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屬地化企業化地勘單位在地質勘查市場上逐步淪為“打工者”,生存困難,影響了找礦積極性。以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為工具,通過對目前地質勘查工作勞動消耗價值補償進行分析,發現其原因在于地質人員付出的勞動消耗沒有得到合理補償和找礦成果沒有得到應有的回報。為此應深化地勘單位改革,研究制定成本齊全的商業性地質勘查預算標準,建立地勘單位找礦成果價值補償機制。
關鍵詞:地質勘查;勞動價值論;預算標準;消耗補償
中圖分類號:F2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30-0044-02
近年來,隨著國家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的推進,立足國內,增強礦產資源保障能力,努力實現找礦重大突破,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地勘單位是地質找礦的主力軍,發揮他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成為目前深化地勘管理體制改革,實現找礦戰略目標的現實需要。
一、地質勘查單位發展現狀與存在問題
1999年,為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國務院《地質勘查隊伍管理體制改革方案》(國辦發[1999]37號)出臺,國家組建地質野戰軍隊伍,其他大部分單位實行屬地化企業化管理。從此,在國務院統一領導下,地勘隊伍管理體制發生了重大改革,地質勘查工作運行體制由公益性與商業性地質工作混合運行,逐步向公益性、商業性分體運行轉變。原來的國有地勘單位也逐步分化為全額撥款、差額撥款、自收自支事業單位和地勘企業。
近年來,隨著國家財政資金和社會資金投資地質找礦領域力度的加大,各類地勘單位發展不均衡問題日益凸顯。國家和地方公益性地質勘查單位地勘經費來源于國家財政,實行預算管理,基本支出有保障;社會地勘企業起步早、資金雄厚、機制靈活,在市場上具有明顯競爭優勢;多數屬地化或企業化地勘單位(以下簡稱地勘單位)由于可用于經營的凈資產少,設備陳舊老化,離退休人員多,歷史欠賬嚴重,在地勘市場上逐步淪為“打工者”,不用說發展,連生存都成問題;不用說擴大再生產,就是連簡單再生產有時都難以維持。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根源在哪里?筆者認為原因之一是:地勘單位地質人員付出的勞動消耗沒有得到合理補償和找礦成果沒有得到應有的回報。
二、基于勞動價值論的地質勘查工作勞動消耗補償分析
(一)馬克思勞動價值論
勞動價值理論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理論基礎,是馬克思整個經濟理論的前提。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基本觀點是:勞動力的活勞動是商品價值的唯一源泉。活勞動是指勞動者在物質生產過程中腦力和體力的耗費。勞動力以外的其他生產要素不能創造價值,只能在勞動的作用下轉移自身包含的由勞動力的活勞動創造的價值。在生產中,一方面,生產資料的價值借助于活勞動轉移到新產品中去,它的價值量是不變的;另一方面,凝結在新產品中的活勞動,除了轉移生產資料的舊價值外,還創造新價值。
從資本主義生產者的角度看,企業生產的商品的價值由生產中所耗費的不變資本的價值、可變資本的價值和剩余價值三部分組成。用公式表示就是W=c+v+m,其中W表示商品的價值,c表示不變資本的價值,v表示可變資本的價值,m表示剩余價值。剩余價值是資本主義生產的根本目的,但剩余價值卻以利潤的形式表現出來。這種論述總的來講是強調資本家對工人勞動的剝削,揭示剩余價值的來源,這是由馬克思當時所處的時代背景決定的,不應苛求馬克思。但是,在目前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仍然存在商品生產和市場交換,價值公式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有助于我們分析經濟現象,尤其在企業成本補償和收入分配方面。
從成本補償的角度來看,企業生產成本主要由c+v構成,c代表投入的物化勞動,具體表現為固定資產、原材料,這一部分不能創造新的價值,只能在勞動力的作用下以新的形式轉移到新產品當中去;v代表人工成本,體現的是投入生產的活勞動價值,具體表現為工資津貼、福利費、社會保障費等;m代表活勞動創造的剩余價值,最終表現為利潤。
(二)地質勘查勞動消耗補償分析
在目前的地質勘查領域,從理論上講,地勘單位在進行地質勘查工作時,均按照國家制定的相關《預算標準》獲得了項目經費,成本得到了補償,但是為什么屬地化企業化地勘單位卻面臨著本文開篇提到的困難局面呢?
