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資助是“輸血”,可以保證他們渡過暫時經濟難關;育人是“造血”,可以促進他們徹底脫離貧困。高校學生資助體系包括獎、貸、助、勤、補、減等多種形式的資助措施,大學生資助體系不僅是助困,也是培育人才的重要途徑。高校要不斷挖掘資助體系的育人功能,不斷探索資助體系育人功能的有效途徑,使學生受資助的同時,獲得學習、心理、技能等方面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貧困生;資助;育人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36-0283-02
一、中國高校學生資助體系現狀及不利因素
當前對家庭貧困學生已基本形成了“獎、貸、助、補、減”五位一體的多元化資助政策體系,但由于國家政策和財政的資助力度有限,目前高校貧困生經濟資助還不盡人意。
1.高校貧困生經濟資助現狀。教育是以經濟條件為基礎的,在現實社會中,由于各種因素導致農村和城市中的貧困家庭在負擔子女教育費用方面面臨諸多困難,很多貧困家庭的子女不能順利進入夢寐以求的高校,他們接受教育的問題不僅成為普遍的社會問題,而且成為制約社會文明進步的“瓶頸”。針對近年來高校的貧困生問題,中央和地方政府財政逐步加大了資困助學力度,無論是在資助總人數或是在資助總金額上都在逐年大幅提高,但與此同時高校經濟困難學生人數也在大幅增加。
2.高校助學與成才教育存在的不利因素。目前許多高校對貧困生助學問題高度關注。從經濟上努力幫助貧困生擺脫困境,以完成學業,但具體實施中,卻往往將解決其物質生活的負擔作為助困的重心,忽視了對他們的思想、人格、心理等方面的教育引導。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經濟資助與思想政治教育結合不緊密。目前,高校經濟困難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尚缺乏系統性的教育機制,教育內容及教育方法的針對性不強。許多高校都將資助貧困大學生完成學業作為濟貧助學的最終目的,出現“獎、貸、助、補、減”的多元化資助體系與思想道德教育結合不緊密的情況。人們往往只注意物質扶貧,認為只要對貧困生多給予經濟上的資助,使他們順利完成學業,一切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因而忽視了貧困生的思想“扶貧”,出現育人與助困脫節的現象。
二、構建高校學生資助與育人相結合的長效機制
1.科學規范認定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教育第一個環節即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身份的認定。切實掌握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基本情況是公平、公正、合理地分配資助資源的前提,也是國家、學校制定的各項資助政策和措施真正落到實處的重要保障。
然而,如何科學、準確地認定貧困生,成為困擾高校工作者公開公平做好資助貧困生工作的一大難題。根據筆者的工作經驗和對其他高校的調查了解,目前大多數高校在認定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時,所采取的依據是學生提供給學校的《家庭情況調查表》和家庭所在地鄉、鎮或街道民政部門出具的證明材料,而往往忽視對學生日常消費行為的參考。事實上,生源地所出具的經濟狀況證明材料的真實性實在難以取信,在利益面前很多學生和家長缺乏誠信,頻頻利用地方的“人情關系”獲得虛假證明,加之缺乏必要的監督約束機制,導致助學資源分配不公已成常態。筆者結合工作經驗和理論成果,對科學認定貧困生提出以下對策:(1)建立綜合的認定標準。學生本人情況的認定指標可從兩個方面展開:個人情況和家庭情況。除學生提供學校的《家庭情況調查表》和家鄉民政部門出具的貧困證明材料外,應當充分了了解學生的個人情況和家庭情況,個人情況包括月支出金額及用途、學習態度及成績、學生誠信等級、學費欠繳情況等;家庭情況包含家庭成員的組成及職業、人均收入、家庭所在地經濟水平、有無欠債情況、有無重大事故或災害發生等,在具體的認定過程中,還應該堅持原則性與靈活性相統一。注重因人而異、視情況定奪。(2)嚴謹規范認定程序。在認定過程中,輔導員應該是第一責任人,輔導員在初步判斷的基礎上,要深入了解學生,經常走訪學生宿舍、和學生聊天,掌握學生的基本情況。要定期聽取班委、同宿舍同學對學生日常消費的反映,基本上做到心中有數。評選過程中,要實行跟蹤管理并張榜公示評比結果,發揮同學之間的監督作用。高校要利用寒暑假、社會實踐、出差等機會,組織老師和學生對相對集中的貧困生所在地進行實地走訪,尤其是對有爭議或者存疑的學生家庭進行復查。(3)實行權利義務對等的資助模式。現行的“獎、貸、勤、助、補”等資助措施中,困難補助、生活補貼、助學金都屬于“免費午餐”式的無償資助,資助對象憑借資格認定就可以心安理得地享受資助。應盡量縮減當前這種“免費午餐”式的資助,采取附有條件的資助模式。高校應該開拓勤工儉學崗位,對參加勤工助學的學生,除了給予相應的報酬外,還可以在助學金、困難補助等方面給予優先考慮,鼓勵他們通過勞動獲得報酬。權利和義務對等的資助模式,體現按勞分配的原則,也可以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增強感恩意識和回報意識。(4)落實政府、學校、社會“三位一體”的監管體系。目前,政府、高校、社會都很關注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問題,但是這些主體之間缺乏聯系和溝通,停留在完成份內工作之上。信息和資源不能共享,以至于出現政策和現實的脫節。生源地基層政府要對學生的家庭經濟狀況、學生及家長的信用度等基本信息進行甄別,確保信息的準確性。同時,出臺相關法律法規,對明知家庭經濟狀況不符合規定而出具困難證明或虛假證明的相關工作人員給予行政處分,加大處罰力度。
