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加快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實現農業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是新形勢下中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內容,也是增強中國農業綜合競爭能力,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根本途徑。因此,進一步了解湘西州農業發展狀況及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對策,對于在新形勢下推動湘西州農業發展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湘西州;農業;產業結構;對策
中圖分類號:F3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30-0029-02
農業是人類的“母親產業”,遠在人類茹毛飲血的遠古時代,農業就已經是人類抵御自然威脅和賴以生存的根本,農業養活并發展了人類。中國是一個擁有13億多人口的發展中農業大國。農業在中國歷來被認為是安天下、穩民心的戰略產業。黨和政府歷來高度重視農業,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對新形勢下農業工作做出了全面部署。2011—2013年中央連續三年出臺“一號文件”發展現代農業。可見,加快農業發展方式轉變,提高現代農業發展水平對中國農業農村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一、湘西州農業發展現狀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湘西州)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境內居住著土家、苗、漢、回等30個民族,總人口280多萬,土地總面積1.5萬多平方公里,是湖南省進入國家“西部大開發”的唯一地區。農業在國民經濟中仍處于較重要地位,是湘西州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近年來,湘西州農業經濟取得了較快的發展,基礎建設不斷加強,農業生產條件逐步改善,農業經濟穩步增長。目前,全州糧食作物播種面積268.07萬畝,總產84.99萬噸,連續七年實現增產;糧食單產317.3公斤,連續六年穩定在310公斤以上;全州經濟作物的播種面積、產量、產值穩步增加。其中,柑橘107萬畝,預計產值8億元;茶園17.33萬畝,產值5億元;煙葉面積26萬畝,產值8.45億元;百合7.12萬畝,產值超過10億元;蔬菜88.35萬畝(含復種),產值23.31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 280元,首次突破4 000元大關,同比增長16.5%,連續九年保持了10%以上的增長速度;全州推廣農業實用技術524.77萬畝,創辦萬畝高產創建示范片26個。培訓農民41.51萬人次。全州農產品加工企業銷售收入達53.4億元,休閑農業企業營業收入4.6億元。建立農產品標準化生產示范區48個、面積25萬畝,現有“三品一標”農產品63個;全年落實中央惠農補貼2.38億元,爭取到位中央、省財政農業專項資金3 192萬元,爭取實施農業項目8個、總投入達7 582萬元。
二、湘西州農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基礎設施落后,抗風險能力弱
受地方財力的限制,農業投入不足,是農業基礎設施落后的主要原因。農業基礎設施的落后,導致農業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弱,抗風險能力差。“有收無收在于天,多收少收在于地”,是農業產業的現實寫照,沒有從根本上擺脫“靠天吃飯”的局面。
(二)科技創新不足,經營成本偏大
2012年,農資價格仍呈上漲趨勢,其中“兩雜”種子漲幅明顯,化肥價格漲幅較大。雜交水稻40元~80元/公斤,個別品種在80元/公斤以上,如Y兩優1號90/公斤,專利保護品種每公斤漲5元以上,漲10%以上;其他品種每公斤漲2元左右,漲5%左右。雜交玉米種子25元~40元/公斤,漲5%左右。尿素2 600元/噸,漲18%;碳酸氫銨900元/噸,漲5%;過磷酸鈣540元/噸,漲6%;鈣鎂磷肥590元/噸,漲6%;25%復合肥1 800元/噸,漲5%;45%復合肥(氯化鉀)2 900元噸,漲11%;45%復合肥(硫酸鉀)3 200元/噸,漲5%。農資價格連年上漲,增加農業生產成本,嚴重影響了農民發展生產的積極性。農業效益不高,物價高而糧價低,種糧不如外出打工,務農不如做買賣。
(三)產業結構欠佳,增長速度慢
近年來,湘西州農業在整體上獲得了較大的發展,農業總產值由2010年的81.8億元到2012年的98.9億元。但每年的增長幅度卻有下降的趨勢,2010—2012年湘西州農業總產值增長率分別為4.1%、3.9%、3.7%。而且就全省范圍來看,湘西州落后于全省其他各市。2012 年,湘西州農業總產值增長率比湘潭市低0.4%,比衡陽市低0.6%,比懷化市低0.9%,比岳陽市低0.1%。
(四)勞動力匱乏,文化素質低
2012年全州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62.31萬人,同比增長5.72%。農村勞動力外出呈聚集擴大趨勢,外出務工人數每年持續增加。由于農業生產效益本身就比較低,加上以勞動力為主的農村人口又大量外出,耕地拋荒情況越來越嚴重,使得農業發展更加遲緩。據勞動部門統計,2012年全年全州農村勞動力中累計有62.31萬人有知識、有文化的青壯年外出打工,在家的基本是“386199”部隊(即婦女、小孩和老人)。農民文化素質偏低,導致農民接受先進科學技術的能力較弱,大多數農民缺乏一技之長,創業意識不強,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壓力增加,農民增收難度加大。
