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高校教師這一特殊的職業群體出現了危害個人進步及國家教育事業發展的職業倦怠現象。面對這一現實,高校工會有責任也有義務發揮自身優勢、通過各種方式和途徑,努力改變教師職業倦怠狀況,以促進教師職業規劃和國家教育事業的發展。
關鍵詞:高校工會;高校教師;職業倦怠;作用
中圖分類號:F2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30-0077-02
一、高校教教師職業倦怠的含義及表現
1.高校教師職業倦怠的含義。職業倦怠,是美國臨床心理學家弗魯頓伯格于1974年首次提出的一個概念,它是指服務于助人行業的人們因工作時間過長、工作量過大、工作強度過高所經歷的一種疲憊不堪的狀態。1981年Maslach等人提出了職業倦怠的三個核心組成部分,即情感衰竭、低個人成就感、去個性化(或稱玩世不恭)。情緒衰竭是指個人認為自己所有的情緒資源都已經耗盡,個體情緒處于極度疲勞狀態。低個人成就感是指個體對自身持有負面評價,缺乏對自己所從事職業的有效認同,否定自己工作的社會價值。去人性化是指個體刻意與工作以及與工作相關的人或事保持一定的距離,對工作冷漠、敷衍,總是消極、被動地完成自己份內的事務等等。
高校教師是一個需要高度投入和無私奉獻的職業,是一個職業倦怠的高發群體。高校教師職業倦怠,是指高校教師不能順利應對工作壓力時的一種極端反應,是教師在長期壓力體驗下產生的情緒、態度和行為的消極、衰竭狀態。高校教師職業倦怠已成為當前社會普遍關注的一個話題。
2.高校教師職業倦怠的表現。第一,情感耗竭。教師在教學工作中個人情緒失去自我控制,精神焦慮,心情煩躁,意志消沉、萎靡不振,有較強烈的心理衰竭感。工作失去興趣,喪失應有的責任感、使命感,有說不出原因的不安全感。對學生和工作沒有耐心,缺乏熱情,漠視學校工作安排和教學管理,大有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無所謂的態度。第二,低成就感。感覺自己的工作毫無實際意義,沒有價值,前途暗淡,一片渺茫。行動遲緩,做事有氣無力,缺乏創新精神,課前不認真準備,課上講課死板乏味,課后根本沒有反饋。第三,去人性化。教師有自我封閉的傾向,逃避社會交往,人際關系出現危機,不愿擴大自己的交往面,人際圈小,知心朋友少,在與他人的交往中也只是發泄自己的不滿,陳述個人的“悲慘遭遇”或“懷才不遇”的痛苦經歷。不愿與同事、學生過多的接觸,以消極、否定或麻木的態度對待同事和學生。缺乏團隊意識,對學校布置的其他工作有抵觸情緒,害怕或回避參與講課比賽、同行聽評課等集體性活動。
二、高校教師職業倦怠產生的原因分析
1.社會方面的因素。一是過高的社會期望。教師職業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教師一直被認為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社會大眾普遍認為高校教師都應該具有高尚情操和無私奉獻精神的,應該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教師是道德的楷模、奉獻的典范等等。教師為了做到為人師表,常常在要克制好壓抑的正常欲求,不斷要求自己做得盡善盡美,保持完美的公眾形象,以滿足職業需要。二是較低的經濟地位。目前,高校教師的經濟待遇并不高。教師并非圣人,較低的經濟地位與較高的社會期望使其倍感不適,由此產生職業倦怠心理。三是大學生就業難的影響。大學生就業難的現狀,讓高校教師感到自己的勞動好像沒有得到社會的承認,勞動價值大打折扣,從而失去了職業成就感、自豪感。
2.學校方面的因素。一是不合理的高校管理制度困擾著教師的職業發展。許多高校管理體制中,教師的主導地位體現得不夠,各種考核方式讓教師們望而生畏,剛性管理使許多教師感到身心疲憊,尊重的需要得不到滿足,主觀能動性被削弱,內在積極性被打壓。二是教學、科研和學習壓力引發焦慮。隨著招生規模的擴大,師資力量相對不足,教師承擔的教學任務不斷加重;如今知識更新速度加快,教師不斷學習的要求在提高;教師除了上好課外,還必須要完成一定的科研任務。多數高校都把科研任務視為年終考核的硬性指標,導致科研能力較弱者的擔憂與焦慮。第三是先進的教學理念、不斷創新的教學方式方法與手段使一些教師時常感到難以應對、力不從心。
3.學生方面的因素。一是隨著現代大眾傳媒的飛速發展,學生的信息來源廣泛,教師不再是學生唯一的信息源,這使得教師的權威意識逐漸失落,也直接挑戰教師的專業能力;二是如今的大學生多為獨生子女,他們個性突出、思維活躍、難于管理,對教師的不夠尊重,師生關系比較淡薄,教師沒有了桃李滿天下的成就感。三是受市場經濟體制影響,學生中出現急功近利的現象。部分大學生認為在大學里學不到什么東西,不如直接進社會,于是出現學習興趣減退,課堂紀律性差,導致教師課堂教學計劃難以完成。
4.家庭方面的因素。高校教師在外享受著各種美譽與贊嘆,但回到家里并不是擁有諸多鮮花和掌聲。高校教師也有自己的家庭壓力。一是家庭經濟壓力。與不同的行業相比較,高校教師實際上是一個弱勢群體,甚至許多教師一年的收入也不過只購買幾平方米的住房,大家只能望“房”興嘆。二是家庭關系壓力。多數高校教師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經濟上不能接濟,生活上無法照料,孝心難盡,深感愧疚。還有些高校教師,由于交際面狹窄,無力為親戚朋友做點實事,深感自己無能、無用。