首先,目前地質勘查工作普遍使用的預算標準是《國土資源調查預算標準(地質調查部分)》(以下簡稱“2007標準”)、《地質調查項目預算標準(2010試用)》(以下簡稱“2010標準”)和《中央地質勘查基金項目預算標準(試用)》(以下簡稱“基金標準”)。2007標準是財政部、國土資源部聯合頒發的,目前仍在使用,但是標準已經明顯偏低。基于此,在2007標準的基礎上,按照經濟因素增長測算制定了2010標準,經國土資源部同意在“地質調查評價專項”中試用。這兩個標準均是針對地質調查項目特點制定的,使用對象是從事國家公益性地勘工作的事業單位,只適用于基礎地質調查項目預算的編制、審查及管理,其成本構成中不含職工福利費、社會保障費、固定資產折舊費、利潤及稅金等。但是由于標準的權威性,大部分其他性質地勘單位和其他地質專項也在使用這兩個標準。這樣,差額撥款和自收自支事業單位以及地勘企業在承擔地質調查項目時,就面臨著成本消耗補償不完全的現實。
其次,基金標準是針對中央地勘基金項目資金管理特點制定的,其特點是根據項目承擔主體的不同,分為全成本費用、部分成本費用兩種水平,對有財政事業費撥款的項目承擔單位按照部分成本費用水平的調整系數執行,沒有財政事業費撥款的項目承擔單位直接執行全成本費用水平。實際上,大部分屬地化地勘單位仍然戴著“事業”帽子,在性質上仍然屬于事業單位,或多或少有一些財政事業費收入,這些事業費收入主要用來補助離退休和下崗職工工資和醫療費,剩下的能夠用于地質勘查工作的經費很少甚至沒有,但是按照規定又不能執行全成本費用標準,導致承擔地勘基金項目的地勘單位的勞動消耗得不到合理補償。
第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是市場的主體,獲得應有的合法利潤是企業發展的原動力,也是企業擴大再生產的必要條件。地勘行業又是一個知識密集型的產業,也是一個對智力投入要求很高的行業。地質勘探工作從成礦、找礦理論研究開始,直至提交最終可供開發利用的勘探報告是一個連續復雜的勞動過程,地勘單位的智力投入對物質生產增長的數量和質量起著首先的和決定性的作用。所以,地勘單位創造的利潤可以分為兩部分:一是任何企業通過投入固定資產、原材料和活勞動以及加強管理應獲得的社會平均利潤;一是地勘單位智力投入而獲得的額外收益。所以,這時m就可以分解為m=m1+m2,m1代表簡單勞動創造的正常利潤和應得的消耗補償,m2代表復雜勞動(智力勞動或創造性勞動)應獲得的超額利潤和消耗補償。
通過上面分析,就會發現屬地化企業化地勘單位在使用目前預算標準時,由于物化勞動、活勞動和再生產不能得到合理補償,導致生產資金嚴重不足,工作難以正常開展,地勘成果質量也就難以保證。
三、地質勘查工作勞動消耗補償建議
(一)深化地勘單位改革
1999年國辦發37號文發布后,地勘隊伍管理體制發生了重大變化,但是在推進改革過程中,出現了很多困難和問題。許多單位留戀舊體制,仍然希望能夠獲得國家財政撥款,不愿意走向市場自我生存自我發展。結果是戴著事業帽子,卻得不到原有的全額事業費撥款保障,承擔商業地質工作時,又不能按企業使用全成本預算標準,出現舉步維艱、難以適應市場的現實情況。
建議在本輪事業單位改革中,國家應著力推進地勘單位改革,制定改革配套政策,在保證地勘單位現有利益不損失,地質工作者待遇不降低的前提下,將地勘單位推向市場;廣大地勘單位應順應潮流,抓住機遇,敢于接受挑戰,真正走向市場,成為自主經營自主盈虧的企業實體。
(二)研究制定成本齊全的商業性地質勘查預算標準
目前針對商業性地質勘查市場主體,反映從事商業性地質勘查消耗與補償的地質勘查預算標準還處于缺位狀態。建議針對那些承擔國家地質調查項目的屬地化地質勘查單位、改革轉制實行企業化經營的地質勘查單位,按照地質勘查單位財務會計制度,研究制定與現行預算標準體系一致的含固定資產折舊費、職工福利費、“五險一金”、相應流轉稅與平均利潤的全成本的地質勘查預算標準,成本結構上充分反映從事商業性地質勘查項目的全部消耗與補償,解決預算標準使用者和標準內涵不一致的矛盾。
(三)建立地勘單位找礦成果價值補償機制
地質勘查工作具有很強的基礎性、地域性、探索性和繼承性,需要長期的資料、經驗與人才積累。這就決定了地質成果的獲取以活勞動占據主導地位,工作方式以腦力勞動為主,工作人員以高學歷專業人員為主。所以,不但要對項目承擔單位簡單再生產消耗進行補償,而且還要對其擴大再生產消耗進行補償,不但要對其地質勘查的簡單勞動消耗進行補償,而且要求對其復雜勞動(創造性勞動)消耗進行補償。
建議考慮從國家層面建立地勘單位找礦成果價值補償機制,讓地勘單位參與探礦權出讓收益分配中來,從而使地勘單位地質工作人員復雜勞動消耗得到補償,有利于調動他們的找礦積極性,有利于國家找礦突破戰略目標的順利實現。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2] 商彥征.活勞動是價值的唯一源泉[J].工業技術經濟,2003,(1):69-70.
[3] 龔慶秀.知識經濟時代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再認識[J].南方論刊,2010,(4):7-10.
[4] 王仁財,高永臻.淺析地勘單位找礦成果的價值補償機制[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09,(27):227-228.
[5] 王國豐,李丹.推進地質勘查經費匹配公平公正[N].中國國土資源報,2010-04-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