(五)農產品精深加工企業少,輻射帶動力不強
截至2013年,湘西州擁有州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96家,其中國家級的兩家、省級的19家。其中只有湖南華拓生物有限責任公司、鳳凰縣果果三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等15家農產品加工企業晉升為農業產業化州級龍頭企業。其他大部分龍頭企業規模還不夠大,產品質量檔次較低,且大多數企業的科技、管理水平不高。品質好、科技含量高、深加工、高附加值的“高、精、尖、新”產品不多。
三、新形勢下湘西州農業發展的對策
(一)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著力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農業和農村的各個方面。加大農業基礎設施投入,提高防災減災能力。為現代農業的快速發展提供良好的前提條件。
(二)推進農業技術創新,著力提高農業科技貢獻率
加快農業技術創新,提高農業科技含金量。引進專業技術人才,加快新品種、新技術的開發和應用。開展農產品生產、保鮮、貯藏、深加工等領域一條路服務新技術、新工藝和新設備的研發應用,加快形成一批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技術。今年,中央財政在農業技術創新方面,特別是在種業、耕作技術、節水農業等方面加大投入。
(三)因地制宜種植特色作物,著力提高農業產出效益
根據湘西州實際情況,種植經濟效益好的特色作物,帶來增收。湘西州位于湖南省西北部,總面積15 462km2,占湖南省面積的7.24%。海拔多在800米以上,雨量充沛,年均降水量972毫米~1 419毫米。該地氣候屬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氣候溫和,年均氣溫17.0℃-17.9℃,年日照時間1 153~
1 514小時,光、熱、水的配合有利于農作物和林果生長發育。這些有利的自然和地理條件形成具有湘西特色的四大支柱產,即以椪柑、獼猴桃為主的水果業,以牛羊為主的草食牧業,以優質烤煙、蔬菜、茶葉為主的特色經濟作物業,以青蒿、百合為主的中藥材。
(四)大力培育新型農民,著力提高農民的自主創新率
新型農民是發展現代農業的關鍵一環。當前湘西州農村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較短,整體素質不高。培育新型農民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基礎,是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是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依托產業發展對農民開展農業實用技術培訓和職業技能培訓,同時積極引導和教育農民遵紀守法、提高修養、崇尚科學、移風易俗,使之成為“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為推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增加農民收入提供強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五)加快推進龍頭企業集群化,著力提高農產品加工增值率
以龍頭企業、農產品行業協會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為團體,加快發展生態、綠色、有機、富硒等特色品牌。打造品牌,重點培育有市場、有影響、有前景的品牌,把企業做大。“無加工不成產業”,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是現代農業的必然選擇,也是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的有效途徑。現代農業80%利潤來自加工和銷售環節。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把農業的產前、產中、產后連結成一個完整的產業鏈條和產業體系,可以實現農產品多次轉化增值,可以讓農民分享農產品加工、流通環節的利潤,提高農業效益,增加農民收入。
(六)發展休閑觀光農業,著力提高環境友好率
農業部在《全國休閑觀光農業發展“十二五”規劃》中提出發展休閑觀光農業可以促進農民就業增收,繁榮農業農村經濟。目前在中國部分地區休閑觀光農業,生態觀光農業發展得如火如荼。而在湘西州休閑觀光農業還處于起步階段,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湘西州是苗族土家族聚集的地方,依托豐富的自然資源、生產資源、歷史文化與獨特民風大力發展休閑農業,促進民族傳統文化保護、傳承與弘揚。借助特有的資源優勢,創新少數民族地區發展休閑觀光農業的有效途徑,實現農民在家創業增收的美好愿望。
參考文獻:
[1] 龍世譜.湘西州農業文獻選編[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3.
[2] 左小義.湘西自治州農業發展面臨的問題及對策[J].湖南農業科學,2006,(2).
[3] 王兆峰.湘西自治州生態經濟持續發展簡論[J].生態經濟,20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