5.教師個人方面的因素。一是心理素質。心理素質較好的高校教師能自我排解各種壓力,樂觀對待工作和生活,而心理素質較差的教師往往不能采取適當的策略加以應付,內心的焦慮、孤獨等無法排遣,在繁重的工作和復雜的生活競爭面前難以應對,從而更加自卑、焦慮。二是業務能力。業務能力強的能夠應對各種問題,能力欠缺者更容易產生憤怒、煩躁、壓抑、嫉妒、抑郁等不健康心理而引發職業倦怠。此外,高校教師不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還有個人的修養水平、人格特征、期望值高低等,都會影響誘發職業倦怠。
三、高校工會在教師職業倦怠轉變中的做法
1.積極宣傳呼吁社會各方,提高高校教師經濟社會地位。一是要加強社會宣傳,對教師職業建立合理的社會期待。教師身份雖有特殊,但也是普通的社會一員,也是發展中的人,而非古書中的圣賢,教師的能力也是有限的。社會應給予高校教師更多的理解與關愛,不要用過高的標準和期待桎梏教師的發展,要合理理解、評價和包容教師的角色活動,減少教師的壓力,為教師營造一個寬松的輿論環境。二是要積極呼吁各級政府,提高高校教師待遇,把尊師重教落在實處。讓勞動者體面地勞動,不僅僅體現于職業的高尚程度上,更是在經濟收入水平上。從事“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也應該具有相當的經濟收入,使教師職業成為人們最為羨慕的職業之一。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個人成就感很大程度上來自個人的經濟收入水平。消除高校教師的職業倦怠,對教師不僅要有精神上的支持,還要有物質上的鼓勵。高校工會要呼吁各級政府部門應采取有效措施,切實提高教師的經濟收入水平,根據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對教師的經濟收入水平加以調整。
2.積極參與學校管理,營造高校教師良好的教學環境。一是幫助學校行政管理部門確立先進的管理理念。積極參與學校相關規章制度的修訂,倡導“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幫助學校管理者要牢固樹立服務意識,尊重教師的“主人翁”地位,增強教師的主體意識;關注教師情感需求,關注教師的成長與發展,為每一個教師提供發展的機遇;二是要發揮“橋梁”、“紐帶”作用,將廣大教師的意見或建議體現于學校管理制度中。高校工會要走進教師,傾聽教師呼聲,反映教師需求,讓更多的教師參與到學校的管理和決策中,增強教師的責任感和歸屬感。三是做好學校各項規章制度執行的監督工作,做學校民主制度的捍衛者,保證各項制度在貫徹落實時公正、公開、公平,切實維護教師的正當權益,從制度上激發高校教師的工作熱情和積極性,鏟除滋生教師職業倦怠產生的土壤。
3.關心教師家庭生活,解除高校教師工作的后顧之憂。協助教師處理家庭矛盾,幫助教師創造健康和諧的家庭環境,是消除來自家庭因素產生的職業倦怠必然途徑。一是對高校教師的父母、配偶、子女給予相應的關心和幫助。高校工會要找好切入點,幫助教師創建和諧家庭。如幫助教師解決贍養老人問題、配偶就業問題、子女入托入學問題等等,給予每一個教師一些精神上的關心和物質上的幫助,使教師心存感激而將更多的熱情投入到工作中去。二是利用節假日召開高校教師家屬座談會,贏得家屬們的最大支持。一個成功者是特別需要家庭的支持和協助的,家庭的支持是一個人奮進的重要動力源。高校工會要抓住這個特點,做好教師家屬工作,融洽教師家庭關系,營造家庭相互支持的局面,從而使教師獲得來自家庭的鼓勵,消除教師職業倦怠的家庭因素。
4.關注教師個人發展,提高高校教師個體素質。一是加強業務學習與培訓,提高教師業務能力。高校工會要聯合學校教務處、科研處等部門定期組織進修培訓,提高教師業務素質,完善其知識結構;組織年輕教師走進老教師的課堂,學習其駕馭知識、組織課堂、引導和啟發學生思維、調動學生積極性等方面的能力;組織年長教師深入學習使用現代教學手段,跟上時代步伐。二是幫助教師確定正確的人生態度和角色意識。“態度決定一切”,正確面對困難是走出困難的前提。高校工會要幫助教師樹立正確的成敗感,鼓勵和幫助他們走出失敗的陰影。幫助教師樹立正確的教育信念,培養教師的事業心和責任感,強化教師的角色意識,消除得失成敗和名利對教師價值觀的影響。三是開展各類活動,擴大教師人際交往。輕松愉快的人際交流是排解不良情緒的良方。工會要利用自身的優勢創造交流機會,搭建交流平臺,擴大人際交往的范圍。在校內,可以經常組織聯歡會、舞會、授課比賽、演講比賽、社團或協會內的各種競賽等;在校外,可以進行假日旅游參觀活動、加強與社區居民之間交流與合作等。四是加強心理輔導。職業倦怠的產生大多伴隨著一定的心理問題。高校工會可以建立一個心理援助機構,建立和完善教師心理檔案制度,通過多種形式、多種途徑為教師提供心理危機干預和心理咨詢服務,疏導職業倦怠教師的不良情緒,避免教師職業倦怠狀況的發生。