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網絡教學作為一種新的教學形態從手段和形式上改變了傳統教學,《宏觀經濟學(雙語)》課作為經濟管理類專業的基礎課,利用網絡教學這一新興教學模式提高教學效果,為學生奠定扎實的專業理論基礎具有重要的意義。介紹《宏觀經濟學(雙語)》網絡課程的構建,通過網絡教學平臺發布調查問卷對網絡課程的教學效果進行分析,結果表明網絡課程對于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加強教學效果具有一定的幫助,但仍存在師生溝通不足、教學材料不夠豐富以及網絡平臺使用不方便等問題,有待進一步改善。
關鍵詞:網絡課程;網絡教學平臺;宏觀經濟學
中圖分類號:F2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30-0066-02
近年來,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網絡教學平臺開始被逐步地引入高校教學中。而網絡課程的建設目的是通過借助網絡教學平臺,將傳統的教學方式轉變為交互性、共享性、開放性、協作性和自主性并存的現代教學模式。建設《宏觀經濟學(雙語)》網絡課程的根本目的就在于提高教學資源的共享、強化師生教學互動、探索數字化教學方法,從而提高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提高教師教學管理水平,加強《宏觀經濟學(雙語)》課程的教學效果。
一、網絡課程的構建
本網絡課程以學校網絡教學平臺為基礎,可以直接通過學校主頁訪問。教師通過訪問權限的設置可以決定不同的用戶訪問不同的課程信息。這樣一方面可以提高教學資源在師生之間的共享,另一方面有利于知識產權的保護。
本網絡課程以課程教學內容為核心,包括課程內容建設模塊和輔助教學模塊兩部分。課程內容建設模塊主要包括課程介紹、教學大綱、教學日歷、教師信息、教學材料、試題試卷庫和在線測試等。輔助教學模塊著重提高師生之間的互動,激勵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要包括課程通知、課程作業、課程交流、課程問卷和教學管理等。
二、教學效果評價
本網絡課程使用一學期后,為深入了解學生對課程教學效果的評價,進一步完善網絡課程的建設以及探索網絡教學模式,我們設計了調查問卷并通過網絡課程的問卷調查模塊向選課學生進行了調查。本次調查共回收問卷57份,其中有效問卷50份,數據處理采用Excel軟件。
問卷調查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從整體了解學生對本課程的評價,第二部分具體了解學生對網絡教學平臺以及網絡教學模式的評價。
(一)學生對本課程的評價
本部分共設置3個問題,分別調查學生對本課程教學的滿意度、對學習效果影響因素的認識以及對教學環節側重點的認識。
在回收的50份有效問卷中,本課程教學的滿意度達到十分滿意為36%,比較滿意64%,無不滿意或很不滿意,即被調查的學生對本課程整體而言是滿意的。而學生認為影響本課程學習效果的因素在于課前預習、課程講解以及課后復習(見下頁表1)。可見,本課程之所以能夠獲得學生普遍好評的原因之一是利用了網絡教學平臺及時發布課程學習材料,在每一章上課之前通過網絡教學平臺將課件、教案等資料發布,有助于學生提前預習;在每一章課程講授時利用多媒體教學工具調用網絡平臺的課件或其他教學資料,有助于更形象地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在每一章結束后,公布課后習題以及答案有助于學生課后復習。這些都是網絡課程的資源共享功能帶來的優勢。
表1 對“學習效果的影響因素”認識情況表
此外,調查結果表明學生認為在課程教學過程,教師首先應更側重于師生之間的交流,其次是學生主動的學習,再次是老師的講授(見表2)。因此,對于像《宏觀經濟學(雙語)》這樣理論性強,學生使用英語學習有困難的課程,師生之間的交流更能夠有效地解除學生學習的恐懼心理,有效地提高學生學習的效果。在本網絡課程的建設中,特別注重利用網絡平臺搭建師生溝通的橋梁,通過疑難解答以及網絡討論等模塊加強師生之間的溝通。這也是本課程能夠獲得學生好評的另一個關鍵因素。
表2 對“教學環節側重點” 認識情況表
(二)學生對本課程網絡教學的評價
本部分共設置了5個問題,分別調查學生對本課程網絡教學模式滿意度、網絡教學對學習效果的作用、網絡教學的側重點、網絡教學存在的問題以及建議。
