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歷史推理法立足概念產生的歷史背景,把歷史背景和經濟邏輯有機結合在一起,有助于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宏觀經濟學的重要概念,并洞察這些概念引申的政策的有效性問題,從而加深對宏觀經濟學的理解。
關鍵詞:歷史推理法;宏觀經濟學;凱恩斯流動性偏好
中圖分類號:F2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30-0073-02
在宏觀經濟學的教學中,常常有學生被“凱恩斯流動性偏好”、“凱恩斯區域”以及“古典區域”等概念弄得糊里糊涂,不能正確地理解這些基本的概念以及由這些概念引申出的政策含義。筆者認為,要想真正地理解和掌握這些概念并深刻理解經濟政策的適用性,必須認真學習宏觀經濟學產生的歷史背景,應用歷史推理法,把對概念和政策的理解融入到對歷史背景及其背后經濟邏輯的理解和掌握之中。
所謂歷史推理法,指的是在熟悉掌握歷史背景的基礎上,依照經濟學的邏輯推理方法,對宏觀經濟學的相關概念及其背后隱藏的經濟政策進行分析,從而達到掌握概念和理解政策的一種邏輯分析方法。這種分析方法區別于一般邏輯分析法在于它分析問題的起點是問題本身具備的歷史背景,而不是一般邏輯分析所具備的邏輯假設條件。
以理解和掌握“凱恩斯流動性偏好”為例,歷史推理法要求從這個概念所處的歷史背景出發,而這個背景恰恰也是整個宏觀經濟學產生的背景,即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危機。這場危機具備如下特征:第一,從供給方面來看,企業的生產能力大量閑置,這意味著整個社會的供給能力沒有問題,能夠迅速地滿足社會需求的增加。凱恩斯假定社會供給能夠以不變的價格持續滿足需求,盡管這種假設有些苛刻,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供給不是造成經濟危機的原因,并且供給的確能夠在一定時間內滿足需求的增加。第二,從需求方面來看,由于整個社會經濟前景暗淡,社會需求嚴重不足,即使政府出臺相關的刺激消費和投資的政策,依然不能擺脫有效需求嚴重不足的問題。第三,完全依靠市場解決經濟危機的不可行。眾所周知,這場席卷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危機本身就是信奉完全自由競爭觀點的惡果,實際上是市場本身固有缺陷發展到一定程度的自然結果。因此,依靠市場不能解決當時的經濟危機,政府必須充分發揮自身的作用,承擔起宏觀經濟調整的職責。
在了解了相關的歷史背景之后,我們再把這種歷史背景和經濟邏輯結合在一起,來理解“凱恩斯流動性偏好”概念。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為了刺激消費和投資,市場的利率已經低到不能再低的地步,理性人預計到利率在不久的將來會上升,而對應的債券價格就要下跌,因此,人們紛紛拋售手中的債券,換成現金儲存在手中。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每個經濟主體,無論是消費者還是生產者,都是現金為王的堅定信奉者,都無一例外地把收到的現金儲存起來,不進行任何消費或者投資。由于貨幣的基本特征是流動性,而人們對于貨幣現金的無限偏好,可以表述為流動性偏好。那么,流動性偏好對當時的政策制定會產生什么影響呢?在流動性偏好成為一種社會共識的情況下,這種共識必將深刻地影響宏觀經濟政策的制定和實施。如果政府實施寬松的貨幣政策,試圖通過增加貨幣供給量進一步降低利率,增加社會的流動性,從而改善經濟狀況,這種政策意愿很可能會落空。原因在于,當政府增發的貨幣以各種不同的形式流轉到經濟主體手中的時候,受流動性偏好的影響,經濟主體會不約而同地把收到的貨幣儲存起來,從而使這些貨幣退出流通領域。經濟主體對貨幣的偏好以及儲藏行為與政府發行貨幣促進交易,盤活經濟的政策意圖背道而馳,因此,凱恩斯認為貨幣政策在當時是無效的,而財政政策則是非常有效。之所以說在經濟危機的背景下財政政策是有效的,原因在于積極的財政政策能夠擺脫流動性偏好陷阱。政府通過增加政府購買,增加轉移支付,發行公債以及減稅,能夠直接帶來社會總需求的增加,而這種總需求的增加又可以通過社會總供給的增加而得到滿足,并且這種供給和需求的平衡是以社會物價基本不變為基礎的。因此,在流動性偏好存在的情況下,宏觀經濟學認為貨幣政策對解決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危機無能為力,而積極的財政政策是擺脫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唯一途徑和方法。如果以上的經濟邏輯成立,那么,政府必然在宏觀經濟運行中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承擔無可替代的職責。因此,政府如何有效地實施宏觀調控,實現既定的經濟目標,就成為一門科學,而宏觀經濟學的產生就是歷史的必然。至于“凱恩斯區域”和“古典區域”,無非是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有效性的極端情況而已。在“凱恩斯區域”,LM 曲線呈水平狀,在這種情況下,實行寬松的貨幣政策只能帶來利率的上升,而不能帶來社會總產量的增加。相反,如果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則可以實現在利率水平不變的情況下達到增加社會總產量的目的。因此,在“凱恩斯區域”,貨幣政策完全無效,而財政政策完全有效。與之相反,“古典區域”對應的LM曲線是垂直線,這是實施積極的貨幣政策,不僅能夠降低利率水平,而且能夠促進社會總產量的增加。如果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只能造成利率的上升,物價的上漲,而對經濟增長毫無幫助。因此,在“古典區域”,貨幣政策完全有效,而財政政策完全無效。
筆者認為,宏觀經濟學產生的歷史背景是1929—1933年的經濟危機,對這場危機認識的越深刻,對歷史背景掌握的越充分,越能夠正確地理解宏觀經濟學中凱恩斯提出的各種概念和政策主張,越能夠高屋建瓴地理解宏觀經濟學的理論體系和方法。
參考文獻:
[1] 高鴻業.西方經濟學(宏觀部分第5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