2.提升勤工助學在資助體系中的地位。從資助體系的運行來看,傳統的“資助型”獎助體系往往重視的是經濟資助,而忽視了學生的心理需求和能力的提升。高校助學如果僅停留在“授人以魚”的輸血式救濟上,而不注重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培養,必將使其喪失內在的“造血”功能,也無法使學生真正“脫貧”,勤工助學就是一種被廣泛認可的內生“造血”式自助模式,它不僅能解決貧困生的生活困難,還可以使其樹立自立自強、負責有為的觀念,提升人際交往、競爭合作等社會適應能力,進而提升就業能力。同時,高校實施勤工助學模式,要注意以下幾點:(1)拓展和完善崗位類型。從勤工助學的實施來看,高校崗位數量少,不能滿足學生需求,而且提供的崗位大多是“體力型”“勞務型”,缺少“智力型”崗位,因此不但報酬較少,而且脫離學生的專業學習,不利于其綜合素質的提升。因此,既要挖掘勤工助學的校內崗位,甚至又要大力拓展校外勤工助學基地,以促進學生的社會化。并優化勤工助學崗位,從低層次的體力勞動型向專業智力型拓展。(2)與就業相對接。勤工助學崗位盡可能與學生所學專業和未來擇業、就業相對接,提升學生的就業能力,增加就業機會。(3)規范管理。規范學生用于勤工助學的時間,避免影響正常的專業學習和透支身體。(4)保障經費。學校應每年以一定的比例持續增加勤工助學經費。同時加強對學院資助專項經費使用的監督力度,使勤工助學這一“造血型”資助地位提升到僅次于國家助學貸款。
3.積極探索扶貧資助與勵志育人相結合的新機制。無論是助學金、還是助學貸款,都只能緩解生活困難學生一時的經濟困難,只有引導他們發揮自身的優良品性、行為作風和勤奮意識,才能真正做到幫助他們通過自己的雙手具備“造血”功能,才是育人的根本。(1)心理幫扶。部分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窘迫的生活體驗,使得他們不同程度地存在焦慮、自卑、抑郁等問題,社會適應能力較差。需加強心理健康輔導和心理咨詢,幫助他們放下思想包袱,走出心理困境;開設“厚懷學堂”等人文關懷的系列講座,幫助貧困生樹立心理健康觀念、人格觀念和素質觀念,以高尚熾熱的情感,真心實意地去感化貧困生,促使師生之間的情感自然融洽。(2)勵志與責任教育。家庭經濟困難的大學生既渴望自強自立,又存在不同程度的自信心欠缺問題。高校通過講座、“自強之星”評選、深度勵志談心等活動,教育引導他們以榜樣的力量激發成才意識,不斷提高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以求有所作為。現實生活中,個人不能僅關注自身的生存與發展,還要承擔起對他人和社會的責任。高校要加強責任教育,這不僅是受助學生感恩的需要,也是由個人生存和發展的需要所決定的。(3)注重教育的實踐環節,實施“實踐育人”。組建以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為主體參與“志愿者服務隊”,開展義務助學,義務服務,愛心捐助等社會公益活動,為學生回饋母校、感恩社會搭建平臺,讓廣大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在接受來自國家、社會、學校“資助”的同時,在服務社會的過程中提高認識,接受教育。逐步實現其“自助”向“助人”的轉變。(4)提升就業能力。在高等教育規模不斷擴大的情況下,繼續依賴政府下撥學生資助經費已經不能完全解決日益突出的貧困生問題。所以,在堅持政府資助為主的前提下,高校應積極開拓社會資源,爭取更多的企業和社會團體關注并資助貧困生。知識經濟時代來臨之際,大學與社會,尤其是和產業界之間的聯系越來越密切,高校應該積極和優秀企業、社會團體建立長期的合作關系,大學為企業提供科研支持,企業可以在高校設立各種獎學金和助學金。另外,還可以開辟大學生到企業勤工助學的渠道,使他們在生產第一線鍛煉自己的工作本領,為貧困生未來的就業搭建平臺。
參考文獻:
[1] 桂富強.高校貧困生發展性資助理念及管理體系研究[M].成都: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09.
[2] 李超祖.教育激勵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
[3] 夏文斌.公平、效率與當代社會發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4] 顧書桂.高等教育中的政府投資和個人投資[J].江蘇社會科學,1996,(6).
[5] 廖清林.試論高等教育貸學金制度的建立[J].遼寧高等教育研究,1994,(3).
[6] 趙博.論加強生活困難大學生勵志教育的必要性[J].黑河教育,2009,(6).
[責任編輯 魏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