學生對于本課程網絡教學模式總體而言是滿意的,24%的學生認為非常滿意,76%的學生認為比較滿意,無不滿意或非常不滿意。具體而言,學生對網絡教學輔助學習的效果認為是有幫助的,但認為非常有幫助占12%,認為有一點幫助的占88%,沒有學生認為網絡教學對學習沒有幫助或幫助不大。對于網絡教學的側重點,調查結果顯示首先應著重于師生之間的溝通,其次是教學材料的共享,最后才是課后輔導等(見表3)。
表3 對“網絡教學的側重點”認識情況表
教學目前存在的問題的調查結果(如表4所示),師生網絡溝通不足成為最重要的問題,其次是學生上網不方便以及系統使用不方便,另有4份問卷認為沒有什么不足。而學生提出的建議主要集中在如何加強網絡教學平臺中課程交流模塊(36%),如應加強網絡論壇的功能、及時解決疑難解答、將網絡平臺上討論的較多的問題在課堂教學中講解等。其次,32%的學生認為教學材料還可以進一步完善,如上傳更多視頻類的資源、將每章的重難點放入教學材料中、在期末考試后將考試試卷及答案發布出來等。再次,12%的學生不適應網絡教學模式,特別是網絡提交作業方面,容易忘記做作業,或者網絡使用不熟悉無法提交作業等。最后20%的學生提出了一些其他的建議,例如網絡頁面設計不美觀等。
表4 對“網絡教學的不足”認識情況表
從調查結果中可以看出,目前本課程的網絡教學收到了一定效果,學生較為滿意,達到了提高教學效果的目的,但是相對于第一部分的整體滿意程度來說,學生對網絡教學的滿意度略有下降,這可能有以下幾點原因:第一,網絡教學平臺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師生交流以及教學材料共享的問題,但是目前網絡教學平臺仍在建設中,師生之間的溝通有待進一步加強,教學材料還有待完善;第二,網絡教學平臺對網絡的依賴程度較高,對于部分沒有電腦的學生,無法有效地利用網絡課程輔助學習;第三,教師和學生對網絡平臺的利用還存在一些不足,教師還沒有完全將網絡課程與傳統課堂教學融合,學生也還沒有完全適應網絡教學模式。
三、完善網絡課程的探討
從問卷調查的結果可以看出,雖然目前網絡課程的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教學效果有所提升,得到學生的認可,但是依然存在一些問題值得進一步完善。
從學校層面來看,在大力推廣網絡教學的同時,應加強對教師和學生的培訓。對教師的培訓不能局限于如何操作網絡教學平臺,而應更著重如何建設網絡課程,特別是將網絡課程與傳統的教學模式融合。對于學生的培訓也尤為重要,目前高校多數忽略對學生的培訓,往往由任課教師簡單地介紹網絡平臺的使用,不僅導致不同任課教師的重復介紹,而且介紹內容往往不全面致使學生操作中存在難題。因此,學校應設立專門的課程或在計算機基礎課程中由專業教師對學生進行培訓。
從教師層面來看,首先教師應重視網絡課程的建設。網絡課程不是簡單地將教學材料發布,而是如何利用網絡平臺提高教學效果,這需要教師花費較多的時間和精力在網絡課程建設上。其次,教師應將網絡課程與傳統課程教學有機融合。在目前的條件下,網絡課程只能作為傳統課堂教學的補充,而不能完全替代課堂教學,如何在課前課中課后將網絡課程與課堂教學融合是決定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最后,教師應充分利用網絡課程,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基于網絡課程的互動性,教師可以利用問題教學法、案例教學法和探索教學法等教學方法,充分發揮網絡課程的作用,建立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模式,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參考文獻:
[1] 李曉鋒,王忠華.網絡教學平臺在高校課程教學中的應用調查研究[J].中國遠程教育,2012,(2):67-70.
[2] 王海洪.網絡教學平臺在高校會計學專業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財會教育,2012,(4):119-120.
[3] 李虹.網絡資源下教學模式的研究——基于管理類專業的思考[J].中國成人教育,2012,(23):14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