗實習精細化管理的探索與實踐[J].職教論壇,2013,(6).
[2] 王瑞鋒.高職學生頂崗實習的質量問題研究[J].商情,2010,(2).
[3] 戴雪梅.對“政行企校”機制下人才引進與師資培訓的思考[J].成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3).
[4] 陳聰.旅游管理專業本科學生專業實習實效性研究[J].沈陽師范大學,2011,(5).
[5] Sybille Rockstroh;Karl Schweizer,An investigation of the effect of retest practice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peed and ability inattention[J].Psychology Science Quarterly,2009,(5).[責任編輯 魏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